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有无合并慢性基础病的临床比较

来源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有无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与预后,以指导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方法

收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2020年2月19日至3月16日收治的确诊的1 18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组(A组)和未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组(B组),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预后。

结果

共纳入1 183例,其中A组538例(占45.48%), B组645例。A组中高血压病378例、糖尿病164例、呼吸系统疾病117例、心脏病81例、脑梗死40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疾病)。A组中男243例,女295例;B组中男243例,女402例。两组在年龄、体重及入院SPO2不同(P<0.05);入院时A组和B组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分别21.12%、9.15%(P<0.05); A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肌红蛋白、超敏肌钙蛋白明显高于B组(P<0.05),而在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A组住院天数(13.15±5.21)d, B组住院天数(11.88±4.84)d(P<0.05)。A组死亡18例,B组死亡13例(P>0.05)。

结论

COVID-19患者有45.48%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提示针对COVID-19患者隔离治疗时也应关注基础疾病的治疗。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危、重型比例更高,炎症反应、心肌受损更重,住院时间更长。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腺病毒载体广泛应用于实验性基因治疗等生物学研究领域,构建重组腺病毒的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快速构建人腺病毒载体的新方法:1.用NNA-末端蛋白质复合物构建重组腺病毒。2.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而非真核细胞内完成通过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核酸的过程。
期刊
目的黑色素瘤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发生淋巴转移后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了解其淋巴结转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改良方法。方法对33例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并以Daseler分区为基础对术后标本进行了分区;通过病理检测统计各区检出和转移的淋巴结数目。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89个阳性淋巴结,其中下肢黑色素瘤中65%阳性淋巴结位于下区,其次是内上区(17
目的探讨可手术切除结直肠癌(CRC)肺转移与原发性灶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2—2019年间结直肠癌术后肺转移患者410例的临床资料和33例肺转移灶切除的石蜡包埋组织样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450 panel基因检测技术分析原发灶/肺转移灶的相关基因,对比每例患者原发灶/肺转移灶的基因图谱变化及变异的总体差异。经质控后纳入最终基因分析的样本量为19例。结果
目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MM)主要包括手足掌侧和甲下病变,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不同类型MM中的应用,评价其在不同类型黑色素瘤中的结果及两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2019年间收治的111例行SLNB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理证实手足掌侧MM 84例(A组),甲下MM 27例(B组)。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并符合SLNB手术指证。术前采用
目的总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假阴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病理漏检的可能原因,探讨提高SLN检出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09—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北京南郊肿瘤医院SLN活检假阴性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9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通过复阅原HE切片、薄切组织块、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重复核,分析漏检的可能原因。结果39例SLN假阴性病例,假阴性率26%。原发灶部位下肢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所致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癌症,倾向于早期转移,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这些分子水平的异常改变影响着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代谢、运动性和逃逸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回顾了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时在基因水平、表观遗传和一些生物大分子方面的主要机制,包括一些常见通路(MAPK/ERK, Wnt/β-catenin, PI3
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倡导下,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于2020年4月对黑色素瘤指南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在2019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精准医学基本原则,以及资源可及性的考虑,结合了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实际特点,对新药物和新研究结果进行了更新,并且引入了更多中国文献证据。新版指南从诊断、手术、辅助治疗、晚期治疗、黏膜来源黑色素瘤治疗对黑色素瘤的规范化诊治进行了阐述。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有远处转移,其中骨髓转移因诊疗难、预后差逐渐引起临床重视。警惕胃癌骨髓转移的早期征象,确定诊断后积极对症治疗,条件允许时尽早行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回顾性研究阐述胃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点,但最佳治疗方法尚未得到系统论证。本文将对胃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征与诊疗进行综述。
目的探索Ki-67表达水平对早期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预后是否有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收治的Ⅰ~Ⅲ期皮肤黑色素瘤患者,将Ki-67以25%表达水平分为4组,分别用0(0~24%)、1(25%~49%)、2(50%~74%)和3(≥75%)表示。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肿瘤厚度、溃疡,Clark分级、基因突变、AJCC第8版分期、乳酸脱氢酶水
妇科肿瘤脑转移发生率低,但预后不佳。随着对脑转移瘤研究的深入,手术及放疗技术的提高,新药物治疗方式的出现,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包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本文对目前妇科肿瘤脑转移的治疗及预后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