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下侏罗统阿合组下砂砾岩段致密砂岩成岩相划分及测井识别——以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为例

来源 :天然气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JL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储层成岩作用复杂、非均质性强,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利用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多种地质资料,依据成岩作用及成岩矿物将目的层划分为5类成岩相:致密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溶蚀微裂缝相和微裂缝相.通过交会图处理常规测井资料,发现不同的成岩相具有不同的测井响应,但由于不同的成岩相测井响应存在信息重叠,因此并不能通过交会图识别不同成岩相.利用BP神经网络对测井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将成岩相测井识别从低维线性不可分问题映射到高维非线性可分,训练出的学习模型准确率较高,并通过与薄片鉴定结果和孔渗数据的对比,验证了学习模型的准确性,进而为缺乏取心井段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重量法水蒸气吸附仪、重量法甲烷等温吸附仪以及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等分析手段,开展束缚水、吸附气赋存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微纳米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页岩束缚水赋存能力差异较明显,可以利用水蒸气吸附—脱附和GAB模型比较准确地定量描述束缚水特征.页岩最大单层水分子吸附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黏土矿物为水分子提供了主要的活性吸附位.页岩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要整体高于甲烷分子,而甲烷分子则主要以单层吸附形式在孔隙中赋存.不同页岩
页岩气在页岩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受扩散、渗流以及吸附—解吸等作用的影响,其主要成分甲烷的同位素分子(13CH4、12CH4)在吸附性能、扩散性能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甲烷气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发生碳同位素分馏现象.为明确甲烷流动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机理,开发了一维流动甲烷同位素分馏实验装置及在线同位素监测方法,通过空柱与伊利石填充柱的甲烷流动碳同位素分馏对比实验研究,表明流动过程中造成甲烷浓度梯度的扩散作用是引发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重要因素,建立的对流—扩散耦合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和解释空柱实验同位素数据.填充柱实验
新疆西准噶尔为研究阿勒泰山脉演化提供了天然的理想实验室.虽然前人针对西准噶尔火山岩、花岗岩和蛇绿岩等做了大量工作,但很少有人开展碎屑沉积岩物源及源区构造背景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哈拉阿拉特山野外剖面上石炭统泥岩样品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经历了简单的沉积旋回,而且物源区风化程度很低.微量元素比值(如Eu/Eu*、La/Sc、La/Co、Th/Sc、Th/Co及Cr/Th)、源区母岩类型判别图版(La/Th-Hf和La/Sc-Co/Th图解)、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及Eu元素异
通过岩心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开展了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储层裂缝的分类研究,取得以下成果:①明确了陆相页岩储层中裂缝类型及成因机制;②厘定了裂缝对陆相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的贡献.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储层中微裂缝从成因角度可分为3类4种:与沉积作用相关的微裂缝(页理缝)、与成岩作用相关的微裂缝(黏土矿物收缩缝)和与生烃作用相关的微裂缝(有机质收缩缝和有机质裂解缝).压汞曲线特征和面孔率估算结果证实,微裂缝是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的
近年来,光纤分布式温度传感器(DTS)越来越多地用于水平井压裂动态监测,拟解决在水平井分段压裂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人工裂缝起裂位置不明、压裂液去向未知、裂缝扩展形态不清、压裂效果难以评价等技术难题,而温度预测模型是基于DTS监测进行压裂诊断的基础,但目前定量预测水平井压裂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仍是一项巨大挑战.在考虑多种微量热效应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水平井分段压裂温度分布预测模型,并完成模型耦合求解,采用建立的温度模型,分别模拟了一口水平井常规压裂和分段多簇压裂时的温度分布,分析了水平井分段压裂过程中温度分布特征
基于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地区八宝山盆地八页1井、八页2井、八页3井中的三叠系页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量结果,进行氧化还原条件、古盐度、古气候和古水深等古环境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三叠系八宝山组微量元素V/(V+Ni)值在0.6~0.84之间,Cu/Zn值在0.21~0.63之间,La/Ce>1.8,Sr/Ba<0.5,B/Ga值绝大多数<3,Sr/Cu值在1~10之间,指示该地区当时的古水深基本大于15 m,为贫氧—缺氧、半咸水—淡水、温暖潮湿的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环境.另外,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元素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发育多套烃源层,目前认为长7段烃源层为延长组产油层的主力烃源层,但对其他烃源层的生排烃以及烃源层的成藏贡献缺少评价手段.通过盆地模拟手段,依据大量基础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建立地质体模型和热史模型,开展基于地质约束下的延长组多烃源层生排烃以及成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各烃源岩生烃转换率主体分布于45%~75%之间,仍具有较大生烃潜力,具备开展页岩油原位开采的地质条件.当前累计生烃量达1233×108 t、排烃900×108 t,主要以C14+的重质烃类为主.烃类大量生成期和排烃期均
以四川盆地中部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段气藏为例,针对强非均质性气藏早中期产能主控因素和开发优化技术对策不明确的主要问题,研究了气井产能主控因素的科学内涵,提出了不同阶段产能主控因素的核心要素及主要研究条目,并以6类气藏典型渗流模式为基础,明确了早期、过渡期和稳定期的产能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井位平面部署、靶体位置、改造工艺、生产井制度优化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产能主控因素是指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条件,其不同开发阶段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不同,核心要素是落实储量基础、改造区及远井区的渗流能力,主要研究条
深层页岩气(埋深在3500~4500 m之间)是未来我国页岩气产量增长的主体和重要接替领域.对于深层页岩气储层关键参数的研究,是明确其基本地质特征和建立与之相适应开发方式的关键.为明确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的吸附特征和控制因素,开展了高压甲烷吸附、低温氮气和二氧化碳吸附等综合性分析测试,并进行了吸附气模型拟合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压力较大时深层页岩的等温吸附曲线也存在下降趋势,吸附特征无明显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深层页岩与中深层/中浅层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无明显差异引起的.对比分析3种常用吸附模型,表明不同吸
为深入研究凝析气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机理,应用室内实验手段开展了CO2对凝析气藏流体物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注CO2降低了凝析气的露点压力,降低幅度随注入量增加越来越大,注入0.4倍时的下降幅度达到了15.42%;CO2注入倍数较小时,对凝析油以溶解、降黏、膨胀作用为主,凝析油膨胀体积的增量是萃取产出凝析油体积的9倍以上,溶解气油比和相对密度随注入倍数增加而增加;CO2注入倍数较高时以萃取作用为主,生产气油比迅速增加,凝析油相对密度越来越大,采出程度达83%以上.在实际地层条件下,注CO2开发,在远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