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课程与教学的奥秘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ma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和全国高中骨干校长班的学员们,一起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的12所全国知名中学。总的来说,就课程与教学方面,这些学校有其共同特点。
  一、课程是学校的高水平作品
  只有深刻理解课程的意义,师资水平足以支撑起学校的办学理念,才会生成高水平的课程。
  1.课程是理念的载体
  在考察中,课程开发有深度的几所学校,其校长办学理念与课程的匹配度很高,真正通过课程体系落实了办学的价值观。如苏州十中在“诗性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开发了一系列“诗性”课程,包括“古韵今风”“古建筑模型”“微电影制作”“航海时代”“汉字之美”等。这样的课程让诗歌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变得亲切自然,课程可实行、可评价。
  2.课程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于漪说:“课程即教师,教师即课程。”教育的本质在于交往,交往中的心灵唤醒、人格观照是教育的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主体本身就是“课程”,就是“教材”。
  3.课程是学校特色创建的途径
  课程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培育个性化学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校把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断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通过教师的行为构建学校富有特色的教育课程。大量的成功经验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4.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抓手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例,他们在“卓尔不同,越而胜己”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成立了卓越学院,由学生自愿申请参与卓越课程的学习。学校为之配备一流的师资和学习条件,实行“学分制 导师制”的动态管理,开展个性化培养,营造学术氛围,努力使进入学院的学生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创新潜质明显”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开发需要技术
  这里的“技术”,不仅指专业技术,还包括操作技术。
  1.课程的组织是学校管理文化生成的
  课程的立项、研制、施行,必须来自课程改革的力度、教师的接受度、学生的喜爱度三者的高度契合。这样,课程实施才会平稳、持久。我们考察的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拿捏的“度”都很准。他们把校长的理念、学校的文化、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喜好高度统一起来,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在点上”。节奏把握准了,效果自然就好了。
  2.课程的整合是创新的最佳路径
  學校课程的整合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更需要理念的支撑。要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来打通不同学科,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要努力做到,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课程整合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变化”,它迫使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地、创新地使用和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3.跨学科的精品课程及协助教学是需要过程的
  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概括地说,就是由来自多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讲授跨学科课程。对学生而言,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能够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整合的思维,使自己习得合作技能、形成合作意识,为未来的多样化生活作准备。对教师而言,它能够促使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同时,多学科教师的合作还能促使教师跨学科深入学习,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但是这种课程教学需要慢慢积累,最终形成文化。
  三、教学有效是永恒的话题
  不是谈素质教育,就不谈教学有效了。相反,在课程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在由补短教育向扬长教育转变的当下,“教学有效”更是我们的追求。
  1.平实的课是常态
  我们在考察中听到的课,都很普通、很扎实,这种常态的课,才是真实的课。任何一堂课,只要实现“三个增值”就是好课,即知识的增值、思维的增值、精神动力的增值。一堂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还要关注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崔允漷教授说,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更要让学生爱学。
  2.富有思维含量的课是追求
  课堂要富有张力,让学生在大量的问题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辨,学会思考,最终学会学习。
  一是教学思路启迪智慧。以往的课堂教学多是线性的课堂,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而板块式的教学设计则是分支式的,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二是教学问题启迪智慧。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确实有一部分问题,能够引出更强的思考动力、引发更强的追究冲动、导出更多疑问与探究动能。三是课堂问答启迪智慧。一些教师为了“赶课”,常常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表面上的“无为”恰恰是真正的“有为”。只有充满智慧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道场”。
  四、课程与教学应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反观自己的学校,我们认为,影响学校发展的有七个因素:思想、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生源和环境。其中生源因素是很难改变的,很多学校去挖优质生源,总是收效甚微。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能改变的,要在学校内涵上下功夫,这就是课程、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所有的这些因素,不是拼盘式地组合,必须靠一种思想统领,这种思想就是学校的价值追求。我们把“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想清楚,然后让大家讨论,变为全校的共识。我们倡导文化引领建设,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宣传身边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为师之道。教师通过分享教育的艺术、工作的心路历程,来营造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
  同时,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开发特色课程,不依赖外来资料,组织教师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我们把这一土生土长的知识载体叫“学习卷”。今后,“学习卷”还要再精细化,一是要做出层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课程,还要有拓展课程、国际课程;二是要做成体系,不但有学科课程,还要有德育课程等。
  (责 编 莫 荻)
其他文献
一、弄清楚“是什么”——教育本真问题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领导爱护教师,教师爱护学生,师生爱护学校,校园就会幸福和谐。学校是师生的成长乐园和书香学园,不是优胜劣汰的竞技场。师生在这里工作生活,在“有特长而无全才,有差异而无差生,有平等而无歧视”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学校学习团队中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同时,教师是长者和师者,自觉
为了解决认知无线电网络中以最大化网络效益为准则的频谱分配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沌二进制粒子群算法的动态时变频谱分配策略。在该策略中,针对二进制粒子群算法收敛速度慢且后期粒子搜索具有单一性的缺陷,引入混沌映射对初始种群和每代粒子位置进行遍历优化,以提高粒子的全局寻优性能,搭建降维频谱分配数学模型,降低算法计算繁杂度,减少时间开销。实验结果证明,所提算法收敛速率快,可获得较高的网络收益。
期刊
文章在分析了液压系统漏油危害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漏油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排除措施。文章所提出的理论为减少和防止液压系统漏油提供了基本途径。
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正确的课堂观决定了课堂改革的正确方向。教师的课案是实现课堂观的行动方案。课堂观不变,课案就不会变,课堂面貌也不会变。  一、课堂观  课堂观是教学观在课堂的投射,它直接反映着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指导原则。旧的课堂观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课堂的使命,强调以“双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为目标,以背诵、记忆、训练为学习方法,以考试中的表现为评价尺度。这种课堂观下的课堂,教师离不
编者按:  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李芳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这位49岁的女教师,在一辆失控的三轮摩托车冲向学生时,奋力推开身边的学生,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6月21日,教育部追授李芳老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李芳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崇高师德,学习她心怀大我、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学习她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品格风范,学习她奋不顾身、
新时代对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要求与期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如何让育人与教育教学有机地融合?近年来,我们从德育课程入手,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思政课程、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互为补充,使学生学在课堂、研在课外。同时,注重家校沟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熏陶,收到了良好成效。  一、德育课程应与活动紧密结合  富有纪念意义的德育活动能够让学
文章阐述了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舰船装备技术保障资源可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过程,该设计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决策支持技术,数据库技术
面对传播环境的改变,受众对信息的全新需求,广播媒体应以内部分工为前提,采用高效、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建构集约化新闻生产模式。为此,媒体管理层应以全新的新闻生产理念,组织和管
新春佳节刚过,4805厂就迎来了3艘外轮。其中一艘的1.7万余吨英国改装船,将由客货轮改装成能装载400多辆卡车的大型汽车滚装(RORO)船。该船长151m、型宽24.3m、吃水13.2m。改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