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并不断地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切合本人及所在地区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本文对文言文的读、讲、学、研等方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文章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较为久远,学生由于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当困难,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起来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影响整个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一个瓶颈。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并不断地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切合本人及所在地区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供奋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一、创设意境,培养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也同样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它是生活现实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折射生活的道理,反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个人的理趣。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应当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整理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文章,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教师应先介绍作者王安石生活的时代背景:幼随其父逭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由此可见王安石对世故民情颇有了解,并希望在当时多出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在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始终主导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导向,因此王安石便意识到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才能成就一生的道理,《伤仲永》-文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在今天仍是不变的真理。这样就让学生基本了
解《伤仲永》一文的主旨在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再如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教师立足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导入课文,东晋王朝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战争使人民生活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官场黑暗腐朽,统治阶级集团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各种赋税加重人民的负担。这使得陶渊明对人民给予极大的同情,对官场极为不满,于是愤然辞官归隐,幻想有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能够出现,可是这样的理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心中的抑郁之情难以得到排遣,
只能循迹山野,寄情于山水,追求一种悠然恬淡的生活,以读书、饮酒、写作度日,并从中找到排遣抑郁之情的乐趣,产生超脱凡俗之感,于是有了“结庐在入境,心远地自偏”的人生感悟。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会跟随教师的诱导,逐渐进入文章所设置的情景中,对文章主题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理解作者创作的立意和所要抒发的情感就能徜徉其中了。
二 、粗读、范读、精读相结合。
教师在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后,让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粗略地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将文中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句勾画下来,以此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意境和主题的能力。学生读完之后,教师作简要的点评。教师再作范读,范读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句中停顿的节奏;感情鲜明丰富,读出轻重音和节奏感;文中生字词要有所强调。这样学生在细心听取教师的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情境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范读完了之后,要简单地作一个小结,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以便从阅读的过程中,增进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作一次精读,并有意识地将个人情感有效地嵌入文中,产生身临其境或物我合一之感,从而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有了这一步,学生基本就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有了明晰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研讨学习。
教师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和所掌握的文言基本功,分小组讨论粗略翻译课文。教师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不时参与其中,提示学生注意翻译的“增、减、调、换”四原则。增,即是对省略的内容,尤其是句子的主干成分要作补充。减,即是对重复或句中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在翻译时不必再体现。调,是针对倒装句的语序要符合现代语言习惯,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总结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的句式特征。换,是针对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要换成实意字。
四、自主研修,总结学习。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在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并进行归类。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文言虚词、实词、词语活用、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把字句等。通过总结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提升文学素养,感受文言文的精炼和博大精深。
五、移步换景,故地重游。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进行复述文中故事情节,并可以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让学生再次涉足课文的情境之中,沐浴古典文学的气息,感受古人的情怀,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就如同徜徉于古人留下的墨海文迹中。
六、交流发言,尽情释怀。
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各小组内有推选一名代表,在各小组在进行交流发言。这样让学生畅谈感受,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也能够将学习的心得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古典文学这朵艳丽的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绽放。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上所述六步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文言知识,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了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文章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较为久远,学生由于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当困难,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起来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影响整个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一个瓶颈。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并不断地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切合本人及所在地区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供奋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一、创设意境,培养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也同样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它是生活现实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折射生活的道理,反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个人的理趣。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应当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整理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文章,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教师应先介绍作者王安石生活的时代背景:幼随其父逭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由此可见王安石对世故民情颇有了解,并希望在当时多出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在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始终主导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导向,因此王安石便意识到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才能成就一生的道理,《伤仲永》-文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在今天仍是不变的真理。这样就让学生基本了
解《伤仲永》一文的主旨在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再如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教师立足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导入课文,东晋王朝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战争使人民生活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官场黑暗腐朽,统治阶级集团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各种赋税加重人民的负担。这使得陶渊明对人民给予极大的同情,对官场极为不满,于是愤然辞官归隐,幻想有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能够出现,可是这样的理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心中的抑郁之情难以得到排遣,
只能循迹山野,寄情于山水,追求一种悠然恬淡的生活,以读书、饮酒、写作度日,并从中找到排遣抑郁之情的乐趣,产生超脱凡俗之感,于是有了“结庐在入境,心远地自偏”的人生感悟。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会跟随教师的诱导,逐渐进入文章所设置的情景中,对文章主题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理解作者创作的立意和所要抒发的情感就能徜徉其中了。
二 、粗读、范读、精读相结合。
教师在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后,让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粗略地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将文中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句勾画下来,以此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意境和主题的能力。学生读完之后,教师作简要的点评。教师再作范读,范读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句中停顿的节奏;感情鲜明丰富,读出轻重音和节奏感;文中生字词要有所强调。这样学生在细心听取教师的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情境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范读完了之后,要简单地作一个小结,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以便从阅读的过程中,增进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作一次精读,并有意识地将个人情感有效地嵌入文中,产生身临其境或物我合一之感,从而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有了这一步,学生基本就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有了明晰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研讨学习。
教师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和所掌握的文言基本功,分小组讨论粗略翻译课文。教师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不时参与其中,提示学生注意翻译的“增、减、调、换”四原则。增,即是对省略的内容,尤其是句子的主干成分要作补充。减,即是对重复或句中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在翻译时不必再体现。调,是针对倒装句的语序要符合现代语言习惯,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总结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的句式特征。换,是针对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要换成实意字。
四、自主研修,总结学习。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在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并进行归类。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文言虚词、实词、词语活用、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把字句等。通过总结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提升文学素养,感受文言文的精炼和博大精深。
五、移步换景,故地重游。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进行复述文中故事情节,并可以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让学生再次涉足课文的情境之中,沐浴古典文学的气息,感受古人的情怀,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就如同徜徉于古人留下的墨海文迹中。
六、交流发言,尽情释怀。
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各小组内有推选一名代表,在各小组在进行交流发言。这样让学生畅谈感受,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也能够将学习的心得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古典文学这朵艳丽的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绽放。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上所述六步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文言知识,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了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