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彩陶

来源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顾问”的发现之旅
  1923年6月的一天,兰州的某个集市像往常一样,人群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奔腾的黄河夹杂着泥沙,从城市的中间穿流而过。这座位于历史上中原通往西域必经之地的军事重镇,如今却得益于偏处西北一隅,避开了军阀混战带来的纷扰与恐惧。
  身着洋装的瑞典人安特生,风尘仆仆地穿梭在集市间。忽然,他的脚步在一个卖烟草的摊位前停了下来,视线定格在一个盛放烟丝的绘彩陶罐上,目光中露出了欣喜……
  安特生原本是一位地质学家,初到中国时,受聘于中国北洋政府,寻找矿产资源。但在时局动荡和勘察经费供给不足的影响下,他不得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古代生物化石和石器的采集整理上。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安特生在助手搜集到的石块上发现有人工打磨的痕迹,顺着这个线索,他来到了那个日后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史上,被视为“圣地”的小村落——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并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田野发掘。然后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伴随着这次发掘而出的,不仅有大量石器,还有彩陶!精美绝伦的中国彩陶,在沉睡了六千年之后,就这样横空出世了。看着彩陶上这些繁复而具象的纹饰,安特生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它们与土耳其、特里波利的古代彩陶,有着“惊人的相似”。莫非中国的彩陶是西传而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河南以西的地方一定还会有类似的彩陶。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安特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了兰州。
  彩陶上的纹饰之多,让人叹为观止。除了构图精美的几何纹饰,人们还在这些或简单或繁复的线条图案中,清晰地辨识出了稻穗、花朵、鱼、鹿、蛙、鸟等自然万物。仰韶彩陶大多是对大地生灵的传神再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马家窑彩陶,则通体施彩,它们都显示出极为成熟的工艺,都不可能是一夕之功。那么中国彩陶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这些具象繁复的纹饰,最初又是如何演变而来?
  谁是最早的中国彩陶?
  大地湾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在这片泾河与渭水环抱的河谷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千百年来人们在此安享传统农业带来的安逸生活。大地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人类早期文明的诞生,无不对环境有着很高的依赖度,而陶器的诞生更是与定居生活、农耕经济的产生密不可分。于是,在1958年甘肃省的首次文物考察中,大地湾被作为了重点的勘察对象。
  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很快在这里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是考虑到当时发掘的实际条件和遗址分布的广大面积,考古队只对其中临近河湾的一小部分进行了试掘。大地湾这本充满未知的宝典,刚刚被打开,还没来得及翻看,就又被轻轻地合了起来,直到1978年。
  画些什么?又为何而画?
  从距今5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大量出土的旋涡纹彩陶中,学者们看出了端倪。这种用行笔流畅、恣意旋转的线条勾画出的连续旋涡状花纹喷薄欲出,令每一个看过它的人过目难忘。繁复而巧妙的排列组合,给人以强大的形式感和鲜明的节律,仿如滔天骇浪,拍打在礁石上的砰砰巨响仿佛顷刻涌入耳畔。
  出于最基本生活的需要,人类早期的聚落都是临水而建,所以对于“水”的关注与膜拜,也较早地萌发了。对“水”的敬畏又很自然地被融入到了彩陶纹饰的创作中,便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旋涡纹”。
  ……
  先民们开始在日升日落中体会生命的运转,在春去秋来中感受光阴的节律,在清澈溪水的倒影中認知自己和世界,最终在日复一日的潜心体会中,形成了日趋成熟的心智与审美,彩陶纹饰也因此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我们隐约感觉到先民们的视角,已经从现实生活转向了精神世界之中。
  信手的涂鸦还是死亡的密码?
  136个陶瓮被有序而诡异地摆放为11排,深埋于地下。四周厚厚的一层鹅卵石表明,这里曾经有一条湍急的河流穿过。由于地处田埂之上,有些陶瓮已经被农民不小心犁去了大半截,零星的白骨从缺口处散落出来。而完整的陶瓮之上,大多都扣以一个半球状的盖子,仿佛在永久地封存一些不想为人所知的秘密……这是1989年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时的一处场景,时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的杨肇清回忆起发掘时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一处难得一见的大型瓮棺合葬墓地。所谓瓮棺葬,是新石器时代流行于我国中原及西北地区的葬式,即把死者的骨骸放入陶瓮中,埋藏于地下。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这种独特的葬式多被用于夭折的儿童。
  衰落之谜
  华夏大地上曾经出现过如此繁荣璀璨的彩陶艺术,其分布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久,是史前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彩陶文明迎来了发展的巅峰,中原腹地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屈家岭文化、燕山南北的红山-小河沿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大湾文化,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呈现了繁荣的彩陶文明。但是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2600年的短短400年间,这些曾经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都出现了迅速的衰落,不久便如难逃宿命般地销声匿迹。
  在这片曾经彩陶文化星罗棋布的远古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剧变?让我们跟随考古专家大胆的推断,从一次次更新的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其他文献
巴辣子  山村里的野草,几乎都是为人而生的:有的可以入药治病,有的可以喂猪,有的可以做牛羊的食物,再不济的草,也可以铲了烧成草木灰当肥料。  而巴辣子,生来就是让人讨厌的。  巴辣子是苍耳的俗名。  我是先知道巴辣子,后知道苍耳的。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课文有插图,我一眼就认出了巴辣子——苍耳。  小时候上学有秋收农忙假,学校号召学生勤工俭学,去田野
期刊
●花椰菜:茎叶太糙,花才好吃  专门吃花的菜里,最常见、最普及的要属花椰菜,好些地方直接叫它“菜花”或“花菜”。普通花椰菜小的如拳头,大的如脑袋,颜色白里发黄,密密实实的一个球,按上去硬邦邦的:论形状倒是像朵巨大的花,但质感却相去甚远。  从分类上来说,花椰菜属于十字花科里“芸薹属”(“薹”音同“台”)的甘蓝——它是由野生甘蓝培育出来的。甘蓝起源于地中海一带,那里夏季高温干燥,野生甘蓝的叶子厚且带
期刊
蚂蚁利用颚部在地面上挖洞,通过一粒一粒搬运沙土,建造它们的蚁穴。蚁穴的“房间”将一直保持建造之初的形态,除非土壤严重干化。  巴西发现巨大地下蚂蚁王国  科学家在巴西发现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螞蚁王国,一度生活着数百万只蚂蚁。据信,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蚁巢之一。  蚂蚁群落成员相互合作,它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建造一个巨大的家园。建造过程中,所有蚂蚁一次又一次背运土粒,重量是体重的数倍,将其背到很远的地方
期刊
前不久我听人说起,在北京西南方的霞云岭,有种红色的蚂蚁很是凶猛。据山下的村民反映,“红蚂蚁”会筑起两三米高的蚁巢,爬到人身上就会死咬不放,村中常有牲口走失,传言就是被“红蚂蚁”吃了。我身为资深“蚁迷”,还从未见过如此厉害的蚂蚁。于是趁10月天还没冷,我冒着被吃的危险奔上山,期待揭开“红蚂蚁”的真面目。  越是亲戚越打架  霞云岭距北京市区只有90多公里,山脚下见到的,都是市区的常见蚂蚁。占主导地位
期刊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提高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但也有不少院校将英语由原来的公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或象征性地开设一个学期.随着课时量大幅减少,使
期刊
在我们的印象中,医院里的医生常常穿着一身白大褂,可为什么他们做手术时却要换上蓝色或绿色的制服呢?  原来,医生在做手术时需要长时间地盯着红色的人体组织,时间久了,眼睛对红色的分辨能力会减弱,看什么都是红色的,这可能会影响医生对手术部位的判断。  蓝色或绿色是红色的对比色,医生长时间做手术时,看一眼其他人的蓝绿色制服,就能够有效地缓解视觉疲劳,刺激大脑,防止大腦对红色脱敏。  手术服的颜色可不是随随
期刊
历史是对人类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行为等,进行的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通
期刊
词语是小学生阅读文章、进行写作的基础.加强学生的词语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从基础开始,逐步掌握词语运用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词语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章鉴赏能
期刊
天然“巧克力”  有一个叫汤森的欧洲人来到菲律宾旅游。汤森是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只要哪里有美景,他就会带着相机跑到哪里。  一天,在导游的带领下,汤森乘坐小船来到了保和岛。一上岛,他们便看到了一座座圆锥形的小山丘,这密密麻麻的小山丘几乎占据了整个岛屿。它们有的高有的矮,高的大约有120米,矮的估計只有40米左右。  这些奇特的山丘令汤森大感意外。他在小山丘间转来转去,不时用手摸摸山体,并询问导游:
期刊
羽绒服是冬天必不可少的御寒神器。你可能想不到,用轻柔保暖的羽绒制成衣服抗寒,是一个流浪汉的创意!  1812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军横扫欧洲,占领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大败普鲁士,控制了西班牙、荷兰等地,但没有征服俄罗斯。为了攻下俄罗斯,拿破仑不得不广泛征兵。由于长年征战,兵源短缺,有些流浪汉也被征召入伍。  斯科特50多岁了,本是一个作坊主,破产后流落街头已经3年。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也混进了队伍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