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主动,突出主体——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i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历史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无疑增加了历史教师处理教材的难度。但同时也为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留有充足的探索和交流空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统而不死的内容编排,更有利于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为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提供可能。
  关键词:有效性 ;有效资源;主动与主体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任何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必须考虑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了学习兴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真实的场景里学习,最能激发学生的感悟力。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可见教学有效性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虽是三个不同的方面,但它们联系紧密,在教学实践中不容割裂,是有机的整体。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目前,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指南,这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所言:“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这一点,不少教师还缺乏实际的体验,本文专就这一点结合《走近古代犁具》一课浅谈三维目标在教学课堂中的实现,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我在设计初中《走近古代犁具》这一专题时分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通过网上资料和图书馆对古代犁具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分组制作不同时期的犁具;第二课时探讨犁具材料、形状、功能变化比较大的三个时期原因的分析;第三课时讨论犁具变化对社会影响,本课选取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对犁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为什么春秋战国、秦汉、隋唐这三个时期犁具变化较大的原因,学生却是陌生的、具有挑战性的。如果这节课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分析概括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那样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损失的却是进行问题探究的方法和经验,只有把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探究,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又一个探究情境。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落实尤为重要。
  上完这一课后,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思考就是:课堂中怎样确实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现将教学目标列举如下并进行分析。
  1.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能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犁具;能说出不同时期的犁具的变化;能归纳出犁具变化背后影射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农业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等因素。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分组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制作模型,初步学会搜集、整理有效信息的方法和动手能力。
  3.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学习本课内容中,能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和非凡的创造力及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社会发展需要带动发明,而发明用于社会中,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走近古代犁具》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抓住目标进行教学。上课时通过第一课时对犁具的了解并让各组制作人分别介绍各自犁具的材料、名称、使用方法等,然后让学生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序,这时又让制作人将各自犁具的小图片相应的贴在黑板上。这样通过这一环节教学正确认识和排列不同时期的犁具的目标已落实。之后老师通过动画演示不同时期犁具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印象,并让学生讨论分析犁具在材料、形状、功能变化大的三个时期的目标也落实到位。但在分析三个时期犁具变化原因中学生回答分散,落不到点上,概述如下:
  一在分析春秋战国犁具变化时,教师从当时背景入手,从齐桓公为代表争霸和当时奴隶地位的变化两方面分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犁具的变化正是这两方面的体现,诸侯国想当霸主,农民想得到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都注意到了农具的改进和创新。在这点上学生基本能分析和领悟。
  二是在秦汉与隋唐犁具变化时,首先让学生讨论这两个时期政治、经济的相似点。教师在强调这两个时期犁具的变化——汉朝时犁具安上了犁壁,唐朝时出现了曲辕犁。让学生上网进入秦汉馆、隋唐馆重点看汉和唐时的经济措施。由于网上资料过于庞杂、资料过于分散、文字资料叙述过多,学生上网时间短、思考不到位等原因。学生在回答是老是回答不到点上或者老使围绕休养生息这一个措施上,思维根本没打开。以至于引导对曲辕犁(江东犁的由来)分析学生从认识上很突然。在最后谈体会和认识中学生要回答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犁具变化的三个时期它反映了诸侯国要想争霸、统治阶级要想长治久安、农民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和过上好的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都注意到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而犁具在众多农具中占有核心地位。这时要上升理论高度得归纳分析出国家、人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需要即是社会的需要推动了农具(犁具)的改进和创新;而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得力的农业政策、君王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又是农具(犁具)改进和创新的有利条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有发明,而这发明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它又创造巨大的财富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学生在这点认识上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具体谈到和认识到。我分析了有以下几点:
  ① 设计问题时没有层层深入;
  ② 网上资料太多,没有做到精选;
  ③ 给予学生上网时间太少;
  ④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平时对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太少。要从敏捷性、整体性、创造性、特别是创造性是思维中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鉴别、归纳、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析,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更加使我坚定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启发学生思辩的能力。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思辩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激发思考,启迪学生去认识矛盾,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教学目标设计要落实到位,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有针对性。
  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是要有启发性。
  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既有启发性。只有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面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就是“怀疑一切”,这是对传统习俗和落后观念的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早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就提出了“普遍怀疑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期望人们勇于把一切事物放在理性面前加以审视,以辨真伪,即用理性去追问一切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关于素质教育观念下探索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叶小兵)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人民教育》2000、9 潘勇)
其他文献
目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成人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最常见原因,髋臼周围截骨术(PAO)为目前保髋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PAO通过纠正髋臼的不良位置,改善髋关节力学,从而延缓骨关节炎的发生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课堂质量的好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者总结了六个方面的经验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利用直观教学创设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四、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运用语言艺术和知识口诀
1 DMG公司新研制的DMF2 2 0型加工中心 ,X轴 (立柱移动 )安装了进给速度达 10 0m/min的直线电动机 ,Y和Z轴选择滚珠丝杠传动。机床配备可存贮 30把刀具的自动换刀装置 (可选 10 0 )。换刀
摘 要:数学新课改的形式下,要求科学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计算机媒体进入教学课堂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运用CAI,有利于创造情境,可以化抽象为直观,突出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思维训练,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关键词:中学数学;CAI;应用;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通过各种渠道的教学手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深入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感受、体验、昕赏、评价音乐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发展其想象力、丰富其情感,使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中不光注重问题的结果,而是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即探究性教学成为了当今教学的主流。将探究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创新精神。如何保证课堂探究能够有效进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曾
期刊
在发展和采用一种新的长途电话传输系统或设备之前,为了保证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经过彻底的技术和经济规划。这种经济规划的主要方面可以归纳如下:(1)选择哪种正确的系统类型
摘 要:本文结合课堂“课改”的教学实例,从网络运用的依据、网络运用的效能以及网络运用的困惑与应对措施这三个方面,刍议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感悟、体验、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网络教育  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段,集文字、图像等诸多信息功能为一体,具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和运用好英语这一对外交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新课程强调合作。物理教师作为最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应该通过实验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
《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问题—探究式”教学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在现实情境问题中,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不断地探究,及合作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