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运用于课程教学中。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是新授课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多媒体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让人们为之震撼。通过视觉欣赏这幅油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它的感人之处,这一问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像,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播放电影《荒岛余生》的片段,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正是采用超文本结构,使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状结构,具有信息大容量储存的特点,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最新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并提供界面友好、多向交流便捷、资源共享的交互式教育环境。这种环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和空间——自主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下,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在自主学习和协商会话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信息,而且学会了思考与研究问题。
二、巧妙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因此阅读、写作时会感到有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创设与主题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选择既能扣住文章的主题,又能较好地体现重点和难点,同时具有启发性的情景,这是一个关键,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情景的设置可以是音乐情景的设置。如上学期我们在讲《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以一曲《爱的奉献》引入,让同学们一下子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也可利用动画效果,如在讲泰戈尔《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前,我从网上搜集了精彩的FLASH《猫》,感人的情节,令许多学生看了以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领悟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这句话的真谛。这两首诗不讲,学生也深刻理解了主題。在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先选择了一曲带有画面的动画《送别》,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种种联想。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有“断层”现象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大脑高级思维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具体做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案,选择媒体的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将各种不同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冲破思维习惯的牢笼,学会从不同角度开拓思路,掌握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懂得巧妙组合可创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运用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拓方法宽创新的领域,或用他山之石以攻玉,或用移花接木出新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有所强化。
总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给教学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发挥二者整合优势,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机遇,抓住机遇,勇于创新,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进语文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是新授课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多媒体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让人们为之震撼。通过视觉欣赏这幅油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它的感人之处,这一问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像,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播放电影《荒岛余生》的片段,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正是采用超文本结构,使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状结构,具有信息大容量储存的特点,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最新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并提供界面友好、多向交流便捷、资源共享的交互式教育环境。这种环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和空间——自主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下,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在自主学习和协商会话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信息,而且学会了思考与研究问题。
二、巧妙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因此阅读、写作时会感到有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创设与主题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选择既能扣住文章的主题,又能较好地体现重点和难点,同时具有启发性的情景,这是一个关键,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情景的设置可以是音乐情景的设置。如上学期我们在讲《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以一曲《爱的奉献》引入,让同学们一下子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也可利用动画效果,如在讲泰戈尔《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前,我从网上搜集了精彩的FLASH《猫》,感人的情节,令许多学生看了以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领悟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这句话的真谛。这两首诗不讲,学生也深刻理解了主題。在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先选择了一曲带有画面的动画《送别》,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种种联想。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有“断层”现象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大脑高级思维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具体做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案,选择媒体的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将各种不同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冲破思维习惯的牢笼,学会从不同角度开拓思路,掌握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懂得巧妙组合可创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运用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拓方法宽创新的领域,或用他山之石以攻玉,或用移花接木出新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有所强化。
总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给教学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发挥二者整合优势,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机遇,抓住机遇,勇于创新,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进语文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