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更要把学生塑造成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人才,以胜任和創新未来的职业工作和生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重点不仅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德育教育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发掘和大有可为的教育领域。
  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该如何具体开展?本期特推出一组相关的文章,以飨读者。
  
  尊重教育规律,
  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功能最大化
  文/吴维煊
  
  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其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既难教又难管的现实。文化课,他们不易学好;专业课,他们也较难学会。相对而言,他们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担负责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在这样的现实处境下,机械说教、高压看管皆非良策,其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和谐的人,就要通过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他们从所学专业出发,学会生存、努力发展和奋发向上。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极其重视德育教育,采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有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存在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1.校规不成体系,临时校规层出不穷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对可能发生问题的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发现一个问题出台一个规定,各种临时校规你方唱罢我登场般地铺展开来,虽然动静很大,但是效果不佳,管理者深感无奈与困惑。更有甚者,在学校接受检查和评估期间,为了让检查者看到最好的面貌,一些学校制定临时校规,不仅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对学校的诚信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各类校规校纪没能竞相补充、完善出台;二是德育教育管理上的某种缺失。
  2.德育教育体制上重视分工,忽视合作
  学校的政教处、教务处、共青团组织、系部和学生会等组织机构,虽然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承载着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很多学校都采用日碰头、周例会和月诊断的方式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但在管理体制上的缺憾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条块分割不均、分工不明确、各自为政和合作不足,等等。有些部门的管理者擅长出台一些奇特的规定以展示管理上的创新,却忽视了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此外,由于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目标各忙各的事,忽视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出现工作目标太多、教育活动相互重复等现象,使教育陷入繁琐主义的泥潭。
  3.缺少切合学校实际的校训,口号型、标签型校训较多
  校训,对学校而言不是一个精神符号,而是德育支撑体系的脊柱。不少学校青睐那些雷同的或政治口号型校训。例如,“做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内涵远大”等。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定位应是:做和谐的人、做最好的自己。再如,“培养高技能人才”等。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合格的产业工人,并非高技能人才。类似这些被许多学校使用的校训,背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甚至有些学校的校训名不符实,有悖于学校的文化内涵。总之,校训不是一个口号或标签,而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经典概括,能让师生们在校训中找到精神支撑,形成前进动力。据笔者所知,江苏北部某职业学校的校训是“习惯良好”。这个校训非常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问题是,使用合乎实际并具有良好引导作用的校训的学校较少,而使用目标太大、内涵过大的校训的学校较多。
  4.把学生看得太紧,学生没有自我空间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怕学生出事,就竭尽全力把所有学生都看在眼皮底下,连吃饭睡觉都不例外,给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少,学生整天处于“被教育”“被活动”的圈养状态。这种治理思维,即希望学生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让学生循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行。在这样的高压状态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抓得太死、管得太多、看得太严,不仅让学生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活力,容易造成秩序的失范、掌控的失效和前行的暂时停顿。缺少自我时间和空间的管理模式,如同画画失去留白一样(留白是一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留白的画就是一幅失败的作品。因此,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之内,按照自己的个性特征茁壮成长,是德育教育的必须。
  5.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需求相距较远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征订有两种模式:一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征订,二是征订学校自己选择教材。无论哪种征订模式,均缺乏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加之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开发本校德育教材的能力,因此,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要么讲一些远离学生实际的大道理,让学生云里雾里;要么讲一些与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联系不大的东西,让德育课形同虚设。另外,有的学校使用10多年前的教材,有的学校占用德育课时段讲解经济学原理,有的学校在德育课堂上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当德育课的内容对学生成长没有实质性帮助的时候,学生便体会不到德育课的快乐,感受不到德育课的教育作用,甚至对德育课缺乏兴趣。教师面对学生没有表情的面孔,教学热情自然一落千丈。
  二、中等职业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升学考试中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升学而言,他们的价值无法体现,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和长处,只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将其挖掘出来,只是片面地认为他们学习成绩差,只能学点简单技能,做产业低端的劳动者,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德育教育。
  1.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应该注重细节教育、案例教育,减少和淡化理论型、口号型的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成为学生的人生必修课。
  2.切忌副作用的产生
  学生需要适合他们成长需求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果学校出于某种需要,让学生参与弄虚作假,这对学生人生观造成的影响是多少节德育课都挽救不了的。例如,原本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校园不够整洁,但为了接受检查和进行评估,学校倾全体学生之力打扫卫生、规范环境,这样做确实无可厚非,毕竟谁都想把最好的面貌展现出来,但是,在检查过后,学校又回到脏、乱、差的状态且无人问津,这就太不应该了。总之,教育的目的再崇高、再伟大,其手段都不能违背教育情理,基于此,实施德育教育时不要用力过猛,不要让教育产生副作用,在关注教育感染力的同时,切忌让教育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教育”必须与“训练”区别开来
  “教育”必须与“训练”区别开来。“训练”可以针对人,也可以针对动物,而接受“教育”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如果学校德育教育只是对学生进行机械说教和训练,缺乏解释与引导,学生即使记住了教师的说教,但也很可能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其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应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巧妙渗透在一切细节之中的。例如,德育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每个教育活动的实施、教师的言行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又如,学校规范学生着装时,往往以纸质文件的形式发布校规,明确规定学生不允许穿什么样的服饰,在要求学生的时候,如果女性教职工或女教师着装不严肃,穿无领、无袖或低胸服饰,那么学校对学生的种种规定又有何意义?即使学生按照校规要求着装,但他们是否知道如何在不同场合有品位地着装?总之,德育教育不是说教性的训练,而是渗透在一切细节中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这样的德育教育才具有感召力和扎实效果。
  4.注意学生的禁果心理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不要吃禁果,他们却偏要吃。天神让潘多拉不要打开魔盒,他偏偏忍不住。导致这些行为的,就是禁果心理。其实,禁果心理差不多人人都有。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禁果心理更加严重。校规校纪明令规定不可以如何如何,他就非要去闯这个红灯。出现这个状况,教育工作者不必大惊小怪,漫漫人生路,谁不错几步。如果学校教育把错误拒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了门外。通过苛刻的管理剥夺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便没有犯错、知错、认错和改错的经历,这样的德育教育是不切实际的。要允许学生犯错,珍惜学生的知错和改错过程,肯定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通过对具体的犯错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通过知错和改错的过程提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品德,把犯错误的经历当成一次人生的契机。
  三、如何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功能最大化
  不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难教,只是我们尚在探索适当的教育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太过理想化的愿景难以实现,相反各种新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很多教育行为值得我们研究,很多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为了实现德育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有这样一些方法不妨采用。
  1.以“活动德育”替代“课本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应从呆板的课本德育中走出来,用“活动德育”替代“课本德育”。
  活动的德育也是行动的德育,知行合一,以行为主,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学校教育场域内,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把道德观教育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个焦点、热点问题,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摒弃口号式、标语式的德育教育,以活动德育、过程德育为主要的德育教育方式,坚持落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特征的德育教育。
  2.實施让学生有“感觉”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内容空洞、教育形式僵化,虽然德育教育被各个学校高高挂起,但却严重缺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学生没有受教育的感觉。德育教育一定要脱离形式主义和机械照搬,开展身边的德育教育、动态的德育教育、过程的德育教育和开放的德育教育,尊重学生,以高站位思考、低角度切入的方式,不苛求、不热烈和不醉人,在平淡中注重实效。让学生产生感觉,产生指导人生的穿透力,并将这种感觉与穿透力融入到人生旅途中。
  3.勿从功利角度量化德育教育
  从功利角度对德育教育进行量化,以期提高德育教育水平,这是行政化的教育思维,是美好而愚蠢的愿望,是不靠谱的希望,最终导致德育教育的消极、被动和虚设,甚至走上包装与作秀的歧途。勿从功利角度量化德育教育,不去打扰德育教育,不去擅自出台违背教育规律的离奇的德育教育实施与考核方案。让德育教育慢慢地渗透进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实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目标、每一个大目标,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取消作秀式的德育教育
  作秀式的德育教育,是一种教育泡沫,吹得越大,越容易破裂。通过展示实施德育教育,这个愿景不仅过于理想化,而且有悖于教育发展的规律。真正好的教育是不露痕迹、默默进行的。要坚决取消形式化的作秀式的德育教育,不故弄玄虚,不标新立异,不做无用功。要心怀对教育的敬畏,按教育规律办事;要心怀对社会的责任感,扎实提高教育质量;要心怀对学生的爱心,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
  5.让德育教育缓慢而自然地进行
  学生成长,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些理性的思考,要多些耐心的等待,既要规划森林,又要让每一棵树自由生长。面对各类棘手的教育问题,德育教育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要有对教育规律的坚守,不受非教育因素的干扰,不急躁、不功利,让德育教育缓慢而自然地进行,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成就学生健全的人格,鼓舞学生奋发向上,挖掘学生的独特能力。
  6.开展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德育教育
  一个人缺失自我意识,就会缺失责任意识;没有责任意识,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要通过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精神追求,让学生有个性、有特色,有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一个“教育场”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生命体。将职业教育的目的简单理解为让学生学到将来在社会上谋生的一技之长,不但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本意,也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渴望,都有对约束的自觉,都需要借助外力把自己的天赋挖掘出来。总之,德育教育的成败,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智慧,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功能最大化,让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仅获得生存的技能,也提升境界、丰富精神,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一、高等精英型教育入学机会不均问题凸显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只是服务于社会中的极少数人。随着中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和过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性问题不存在了。当代高等教育并非匀质的系统,其中一部分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社会声誉卓著,毕业生更可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入学机会平等问
山东省东营区第三中学是一所隐藏在闹市中的学校。因为她的存在,也使所处区域除具有宁静与喧嚣交相混杂的市井气外,还有一些不凡的气质。  “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先进单位”、“东营市教学示范学校”、“市十佳学校”……一块块闪光的奖牌,折射出学校绚烂的风采。  东营区第三中学建校于1987年,伴随着东营这座年轻城市
编者按:文言,古之雅言,记载中华五千年文化,为华夏子孙之瑰宝,亦人类文明之奇葩。“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中华文化传承之径,得力于文言历代传习。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文科实验班师生的文言作品,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准教师们的文言习作,供广大读者品评与赏鉴。藉此希望我国基础教育从诵习优秀诗文入手,弘扬传统文化,以培育莘莘学子之人品情怀、审美雅趣、言语技能,亦为世界文
琼色 男,藏族,195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聂荣县完全小学书记,小学高级教师,教龄40年。他从师校毕业后自愿回乡执教,在特殊的环境中,他用牛车驮着帐篷在牧区间流动教书。为了给孩子们取课本,他曾骑马赶了四天四夜的路去县城,学生的事儿在他眼里就是天大的事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级优秀教师、地区级先进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从师校毕业的时候,家乡各方面的条件还很落后,我希望自
谭国强 男,藏族,生于1960年,从教34年,中共党员。数十年扎根山区,用爱育人,用心教学,当地震来临时,在亲人与师生之间,毅然选择后者,组织救援;数十年坚守在教师岗位,所带学校屡夺第一,关注学生安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平凡之人做出不平凡之事,令人敬佩。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在34年的教师生涯中,体味着教育的酸甜苦辣,有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欣喜,也有面对恶劣环境的愁苦,更有面对困境的抉择
认识刘老师是我初二的第一堂语文课。教室里走进来一位中年女教师,她没有打开书本,只是指着课本封面的图案就开始侃侃而谈,妙语连珠,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正期待着第二节语文课的到来时,却突然换了老师。后来才知道,她本不教我们,却因走错教室才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遗憾极了:难道我们的缘分只有一节课吗?  山不转水转。再见刘老师,我已是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暑假时回老家,正赶上语文教师暑期培训,我也参加了。我一眼
郜晏中,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校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荣获浙江省希望工程20年杰出建设者、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等荣誉。  中国教师:到杭州育才中学(以下称“育才”)之前,您曾在一所国际学校任教,也算是小有成就,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离开,开始新的创业?在创业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郜晏中:
在政治哲学领域,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等问题一直是思想家们津津乐道的问题。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为后世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儿童一直是这些学科关注的中心对象,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在哲学领域,近年来对儿童哲学问题的研究开始起步,相关成果也逐步面世,但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儿童问题,目前学界尚不多见。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儿童领域的政治哲学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一般
这张照片,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时隔近30年,印象虽有些模糊,但有些场景是挥之不去的,一直萦绕在脑际。那是1986年,时任全国人民政协主席的邓颖超邓大姐在第二个教师节(1985年是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和广大教师同祝节日快乐。在主席台上,我在一侧搀扶着邓大姐,另一侧是她的秘书赵炜女士。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邓大姐来了,来到我们的身边,内心是无比的欣喜。  当时,我
张存贵 男,汉族,196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自从踏上三尺讲台,他就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刻苦钻研,积累经验,爱生如子,注重情感感化。当学校建设存在资金问题时,他会变卖自家物品以填补;当学生无人照顾时,他既当教师又当保姆,为学生清洗衣物……作为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火烧寨镇峰山小学校长、一级教师,从教35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最美宝鸡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关爱学生是最平凡之事,在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