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善于质疑,不愿意质疑,甚至根本就没有疑惑,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虽然师生在这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然而收效不大。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关键。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疑。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 读前质疑
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作为文本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如语文版八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由题目展开:“什么是苦与乐?为什么苦与乐要加最? 为什么不直接取名《论责任》?会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可以举哪些例子来论证观点?”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教师应诱导学生解题从而产生疑惑:“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打死镇关西后怎办?”此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地直奔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在阅读时学生会更留心作者的行文构思,与自己的构思进行不断的比较,取长补短,不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二、读中质疑
对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阅读文章通常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然后将各个部分间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不理解文章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会影响到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品读课文重点词语句子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思路:遇到不理解的概念要质疑,遇到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情形要质疑。例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学生问:“水”为什么用“涨”来形容呢? 其他学生讨论: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就“涨起来了”吗?
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如教《春》一课,学生问:课文结尾为什么要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种人?为什么三句话都要独立成段?学生开始讨论回答: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天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它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这个比喻是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所以三句话都要独立成段。
对文章的结构形式进行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只了解重点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形式进行质疑的方法。文章的结构往往是作者根据行文的需要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文章的结构一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紧密相关。因此理解了文章结构方面的特点,就能够进一步读懂、读透文章,体会作者的创作深意。
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质疑。例如《捕蛇者说》中,蒋氏的祖父、父亲都死于捕蛇,他自己捕蛇十二年,也差点死掉,那为什么作者说要更换他的差使,恢复他的赋税,他却“汪然出涕”呢?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弄明白了,课文前面所说的异蛇之毒的作用是为了反衬赋税之毒,后面部分写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又为作者的讨论作铺垫。只要抓住这个问题阅读讨论,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方法与途径还有很多。比如从修辞质疑、从标点质疑、从文章的对比之处质疑等等。但是教师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让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文章去敲响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心灵大门,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阅读的世界将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 读前质疑
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作为文本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如语文版八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由题目展开:“什么是苦与乐?为什么苦与乐要加最? 为什么不直接取名《论责任》?会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可以举哪些例子来论证观点?”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教师应诱导学生解题从而产生疑惑:“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打死镇关西后怎办?”此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地直奔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在阅读时学生会更留心作者的行文构思,与自己的构思进行不断的比较,取长补短,不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二、读中质疑
对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阅读文章通常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然后将各个部分间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不理解文章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会影响到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品读课文重点词语句子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思路:遇到不理解的概念要质疑,遇到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情形要质疑。例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学生问:“水”为什么用“涨”来形容呢? 其他学生讨论: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就“涨起来了”吗?
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如教《春》一课,学生问:课文结尾为什么要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种人?为什么三句话都要独立成段?学生开始讨论回答: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天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它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这个比喻是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所以三句话都要独立成段。
对文章的结构形式进行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只了解重点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形式进行质疑的方法。文章的结构往往是作者根据行文的需要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文章的结构一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紧密相关。因此理解了文章结构方面的特点,就能够进一步读懂、读透文章,体会作者的创作深意。
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质疑。例如《捕蛇者说》中,蒋氏的祖父、父亲都死于捕蛇,他自己捕蛇十二年,也差点死掉,那为什么作者说要更换他的差使,恢复他的赋税,他却“汪然出涕”呢?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弄明白了,课文前面所说的异蛇之毒的作用是为了反衬赋税之毒,后面部分写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又为作者的讨论作铺垫。只要抓住这个问题阅读讨论,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方法与途径还有很多。比如从修辞质疑、从标点质疑、从文章的对比之处质疑等等。但是教师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让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文章去敲响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心灵大门,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阅读的世界将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