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肌性斜颈,小儿 推拿治疗
小儿先天性斜颈是指新生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小儿颈部经筋受损,瘀血留着聚而不散,致使经筋挛缩而引起的。若日久失治,导致筋强、筋结则将难以治愈;若误治引起新的创伤会造成不良后果。
1 一般资料
病历来源:本文2000例,皆为门诊积累。病历采集时间:1974年至2006年。其中男1114例,占55.7%,女886例,占44.3%。就诊年龄,最小15天,最大6个月。分娩产势:顺产948例,占47.4%;剖腹产716例,占35.8%;产:钳282例,占14.1%;电吸54例,占2.7%。
2 治疗
2.1 原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矫正畸形。
2.2 取穴风池、肩井、大杼、肩外俞、缺盆,扶突。
2.3 按摩手法推、揉、捏、拨、拿、提。
2.3.1 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位于其患侧,以滑石粉为介质,医者一手托起患儿颈部,使患儿头部后伸,以加宽颈部,便于操作。用另一只手提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由上至下反复操作数遍,一般2~3min。手法操作的重点在肿物周围,作用力渗透到肌层,要“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以免损伤皮肤),使局部有发热感,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理气松肌,温经活络。
2.3.2 用捏拿法对肿物进行挤压,宛如将肿物拿起捏碎、挤散一样,反复操作数遍。如肿物范围较大,可在肿物上、下反复操作数遍,以舒展肌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肌肉萎缩的恢复,消除肌肉酸胀,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操作手法要具有活力,不要扭绞皮肤,以防皮肤损伤,并需与揉法交替进行,以免除患儿因疼痛而不配合治疗。
2.3.3 提揉患侧斜方肌,以缓解斜方肌反射性紧张,并轻揉肩井、缺盆、扶突、翳风,手法要柔和。并点揉风池,大杼、肩外俞约2min,以缓解提肩肌痉挛。
2.3.4 医者一手托住患儿肩部,另一手托住患儿头项,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倾斜,反复数次,以便使患儿胸锁乳突肌得到伸展。
此外,配合七厘散茶水调敷患处的方法治疗,可以加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方中血竭、红花活血祛瘀;乳香、没药祛瘀行气,消肿止痛;当归调血;朱砂镇心安神;儿茶清热止血;茶水清热消肿,收敛止血。诸药合用以奏功效。
3 治疗效果
3.1痊愈标准 ①头活动自如,头位居中,头部外观及活动幅度正常,患侧胸锁乳突肌肿物消失;②两侧胸锁乳突肌的肌张力对称;③头部后面观,斜方肌无明显萎缩,两侧肌力正常;④两目对称,五官端正,无面部肌萎缩,正视移动物。
3.2 好转标准①头、面部外观及活动幅度基本正常;②患侧胸锁乳突肌肿物基本消失,但肌张力尚高。
3.3 无效标准①肿物无消失:②活动幅度好转。
3.4 治疗结果痊愈1900例,占95%;好转60例,占3%;无效40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1.5个月,1996年11月29日就诊。其母代述:患儿首胎系产钳生产,生后不久发现小儿左侧颈部有一肿物,头歪斜,哭闹时嘴歪。检查所见:左面部短小萎缩,眼小,嘴歪,端肩,左耳贴于左肩部。下颌转向右侧,左胸锁乳突肌中段可触及一似鸽卵大小的肿物,质地坚硬,功能活动受限,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经以上方法治疗3个月,痊愈,于1997年3月1日停止治疗。回访6个月后无复发。
李某某,女,4个月。2004年7月7日就诊。其母代述:患儿首胎系剖腹产,生后不久发现小儿右侧颈部有一肿物,头歪斜,哭闹时嘴歪,即日来就诊。检查发现,患儿右侧胸锁乳突肌有一结节肿物,质地坚硬,短紧挛缩,肿块边缘清楚与皮下分离,右耳贴于右肩部。下颌朝向左侧,功能活动受限,右面肌及颈肩部肌肉萎缩下陷。彩超示:右侧颈部可探及1.23x1.87cm中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内未见血流信号。综合上述资料诊为:小儿肌性斜颈。经上述方法治疗3个半月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又查彩超示:右侧胸锁乳突肌纹里正常,未见包块,未见异常血流。于2004年10月28日结束治疗。回访6个月后无复发。
我们认为:小儿肌性斜颈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者为胎儿在母体内头部偏向一侧,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之供应,故引起肌肉缺血性改变;后天则为胎儿分娩时胎位不正或产钳挤压,受损出血,使其肌肉,组织血肿、变性,产生挛缩所致。采取活血化瘀手法与外敷药治疗,可使血散筋开,肿物有归缩,肌腱得以伸展,而达到治疗目的。还应注意治疗期间,应避免感受风寒,患儿在睡眠、哺乳时使其头部向健侧旋转,亦利于辅助治疗。
对于新生儿肌性斜颈,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越小,治疗的效果也就越好,疗程也相应较短。一般而言本病的最佳治疗年龄为2个月以内,而病程超过6个月,疗效相对不佳。本病采用按摩加药物调敷方法治疗,安全稳妥,见效快,易为小儿接受。如经上述治疗无效或患儿年龄超过1岁,可考虑手术治疗。
小儿先天性斜颈是指新生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小儿颈部经筋受损,瘀血留着聚而不散,致使经筋挛缩而引起的。若日久失治,导致筋强、筋结则将难以治愈;若误治引起新的创伤会造成不良后果。
1 一般资料
病历来源:本文2000例,皆为门诊积累。病历采集时间:1974年至2006年。其中男1114例,占55.7%,女886例,占44.3%。就诊年龄,最小15天,最大6个月。分娩产势:顺产948例,占47.4%;剖腹产716例,占35.8%;产:钳282例,占14.1%;电吸54例,占2.7%。
2 治疗
2.1 原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矫正畸形。
2.2 取穴风池、肩井、大杼、肩外俞、缺盆,扶突。
2.3 按摩手法推、揉、捏、拨、拿、提。
2.3.1 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位于其患侧,以滑石粉为介质,医者一手托起患儿颈部,使患儿头部后伸,以加宽颈部,便于操作。用另一只手提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由上至下反复操作数遍,一般2~3min。手法操作的重点在肿物周围,作用力渗透到肌层,要“重而不滞,轻而不浮”(以免损伤皮肤),使局部有发热感,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理气松肌,温经活络。
2.3.2 用捏拿法对肿物进行挤压,宛如将肿物拿起捏碎、挤散一样,反复操作数遍。如肿物范围较大,可在肿物上、下反复操作数遍,以舒展肌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肌肉萎缩的恢复,消除肌肉酸胀,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操作手法要具有活力,不要扭绞皮肤,以防皮肤损伤,并需与揉法交替进行,以免除患儿因疼痛而不配合治疗。
2.3.3 提揉患侧斜方肌,以缓解斜方肌反射性紧张,并轻揉肩井、缺盆、扶突、翳风,手法要柔和。并点揉风池,大杼、肩外俞约2min,以缓解提肩肌痉挛。
2.3.4 医者一手托住患儿肩部,另一手托住患儿头项,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倾斜,反复数次,以便使患儿胸锁乳突肌得到伸展。
此外,配合七厘散茶水调敷患处的方法治疗,可以加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方中血竭、红花活血祛瘀;乳香、没药祛瘀行气,消肿止痛;当归调血;朱砂镇心安神;儿茶清热止血;茶水清热消肿,收敛止血。诸药合用以奏功效。
3 治疗效果
3.1痊愈标准 ①头活动自如,头位居中,头部外观及活动幅度正常,患侧胸锁乳突肌肿物消失;②两侧胸锁乳突肌的肌张力对称;③头部后面观,斜方肌无明显萎缩,两侧肌力正常;④两目对称,五官端正,无面部肌萎缩,正视移动物。
3.2 好转标准①头、面部外观及活动幅度基本正常;②患侧胸锁乳突肌肿物基本消失,但肌张力尚高。
3.3 无效标准①肿物无消失:②活动幅度好转。
3.4 治疗结果痊愈1900例,占95%;好转60例,占3%;无效40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1.5个月,1996年11月29日就诊。其母代述:患儿首胎系产钳生产,生后不久发现小儿左侧颈部有一肿物,头歪斜,哭闹时嘴歪。检查所见:左面部短小萎缩,眼小,嘴歪,端肩,左耳贴于左肩部。下颌转向右侧,左胸锁乳突肌中段可触及一似鸽卵大小的肿物,质地坚硬,功能活动受限,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经以上方法治疗3个月,痊愈,于1997年3月1日停止治疗。回访6个月后无复发。
李某某,女,4个月。2004年7月7日就诊。其母代述:患儿首胎系剖腹产,生后不久发现小儿右侧颈部有一肿物,头歪斜,哭闹时嘴歪,即日来就诊。检查发现,患儿右侧胸锁乳突肌有一结节肿物,质地坚硬,短紧挛缩,肿块边缘清楚与皮下分离,右耳贴于右肩部。下颌朝向左侧,功能活动受限,右面肌及颈肩部肌肉萎缩下陷。彩超示:右侧颈部可探及1.23x1.87cm中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内未见血流信号。综合上述资料诊为:小儿肌性斜颈。经上述方法治疗3个半月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又查彩超示:右侧胸锁乳突肌纹里正常,未见包块,未见异常血流。于2004年10月28日结束治疗。回访6个月后无复发。
我们认为:小儿肌性斜颈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者为胎儿在母体内头部偏向一侧,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之供应,故引起肌肉缺血性改变;后天则为胎儿分娩时胎位不正或产钳挤压,受损出血,使其肌肉,组织血肿、变性,产生挛缩所致。采取活血化瘀手法与外敷药治疗,可使血散筋开,肿物有归缩,肌腱得以伸展,而达到治疗目的。还应注意治疗期间,应避免感受风寒,患儿在睡眠、哺乳时使其头部向健侧旋转,亦利于辅助治疗。
对于新生儿肌性斜颈,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越小,治疗的效果也就越好,疗程也相应较短。一般而言本病的最佳治疗年龄为2个月以内,而病程超过6个月,疗效相对不佳。本病采用按摩加药物调敷方法治疗,安全稳妥,见效快,易为小儿接受。如经上述治疗无效或患儿年龄超过1岁,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