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其具备良好的品格,从而适应时代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小学班主任更为关注学生的成绩,在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教学与班主任管理中德育渗透,是小学班主任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不仅可以学习基础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是德育渗透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德育的重任,自觉将德育贯穿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以小学语文教学为途径,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德育内容概述
所谓德育,即通过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培养,从而使其具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品质,并对社会、他人和周围的事物表现出稳定的思想和行為。由于人类是社会性生物,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是除法律之外的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则。德育的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等。德育的渗透与实践,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德育体系,使学生明确思想、行为的正确与否,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正确、稳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是小学班主任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及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形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习惯,纠正的难度非常大,进而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效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受用终生。小学语文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本身就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包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是班主任德育的重要依据,因此,班主任应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加强在教学实践中的德育渗透,切实将德育贯穿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措施
1、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班主任兼具班级管理的职能,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具有良好品行的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能够督促学生及时改正自身错误,并以班主任的要求约束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不应为了渗透而渗透,而是应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言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进而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有效性。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而且还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沟通、解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教学材料赏析培养学生的品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教育意义极强的材料,不仅思想性强、语言优美,而且蕴含丰富的情感,对这些教学材料进行解读和赏析能够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材料中优美的段落、句子、文字提取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材料的认识,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时,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班主任应从文章的字、词、句入手,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训练,使学生了解作者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怀,并通过文章背景的解读与作者的经历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在教学材料解读时,班主任应预留一定的空间供学生思考,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不应过度讲解,否则,将导致学生的教学参与度降低。
3、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德育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阶段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读一些有教育价值的课外读物,通过阅读开展德育渗透。班主任应搜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德育效果较强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并通过语文课堂讨论和班会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接受德育,从而拓展德育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使接受德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德育有效性。
4、以课外活动实施德育。
在小学阶段,除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将德育教育走出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扩大德育教育的影响,真正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班主任应定期组织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开展敬老院送温暖、植树节植树、帮助父母做家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将德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四、结语
小学班主任应自觉担负起德育实施的历史责任,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德育实施路径,加强自身综合素养,以教学材料赏析、课外读物阅读和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渗透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不仅可以学习基础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是德育渗透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德育的重任,自觉将德育贯穿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以小学语文教学为途径,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德育内容概述
所谓德育,即通过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培养,从而使其具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品质,并对社会、他人和周围的事物表现出稳定的思想和行為。由于人类是社会性生物,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是除法律之外的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则。德育的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等。德育的渗透与实践,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德育体系,使学生明确思想、行为的正确与否,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正确、稳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是小学班主任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及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形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习惯,纠正的难度非常大,进而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效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受用终生。小学语文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本身就具有德育的重要功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包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是班主任德育的重要依据,因此,班主任应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加强在教学实践中的德育渗透,切实将德育贯穿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措施
1、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班主任兼具班级管理的职能,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具有良好品行的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能够督促学生及时改正自身错误,并以班主任的要求约束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不应为了渗透而渗透,而是应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言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进而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有效性。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而且还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沟通、解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教学材料赏析培养学生的品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教育意义极强的材料,不仅思想性强、语言优美,而且蕴含丰富的情感,对这些教学材料进行解读和赏析能够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材料中优美的段落、句子、文字提取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材料的认识,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时,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班主任应从文章的字、词、句入手,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训练,使学生了解作者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怀,并通过文章背景的解读与作者的经历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在教学材料解读时,班主任应预留一定的空间供学生思考,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不应过度讲解,否则,将导致学生的教学参与度降低。
3、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德育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阶段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读一些有教育价值的课外读物,通过阅读开展德育渗透。班主任应搜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德育效果较强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并通过语文课堂讨论和班会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接受德育,从而拓展德育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使接受德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德育有效性。
4、以课外活动实施德育。
在小学阶段,除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将德育教育走出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扩大德育教育的影响,真正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班主任应定期组织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开展敬老院送温暖、植树节植树、帮助父母做家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将德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四、结语
小学班主任应自觉担负起德育实施的历史责任,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德育实施路径,加强自身综合素养,以教学材料赏析、课外读物阅读和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渗透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