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得过规则,躲不过灵魂的拷问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la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常有新闻报道,某畏罪潜逃多年的逃犯落网后的第一句话是:以后终于可以睡上安稳觉了。潜逃的日子,心悬在刀尖上,三餐食不知味,夜夜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何异于坐牢?落网后,该受何惩罚、该负什么责任,一切尘埃落定,反倒踏实了。
  记得爷爷临终时,父亲询问是否尚有欠款未还、是否尚有借债未归,爷爷淡然一笑:“寻常小老百姓,能欠几个钱,又能借几个钱?都清零吧。”父亲知道爷爷平素的花销,退休金尚且月月有余,欠人钱的可能性很小,借给人钱倒有可能,这样说无非是知道借钱之人的难处。所以,办完爷爷的后事,父亲特意把爷爷的临终遗言说了出去。没想到,后来陆续有人上门还钱,30元、20元的有之,10元、8元的也有之。多年之后,还有一个堂叔借清明祭祀爷爷之机,还清了当年从爷爷手里借走的30元。对于这些人,父亲一一招待,钱也一一收下。母亲打趣父亲:“当年老爷子可是说清零的,你咋收了?”父亲说:“老爷子说清零,是不想让他们的日子为难;我们不收,倒让他们心里为难了。”是啊,于他们,还的是钱,求的是内心的安宁。


2


  淮剧《小城》的主人公肖悦华事业有成,她是小城“眼科一把刀”、手术零失误纪录的保持者;家庭幸福,丈夫在机关工作,体贴憨厚;儿子学业有成,深受导师器重。可是,一场车祸让她的事业和家庭双双陷入困境,她心里的天平开始失衡,人性、人情、道德、良知、规则、底线都是砝码,孰轻孰重,选择的背后是对灵魂的拷问。
  在小城,肖悦华身上贴着很多标签,“眼科一把刀”“为人正派”“好人”“家庭幸福”“女人的传奇”,每一个标签都像一面锦旗,挂在她身上,红艳艳一片。肖悦华以此为傲,也以此为准则,不论是面对病患,还是面对医疗器材招投标;不论是面对领导的施压,还是丈夫发小的恳求,她都不为所动,不开后门,不收红包,一视同仁。
  生活在小城,真能坦坦荡荡,公平公正做事,问心无愧做人?知道儿子车祸肇事逃逸后,肖悦华的信念瞬间坍塌。一边是儿子大好的前途,一边是丈夫发小父亲的眼睛,保儿子,老人余生将在黑暗中度过;帮老人,等待儿子的将是牢狱之灾。这时她才知道,她这个“眼科一把刀”手里握着一把看得见的手术刀,还握着一把看不见的刀。它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它可以还原真相、澄清事实,也可以掩盖真相、颠倒黑白;它可以给人生的希望,也可以把人推入黑暗的深渊。
  这把刀叫人性。当人人叫嚣着严惩肇事者,让他狠狠赔偿时;当人人咒骂无良肇事者,让他把牢底坐穿时;当交警队传来要画图指认肇事者的消息时;当得知导师对儿子大加赞赏,儿子前途无量时,肖悦华手里那把看不见的刀,刀锋偏离了良知。这座小城的正派人、好人、手术零失误的名医,心生暗念:让吴伯伯的手术失败,这样真相就石沉海底,儿子的未来就保住了。
  车祸可怕,可比车祸更可怕的是人心;手术刀锋利,可比手术刀更锋利的是人性。车祸伤人看得见,人性的恶却是看不见的。善的背面是恶,歹念也会生发于好人心中。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不是我们看错了好人,而是我们误解了人性。”


3


  “无影灯下无魅影,柳叶刀下争毫厘。”昧了良知的肖悦华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煎熬,她的灵魂时时刻刻承受着被拷问的苦痛,惶惶不可终日,噩梦丛生。梦中,吴伯伯眼睛上揭下的纱布层层叠叠,全都缠绕在她心上,勒着她的五脏六腑,束着她的良知底线;梦中,吴伯伯因接受不了失明而跳楼自杀,让她如被烈火炙烤般煎熬。
  肖悦华装病逃避给吴伯伯做手术,把医疗器械招投标的生意给吴鹏飞做补偿。吴鹏飞误认为肖悦华是害怕手术失败而装病,心生内疚而把生意给自己,但他情愿放弃生意也要坚持让肖悦华给父亲动手术,因为父亲比生意重要,因为肖悦华是好人,好人就值得信任。
  “信任”二字千斤重,“好人”二字分外沉。
  肖悦华的心再次摇摆,难道真的要让儿子伏法?可她是妈妈啊,她怎么忍心将儿子的前途毁了?难道要弃吴伯伯于不顾?可她是医生啊,怎么能弃医德和良知于不顾?要留给儿子一线生的希望,就要把吴伯伯推入黑暗的深渊;要给吴伯伯一缕光明,儿子就要堕入黑暗的囚牢。救人则伤人,伤人亦救人。铺路则埋雷,架梯亦砌墙。该如何给这失衡的天平加码啊?
  此时此刻,小城在肖悦华面前如同摆好阵势的手术台,吴鹏飞的误解像一把刀,吴鹏飞的信任像一把刀,吴鹏飞的选择像一把刀,儿子的前途像一把刀,医生的天职像一把刀,母亲的责任像一把刀,师长的教训像一把刀,为人的根本像一把刀……刀刀直戳心肺,魂肉撕扯,痛入骨髓。
  肖悦华病了,一身病骨、两眼无神、三魂出窍、四肢发沉、五脏俱损、六腑皆痛。阳光下头难抬、气难出,黑夜里梦惊魂、心胆战,人前怕招呼,人后惧沉思,整日心驚肉跳,怕闻警笛呼啸声,怕听茶余饭后言。
  没有人能忍受灵魂被拷问的疼痛,肖悦华今日之疼痛,就是儿子日后之疼痛;肖悦华今日之惶恐,就是儿子日后之惶恐。身有病,可治;心有病,难愈。历经锥心之痛后,肖悦华终于明白,掩耳盗铃不过是自欺欺人。

4


  用一个青年的大好前途去换取耄耋老人的一双眼睛,值得吗?这一问,问出了很多人的沉思:值得吗?
  于小城,价值的交换,不在于他是青年还是老人,不在于它是前途还是光明。若人无良知道德、事无公平公正、行无规则底线,轻则人人无视规则、人人缺失诚信,只剩下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彼此猜忌、尔虞我诈,走后门、开绿灯……重则行医者草菅人命、执法者渎职法庭、当兵者做了逃兵、为官者伤害黎民……正如戏中肖悦华所说:习常不察,埋下祸根;骨牌连锁,蝴蝶效应;公器尽竭,祸及人人。
  规则的培育、秩序的建立、信仰的树立、价值观的构建,一切真善美的存在,除了制度的约束,良知至关重要。
  因为,没有几个人可以在自己的良知面前无所畏惧,肆无忌惮,有恃无恐。
  值不值,要问问谁能真正承受灵魂拷问之痛。肖悦华不能,所以,她选择了把那缕光明还给老人;她的儿子也不能,所以他选择了自首。
  那你、我、他呢?
  (松 耳摘自《北京纪事》2020年第11期,王 兵图)
其他文献
我进过不少作家的书房,从冰心、孙犁到贾平凹,我相信那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就是作家的化身。  20世纪80年代,我经常去孙犁先生家玩。他的屋子里基本没什么装饰品,特别干净、清靜,和他的文章一样。  孙犁先生书房的桌上放了一个天青色的瓷缸子,纤尘不染,装着清水,里面放着十几颗雨花石,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他的桌下永远有一摞纸,别人给他寄杂志的信封,他绝对不会随便撕掉,都是拿裁纸刀裁开,反过来
期刊
昔有一人,植桃園内,有数枝出墙而花着其上。路人齐赞:“是好花!何处得来?”此人闻之,怒而詈桃曰:“汝欲自逞其妍乎?吾必不许。”乃尽伐出墙之枝,插于园内,置酒独酌,谓枝曰:“汝尚得自逞乎?”酒未毕而枝已槁矣。   (秋水长天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绘图双百喻》一书)
期刊
母亲年迈  已不再忌讳谈论死亡  她越来越糊涂  却常有奇异之想  比如,她知道  如果她去世,我会在清明节  去墓地看她  哎呀,那一天人会很多  她开始焦虑:我眼神不好  会不会认不出你呢  我逗她,你鼻子好使啊  你可以记住我香水的味道  她恍然大悟,一下子有了把握  而后,她會经常  拿起我的衣服或者围巾  用力地,闻上一阵  (朱权利摘自《甘肃日报》2020年11月4日)
期刊
贝多芬式的故事  失败是从小拇指尖入侵人生的。早上例行练琴,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发现,自己的右手小拇指懒洋洋地趴在白键上不肯使劲儿。它不疼,也没有伤口,只是指尖稍稍有点麻木,弹不出标准音。没过多久,右手无名指也跟着偷懒,像躲在战壕里不愿冲锋的逃兵,蜷缩成一个圈,不肯叩响琴键。  钢琴家生气了。那是1964年,36岁的弗莱舍即将迎来自己钢琴生涯的20周年纪念,他有整整一年的巡演计划。换作其他人也许会停
期刊
我今天清晨梦见的白鹿来自苍翠英国的哪首乡村民谣,来自哪本波斯书的插图,和我们往昔夜晚与白日的神秘区域?  只有一秒钟的工夫。我见它穿过草原,消失在虚幻的金黄色的下午。轻灵的生物,只有一个侧面的鹿,构成它的是些许记忆,些许遗忘。  支配这个奇特世界的神灵,让我梦见你,但不容我成为你的主人;在遥远未来的一个拐角,我或許会再梦见你,梦中的白鹿。  我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梦,比梦中的草原和白鹿多几天时间。 
期刊
我坐在那里,在森林里,等待着;我的画已经杀青。身后是我的马,我正在眺望什么……眺望你无法看到的东西。  当霍斯陆偷看席琳在湖中洗澡时,尽管你曾在他眼里看到同样的神情,但你还是永远无法知道我究竟看到了什么,以及它带给我的那种忧虑。在他人的画里,你会看到他们两个:霍斯陆盯着席琳,大饱眼福。但是,被任命画这幅画的那位15世纪的细密画画家,并未选择刻画我所看到的情景——他只画出了我的视线。我认为,正因为如
期刊
金斯伯格永远都会记得母亲西莉亚对她的教导。母亲要求她时刻以淑女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意味着,我必须礼貌恭谦,不让愤怒和忌妒等负面情绪占据自己的心灵。”  金斯伯格后来解释道:“坚持信念,保持自尊,耐心教导他人,永远不要愤怒地反驳。愤怒、憎恨和指责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西莉亚对女儿的第二个教导在当时十分罕見:永远保持独立。  (小 林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异见时刻》一书)
期刊
荒野和乡野还不太一样,荒野是指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大片土地,莽莽苍苍的原始景象。乡野是复合体,田园加野地,包括村庄。长久以来,这里孕育了最大的创造力和生长力,因为它占据着最广大的地域。乡野培育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奇迹、传说、物产……作家从数量上看也主要来自乡野,尽管他们后来大半离开了故土,但营养主要来自那里。  作家对于事物的看法,有一部分是很早形成,而且是相当固定的,它们来自一片土地。一个地方的文化
期刊
这封信拯救了一位公主。当时正处于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一世的统治时期,对玛丽女王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来说,这是个危险时期。  1553年,亨利八世的继任者爱德华六世去世,强大的新教势力试图以站不住脚的理由拥立新君,一位新教君主——简·格雷女士。但玛丽是国王的女儿,即使她是天主教徒,也被公认为是合法的女王。玛丽刚刚重新推行天主教并同意嫁给西班牙的天主教国王腓力,就遭遇托马斯·怀亚特领导的叛乱,后者计划
期刊
〔德〕斯特芬·克拉夫特插画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比如说,有一个盛满了水的容器,你端起来就走,结果会怎么样?水会洒出来。“不如其已”——你不如把它放下。  這句话是说,做什么事,如果非要把内在装得很满才去做,就没法做,所以不如适可而止。后世把老子的这种教诲称作“持满之戒”。  中国人做事特别在意“满”这个字。《淮南子》在解释“持满之戒”时,讲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