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 音乐教学 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孩子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就关于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中,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等问题,结合自己平时的音乐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深入作品,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唱《国歌》时,首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着重向学生介绍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占据了我国大片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国著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学生对这首歌曲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巨大的鼓舞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进行乐曲分析时,又着重讲解了乐曲是怎样反映出作者的心声的,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了学生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了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同时还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结合切身体会,谈谈在现阶段我们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我们热爱祖国、做新中国的主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很好地表现国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例如歌曲《大鹿》,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了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它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了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了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地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
三、钻研教材,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例如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四、见缝插针,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例如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
音乐课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是必要的、有优势的,但千万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失去了音乐课的审美性、艺术性,音乐课中一定要有音乐。因此,教师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广泛涉猎音乐教学法,多渠道选择德育的途径,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引导和教育学生提高音乐修养,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2、《中小学音乐教育》。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关键词:德育 音乐教学 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孩子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就关于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中,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等问题,结合自己平时的音乐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深入作品,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唱《国歌》时,首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着重向学生介绍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占据了我国大片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国著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学生对这首歌曲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巨大的鼓舞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进行乐曲分析时,又着重讲解了乐曲是怎样反映出作者的心声的,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了学生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了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同时还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结合切身体会,谈谈在现阶段我们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我们热爱祖国、做新中国的主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很好地表现国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例如歌曲《大鹿》,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了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它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了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了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地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
三、钻研教材,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例如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四、见缝插针,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例如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
音乐课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是必要的、有优势的,但千万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失去了音乐课的审美性、艺术性,音乐课中一定要有音乐。因此,教师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广泛涉猎音乐教学法,多渠道选择德育的途径,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引导和教育学生提高音乐修养,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2、《中小学音乐教育》。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