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的构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初浅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党建工作 队伍建设
2008年重庆市高校党建工作会提出了“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的高校党建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党务工作干部站在党建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但目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务干部素质是摆在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的构成
党务工作干部严格来讲是指在党的组织和机构中承担一定具体岗位的党员,一般包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党的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高职院校这个范围具体包括学院党委、二级院(系、部)党总支、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委系统的职能部门如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纪委职能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业余党校的工作人员。从广义讲还包括共青团干部、政治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党员教师。在目前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下,这些党务工作者分属于领导干部、职员、教师等不同人事管理系列。这些党务工作者承担着党务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等工作,这些工作也远远超出狭义的党务工作的范畴而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各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要查找差距。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有可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从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的职业认同分歧。
高职院校党的组织和党务工作干部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区别于西方高校的显著标志。这支队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争夺的重要领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高职院校阵地,使我们党在政治和信仰上赢得青年学生,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考虑,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广大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倍受鼓舞,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认同。
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阶层化的背景下,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在高职院校也有突出的表现。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岗位具有显著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严格的政治要求和党性要求赋予了这支队伍以巨大的政治责任。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他们的职业角色往往受到各种质疑、歪曲、和轻视。学校是注重学问,看重专业建设的地方,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没有学术身份和地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对党务工作者缺乏认同和理解。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往往被认为是缺乏专业性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方面的失落及社会职业评价偏低的现实与政治上的光环,使党务工作干部在职业评价上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职党务工作干部的待遇偏低,社会空间狭小,职业成长性和灵活性小,对体制形成了严重的依赖。这些职业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者在高校体系内的地位低下。由于中国当代高校模式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影响,西方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自治传统,使党务工作干部的职业角色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甚至将党的领导和学术自由对立起来,党务工作干部职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使他们往往成为意识形态偏见的承受者。这些因素也增加了党务工作干部职业认同的矛盾。
(二)人事管理制度与干部选拔制度的内在分歧。
1.在校级领导班子的层面,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的原则。但是具体到现实层面却很难做到政治家与教育家的统一。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力图理顺党的领导和学校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分工协作的体制。党委书记与校长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首长制。党委系统的学校领导往往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但缺乏学术背景,而行政系统的学校领导往往是在学术领域具有相当建树的专家,但缺少必要的行政管理经验。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知识能力结构虽然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但同时也往往显示出各自的局限和结构性矛盾。党委往往侧重于政策理论宣传、干部人事、纪检监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群众团体工作等,而校长往往侧重于教学、科研、后勤、财务等方面的工作。这使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协作问题成为影响学院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上级党组织在选拔校级党务领导干部的时候往往会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教授中进行选择,以确保这些校级党务领导干部具有必须的学术背景和影响力。这就使得长期专职从事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很难有选拔的机会。
2.在学校的中层与基层管理层面,由于政府人事部门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严格的岗位分类管理。
这种制度性设计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岗位管理,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向,使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能够安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定程度防止了高校行政化的趋势。但是,这种制度性设计使管理岗位的职员很难具有系统的学术训练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制约了这些基层专职的党务工作者和行政职员今后走上更高一级的管理岗位的机会和条件。而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在管理岗位的锻炼和成长机会。由于职业训练以及人事分配制度方面的巨大差异,职员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之间的隔阂有可能进一步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负面效应可能会更加凸显。在调研中已经发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队伍中,存在队伍力量较薄弱、人心思走现象严重。有的同志不安心党务工作,想转到教学岗位,有个别党务工作人员甚至达到了“去不了教师岗位我就辞职”的的程度。如果我们不是致力于缩小基层专职党务工作岗位和教学科研工作岗位在经济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巨大落差,仅仅通过堵的方式来稳定队伍,很可能挫伤这些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可能将具有专业背景的同志吸纳到党务管理干部队伍,而“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学术与专业发展的机会,在目前的高校体制下,最终将使长期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
3.干部选拔制度的党性原则和人事管理制度的职业原则之间的内在分歧。
党性原则强调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无私奉献,强调党员对党组织的服从,绝不能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带到党内。而人事管理制度的职业原则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合同关系。强调权利主体的平等关系和薪酬方面按劳分配的等价关系,强调维护劳动者的个人权益。学校在具体的管理中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强调党务工作者的奉献意识和政治觉悟而忽略他们维护正当权益的要求。
(三)辅导员队伍双重身份、双重管理的内在分歧。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重、责任大。学生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必须与学生密切联系打成一片,甚至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严格概念,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很难进行系统的自我学习和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做到按照教育部生师比200:1的要求配备辅导员,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岗位职责的模糊使辅导员几乎成了院系工作的万金油,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教师身份对辅导员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双重身份使辅导员经常面临身份的冲突与两难。在目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辅导员往往被纳入教师系列进行管理,事实上否定了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职能部门与院(系)对辅导员的“双重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脱节和矛盾。辅导员处在中间往往左右为难。
辅导员的制度设计是职业化、终身化,改变了过去仅仅由年轻同志担任,到一定年龄进行转岗分流的模式。这一改革为稳定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一制度设计也忽略了学生工作的特点,较长时间在学生工作一线往往容易造成辅导员的职业懈怠。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较大的年龄差距也会形成沟通方面的困难和障碍。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标准的内在分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要力量。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承担着繁重的公共理论课教学任务和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教育而不是研究。但是,我们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简单地强调学术研究而对其实际的教学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形成评价标准的错位。正是这种评价标准的内在矛盾使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和激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当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中相对比较突出。“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就必须切实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才能收到实效。高职院校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以上提到的这些突出问题往往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需要在高职院校改革的整体推进中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高校的党务工作干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也是“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的重要力量。我认为加强和改进这支队伍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党务工作的职业地位。使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和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在经济待遇、发展空间、事业平台等方面有大致平衡的机会。不要让他们自感矮人半截。只有这样才能稳住队伍,汇聚人才。当前不是没有政策,而是很多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工作督察。
(二)把好入口关。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用高标准选拔人才。
要特别考察其作为党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养、工作实务、专业知识结构,进取精神和发展潜力。要彻底扭转一流人才当教师、二流人才搞政工的被动局面。
(三)坚持专业化培养。优秀的党务工作干部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宝贵资源。必须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短视行为,要为他们提供成长平台和脱颖而出的机会。要坚持政治家与教育家的双重标准,象培养专业骨干一样进行精心培养。要切实通过岗位锻炼、专项培训、脱产进修、学历提升等途径和方式,根据个人能力素质和学校的长远需要精心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要立足岗位,学有专攻:使党务工作者成为一个领域的专门家和实干家。要对年轻的党务工作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励他们在岗位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四)要加强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内政治生活的训练,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堡垒作用和党务工作者的表率示范作用。树立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的良好形象。党务工作人员是学校党员的核心群体,抓党建首先就必须抓往这个核心。然后才能带动广大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从而形成以党风促三风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建三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红荣 刘建德 《高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专职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8期.
[2] 李伟 《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建设的思考》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12期.
[3] 邹晟《谈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柴达木开发研研究究》2007年第05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党建工作 队伍建设
2008年重庆市高校党建工作会提出了“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的高校党建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党务工作干部站在党建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但目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务干部素质是摆在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的构成
党务工作干部严格来讲是指在党的组织和机构中承担一定具体岗位的党员,一般包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党的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高职院校这个范围具体包括学院党委、二级院(系、部)党总支、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委系统的职能部门如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纪委职能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业余党校的工作人员。从广义讲还包括共青团干部、政治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党员教师。在目前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下,这些党务工作者分属于领导干部、职员、教师等不同人事管理系列。这些党务工作者承担着党务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等工作,这些工作也远远超出狭义的党务工作的范畴而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各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要查找差距。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有可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从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的职业认同分歧。
高职院校党的组织和党务工作干部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区别于西方高校的显著标志。这支队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争夺的重要领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高职院校阵地,使我们党在政治和信仰上赢得青年学生,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考虑,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广大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倍受鼓舞,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认同。
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阶层化的背景下,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在高职院校也有突出的表现。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岗位具有显著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严格的政治要求和党性要求赋予了这支队伍以巨大的政治责任。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他们的职业角色往往受到各种质疑、歪曲、和轻视。学校是注重学问,看重专业建设的地方,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没有学术身份和地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对党务工作者缺乏认同和理解。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往往被认为是缺乏专业性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方面的失落及社会职业评价偏低的现实与政治上的光环,使党务工作干部在职业评价上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职党务工作干部的待遇偏低,社会空间狭小,职业成长性和灵活性小,对体制形成了严重的依赖。这些职业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者在高校体系内的地位低下。由于中国当代高校模式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影响,西方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自治传统,使党务工作干部的职业角色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甚至将党的领导和学术自由对立起来,党务工作干部职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使他们往往成为意识形态偏见的承受者。这些因素也增加了党务工作干部职业认同的矛盾。
(二)人事管理制度与干部选拔制度的内在分歧。
1.在校级领导班子的层面,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的原则。但是具体到现实层面却很难做到政治家与教育家的统一。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力图理顺党的领导和学校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分工协作的体制。党委书记与校长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首长制。党委系统的学校领导往往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但缺乏学术背景,而行政系统的学校领导往往是在学术领域具有相当建树的专家,但缺少必要的行政管理经验。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知识能力结构虽然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但同时也往往显示出各自的局限和结构性矛盾。党委往往侧重于政策理论宣传、干部人事、纪检监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群众团体工作等,而校长往往侧重于教学、科研、后勤、财务等方面的工作。这使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协作问题成为影响学院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上级党组织在选拔校级党务领导干部的时候往往会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教授中进行选择,以确保这些校级党务领导干部具有必须的学术背景和影响力。这就使得长期专职从事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很难有选拔的机会。
2.在学校的中层与基层管理层面,由于政府人事部门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严格的岗位分类管理。
这种制度性设计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岗位管理,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向,使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能够安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定程度防止了高校行政化的趋势。但是,这种制度性设计使管理岗位的职员很难具有系统的学术训练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制约了这些基层专职的党务工作者和行政职员今后走上更高一级的管理岗位的机会和条件。而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在管理岗位的锻炼和成长机会。由于职业训练以及人事分配制度方面的巨大差异,职员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之间的隔阂有可能进一步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负面效应可能会更加凸显。在调研中已经发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队伍中,存在队伍力量较薄弱、人心思走现象严重。有的同志不安心党务工作,想转到教学岗位,有个别党务工作人员甚至达到了“去不了教师岗位我就辞职”的的程度。如果我们不是致力于缩小基层专职党务工作岗位和教学科研工作岗位在经济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巨大落差,仅仅通过堵的方式来稳定队伍,很可能挫伤这些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可能将具有专业背景的同志吸纳到党务管理干部队伍,而“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学术与专业发展的机会,在目前的高校体制下,最终将使长期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
3.干部选拔制度的党性原则和人事管理制度的职业原则之间的内在分歧。
党性原则强调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无私奉献,强调党员对党组织的服从,绝不能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带到党内。而人事管理制度的职业原则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合同关系。强调权利主体的平等关系和薪酬方面按劳分配的等价关系,强调维护劳动者的个人权益。学校在具体的管理中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强调党务工作者的奉献意识和政治觉悟而忽略他们维护正当权益的要求。
(三)辅导员队伍双重身份、双重管理的内在分歧。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重、责任大。学生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必须与学生密切联系打成一片,甚至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严格概念,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很难进行系统的自我学习和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做到按照教育部生师比200:1的要求配备辅导员,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岗位职责的模糊使辅导员几乎成了院系工作的万金油,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教师身份对辅导员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双重身份使辅导员经常面临身份的冲突与两难。在目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辅导员往往被纳入教师系列进行管理,事实上否定了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职能部门与院(系)对辅导员的“双重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脱节和矛盾。辅导员处在中间往往左右为难。
辅导员的制度设计是职业化、终身化,改变了过去仅仅由年轻同志担任,到一定年龄进行转岗分流的模式。这一改革为稳定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一制度设计也忽略了学生工作的特点,较长时间在学生工作一线往往容易造成辅导员的职业懈怠。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较大的年龄差距也会形成沟通方面的困难和障碍。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标准的内在分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要力量。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承担着繁重的公共理论课教学任务和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教育而不是研究。但是,我们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简单地强调学术研究而对其实际的教学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形成评价标准的错位。正是这种评价标准的内在矛盾使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和激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当前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中相对比较突出。“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就必须切实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才能收到实效。高职院校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以上提到的这些突出问题往往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需要在高职院校改革的整体推进中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高校的党务工作干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也是“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的重要力量。我认为加强和改进这支队伍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党务工作的职业地位。使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和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在经济待遇、发展空间、事业平台等方面有大致平衡的机会。不要让他们自感矮人半截。只有这样才能稳住队伍,汇聚人才。当前不是没有政策,而是很多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工作督察。
(二)把好入口关。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用高标准选拔人才。
要特别考察其作为党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养、工作实务、专业知识结构,进取精神和发展潜力。要彻底扭转一流人才当教师、二流人才搞政工的被动局面。
(三)坚持专业化培养。优秀的党务工作干部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宝贵资源。必须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短视行为,要为他们提供成长平台和脱颖而出的机会。要坚持政治家与教育家的双重标准,象培养专业骨干一样进行精心培养。要切实通过岗位锻炼、专项培训、脱产进修、学历提升等途径和方式,根据个人能力素质和学校的长远需要精心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要立足岗位,学有专攻:使党务工作者成为一个领域的专门家和实干家。要对年轻的党务工作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励他们在岗位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四)要加强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内政治生活的训练,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堡垒作用和党务工作者的表率示范作用。树立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干部的良好形象。党务工作人员是学校党员的核心群体,抓党建首先就必须抓往这个核心。然后才能带动广大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从而形成以党风促三风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建三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红荣 刘建德 《高校党务工作干部队伍专职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8期.
[2] 李伟 《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建设的思考》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12期.
[3] 邹晟《谈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柴达木开发研研究究》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