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终生学习的理念作为我国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主题, 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批判性思维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高校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H193
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人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
为什么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或者说,为什么要审查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进化的角度看,思维已成为人的一种本能,当我们遇到问题,都会本能地开始思考问题,只不过思考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这种思维习惯基于一种预设,就是认定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正确的、所了解的信息材料是准确和全面的、所掌握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这种预设不是必然成立的,事实上,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中可能存在错误的或过时的成份,所了解的信息材料中可能有不准确、不全面的成份,所运用的方法中也可能有不恰当或错误的方法,思维过程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对我们的思维过程进行审查,发现并排除可能存在的错误。思维过程中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这就是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依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要从对自己思维的“本能自信”,转向对自己思维的“自觉质疑”和“仔细审查”。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完成一套思维审查程序来进行的。审查从质疑开始,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并逐步有序回答问题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看,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审查程序由五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包含一个问题清单。
思考问题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储存着知识、积累着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是无法思考问题的。但是,知识在发展和更新,经验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对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审查,发现并剔除错误的、陈旧的内容。
逻辑审查是批判性思維的必要环节。由于逻辑知识缺乏、逻辑素养不高,人们往往忽视逻辑审查这个环节。思维过程是运用概念、形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过程。对上述这些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审查,排除逻辑错误,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活动是综合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内容较为广泛,审查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就是要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思维活动十分重要,因此,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方法审查是一个重要环节。
人的思维活动包含认知因素和价值因素两个基本维度,这是批判性思维应该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提倡理性思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过程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过程,而必然受到个人价值立场、情感因素及所属群体观念和价值标准等社会因素影响,排除不恰当情感因素、价值因素、利益因素的干扰,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学生学习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批判性思维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然而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重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严重缺失。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主客分离模式的弊端和局限造成的。
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特征就是教师主体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并且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于是,教师成为绝对的知识权威,不容怀疑,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而盲目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怀疑,没有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借助于头脑贮存,并没有融为自己的思想,更不会形成批判和质疑,结果为知识所支配,最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使人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单向度的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既不来自于外在的客体,也不来自主体先天的潜能,而是在交往和对话中的不断批判、生成和创新。在教育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与“你”的关系,对话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景之中,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其目的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鼓励多元和发散,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建构当代教育交往理念将极大地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堂上,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技巧, 更要注重学生批判思维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会思考、敢思考, 勤思考。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师生关系, 营建一种与学生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发生在一个充满自由,民主的空间。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同化学生的思想, 聆听权威的声音, 而是鼓励多元、发散, 聆听不同的声音,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从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总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最后落实到具体的事物或事例。这一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 教师应当从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或过去的知识出发, 最后得出抽象的概念或结论。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经历抽象思维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找到尚未理解的概念。然后,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过去所学的知识,查阅相关的材料, 去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或知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总之,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交往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把握当代全球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积极建构现代教育交往新模式,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02-01
【2】 朱新秤。论大学生评判性思维培养。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2-02
【3】 洪淑媛。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2003-01
关键词:高校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H193
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人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
为什么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或者说,为什么要审查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进化的角度看,思维已成为人的一种本能,当我们遇到问题,都会本能地开始思考问题,只不过思考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这种思维习惯基于一种预设,就是认定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正确的、所了解的信息材料是准确和全面的、所掌握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这种预设不是必然成立的,事实上,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中可能存在错误的或过时的成份,所了解的信息材料中可能有不准确、不全面的成份,所运用的方法中也可能有不恰当或错误的方法,思维过程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对我们的思维过程进行审查,发现并排除可能存在的错误。思维过程中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这就是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依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要从对自己思维的“本能自信”,转向对自己思维的“自觉质疑”和“仔细审查”。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完成一套思维审查程序来进行的。审查从质疑开始,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并逐步有序回答问题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看,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审查程序由五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包含一个问题清单。
思考问题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储存着知识、积累着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是无法思考问题的。但是,知识在发展和更新,经验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对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审查,发现并剔除错误的、陈旧的内容。
逻辑审查是批判性思維的必要环节。由于逻辑知识缺乏、逻辑素养不高,人们往往忽视逻辑审查这个环节。思维过程是运用概念、形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过程。对上述这些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审查,排除逻辑错误,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活动是综合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内容较为广泛,审查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就是要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思维活动十分重要,因此,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方法审查是一个重要环节。
人的思维活动包含认知因素和价值因素两个基本维度,这是批判性思维应该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提倡理性思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过程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过程,而必然受到个人价值立场、情感因素及所属群体观念和价值标准等社会因素影响,排除不恰当情感因素、价值因素、利益因素的干扰,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学生学习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批判性思维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然而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重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严重缺失。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主客分离模式的弊端和局限造成的。
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特征就是教师主体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并且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于是,教师成为绝对的知识权威,不容怀疑,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而盲目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怀疑,没有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借助于头脑贮存,并没有融为自己的思想,更不会形成批判和质疑,结果为知识所支配,最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使人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单向度的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既不来自于外在的客体,也不来自主体先天的潜能,而是在交往和对话中的不断批判、生成和创新。在教育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与“你”的关系,对话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景之中,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其目的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鼓励多元和发散,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建构当代教育交往理念将极大地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堂上,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技巧, 更要注重学生批判思维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会思考、敢思考, 勤思考。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师生关系, 营建一种与学生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发生在一个充满自由,民主的空间。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同化学生的思想, 聆听权威的声音, 而是鼓励多元、发散, 聆听不同的声音,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从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总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最后落实到具体的事物或事例。这一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 教师应当从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或过去的知识出发, 最后得出抽象的概念或结论。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经历抽象思维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找到尚未理解的概念。然后,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过去所学的知识,查阅相关的材料, 去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或知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总之,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交往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把握当代全球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积极建构现代教育交往新模式,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02-01
【2】 朱新秤。论大学生评判性思维培养。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2-02
【3】 洪淑媛。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