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涤流俗开新潮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曾任江苏吴县县令、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其间屡次辞官,或漫游,或隐居。曾问学李贽,颇受其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文学上反对模拟复古,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成为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主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字伯修)、弟袁中道(字小修)均工诗能文,并称“公安三袁”,以袁宏道成就最高。作品收集在《袁中郎全集》中。

原文


  叙小修诗①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馀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饤饾,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②然弟自厌薄之,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③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④泛舟西陵,走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⑤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⑥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⑦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⑧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⑨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⑩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1 1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1 2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1 3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1 4

注释


  1叙:同“序”,序言。这里作动词。小修:即作者弟弟袁中道,字小修。本文为袁宏道为袁中道诗集所作的序言。
  2黄山:指公安县境内的黄山。几:将近。刻画:精细的描摹。饤饾(dìnɡ dòu):将食品堆叠在盘中,摆设出来,比喻诗文的堆砌、杂凑。傅以相如、太冲之法:指模仿司马相如、左思创作大赋铺张扬厉的写法。傅,附和、跟随。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都是著名辞赋家。
  3注疏:泛指注释。疏,本指对经书注解的注释。西方之书:指佛经典籍。教外之语:教外别传之语,指禅宗语录之类。
  4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shǐ)之与群而不相属(zhǔ)也:意思是,他有四方之志,不愿像鹿猪一样总是与家人聚在一起,局限于小家之中。鹿豕之与群,语出《孔丛子·儒服》:“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豕,猪。相属,相类。尾行:跟随,走在后面。居:相处。
  5性灵:指真实的思想情感、个性志趣等。格套:固定的模式、套路。
  6粉饰:比喻过分雕饰文辞。蹈袭:因袭,因循,走别人走过的路。
  7剿袭:同“抄袭”,剽窃,因袭照搬。模拟:模仿。影响步趋:都是模仿的意思。影响,如影相随、如响应声。步趋,效仿,亦步亦趋。野狐外道:即“野狐禅”,禅宗对一些妄称开悟而流入邪僻者的讥刺语。后以“野狐禅”泛指歪门邪道。
  8升降:指盛衰兴亡。不可以优劣论:不能以好坏来评定。
  9闾阎:里巷内外的门,这里指民间。《擘破玉》《打草竿》:明代万历年间流行的民歌曲调。
  1 0樽节:抑制、约束。贫复不任贫:贫困却又不能安于贫困。任,听任,放任。
  1 1或者:有人。犹以太露病之:还是以诗文太过浅露来诟病他。曾:竟,却。达:指准确地表情达意。何露之有:有什么浅露呢?
  1 2忿怼(duì):怨恨。党人偷乐:语出《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党人,指政治上结成朋党的人。偷乐,苟且偷安。众女谣诼:语出《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比喻楚怀王身边的小人。谣诼,造谣毁谤。不揆中情,信谗齌(jì)怒:语出《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不揆,不察。中情,内情,本心。齌怒,暴怒。怨而不伤:怨恨而不显露痛苦。《论语》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语。儒家诗教强调节制情感、温柔敦厚的中庸原则,作者认为情之所至,不必刻意克制情感的抒发。
  1 3反覆:反复。不暇择音:无暇顾及用语、措辞。宁有:岂有。
  1 4劲质:指风格质朴有力。峭急:严厉急躁。楚风:楚地、楚人的风格,包括《离骚》所代表的传统的艺术风格。

参考译文


  我弟弟小修的诗歌,散失的太多了,保存下来的只有这些了。我担心这些诗歌又会散失,所以把它们刻印出来。弟弟从小就很聪慧,十岁多就创作了《黄山》《雪》两篇赋作,将近五千字。虽然不是太好,然而描摹刻画、堆砌辞藻,再学习司马相如、左思作赋那种铺张扬厉的写法,比起当今文士那些矜持庄重想要流传不朽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可弟弟自己对此十分厌恶,便扔下了。他唯独喜欢读老子、庄周、列御寇几家的著作,他都自己作注解,其中多有言外之趣;又旁及佛家典籍和教外别传之语,极力钻研探究。长大后,器量愈加壮阔,见识更加开朗,鲜明地以豪杰自命,想要与当世豪杰为友。他看待常人与家人的长相厮守,如同鹿猪总是群聚在一起一样,他不是这类人;他看待那些浅薄鄙陋之人,如同牛马跟随在后面,一天也不能跟他们相处。于是泛舟于长江之上,驰马奔走塞外,遍览燕、赵、齐、鲁、吴、越这些地方,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天下,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天天长进。他的诗文大都独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为固定的格式套路所束缚,如果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露出来,就不愿下笔写作。有时感情与境遇契合激发,能片刻下笔千言,犹如江流东泻,令人心动着迷。他的诗文之中有优点,也有瑕疵,有优点自是不必待言,即使是瑕疵之处也多质朴自然自我独创的语言。可是我却极为喜欢他诗文的瑕疵之处,这是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好的地方,還不能避免矫饰雕琢和沿袭模仿的缺憾,还没能完全摆脱近代文人的风气习惯呀。
  大概诗文到近代已变得卑弱极了,文章就想要以秦汉的为标准,诗歌则一定要以盛唐的为标准,抄袭模仿,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却不知文章以秦汉为标准,而秦朝汉朝的人又何尝一字一句学习了《六经》呢?诗歌以盛唐为标准,盛唐人何尝一字一句模仿了汉魏的呢?只不过时代有盛衰兴亡,可是方法并不沿袭不变,(每个时代的诗文)各自穷尽它的变化,各自尽情表现它的意趣,才因此而可贵,原本并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况且世上的事物,独立存在的就一定不能没有,一定不能缺少,那么即使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雷同的却可以没有,可以没有,那么即使想要留存下来也无法办到。因此我说如今的诗文难以流传啊。其中一万篇中有一篇能流传下来的,或许就是现在民间妇女小孩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像这样没有见闻学识的率真之人所创造的作品,所以多真实的心声,不效法汉魏,不模仿盛唐,而是听凭自然本性地产生、发展,还能够与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愿望相连通,这是值得高兴的。
  我的弟弟因为不得志于时,所以多感慨;又生性喜欢豪华,不安于贫穷困窘;热爱生活,不耐寂寞。再多的钱,一到手就花光,所以总是贫穷困窘;又沉溺于游戏玩乐,不懂得约束,所以常常生病;贫困又不能安于贫困,疾病又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多忧愁。忧愁到了极点就吟诗,所以常常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到诗歌当中,往往如哭如笑,充满了他哀叹人生、感慨失意的情感。我读了,为之感到悲伤。大概情感极为真实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正的诗,是可以流传的。可是有人还是用太过直露来诟病他的诗文,却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有什么直露呢?况且《离骚》一诗,情感怨恨极了,(屈原对)勾结的朋党苟且偷安、众多的小人造谣诽谤、(楚怀王)不能体察自己的真心、听信谗言而暴怒,都鲜明地表达出来加以唾骂,哪里有什么怨恨而不显露痛苦的呢?穷困愁苦的时候,痛哭流泪,语言颠倒反复,无暇顾及,这种哀怨不满,哪里有不伤心难过的呢?况且不同的地方干燥潮湿的情况就不一样,不同秉性的人会有刚强柔和的性格的不同。至于那刚劲朴质而多怨愤,严厉急躁而直白,这叫作楚人的风格,又有什么疑义的呢!


赏读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是人人熟知的诗论名作《论诗五首》(其二),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学者赵翼。作者高屋建瓴,放眼历史发展的长河,深刻地揭示了诗歌以及整个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认为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潮流,也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因此文学创作不能因袭守旧,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必须大胆求变创新,反映时代生活、时代精神,表现个性特点。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文学的形式、体裁如此,文学的内容、风格等也莫不如是。
  历史总是在新与旧的交锋与更替中前进的,文学的长河也一样前潮后浪,激荡奔涌。 “初唐四杰”的创作、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都是著名的文学革新运动,韩愈更是因为主倡古文运动而被苏东坡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文学发展到明代,小说、戏曲成为“一代之文学”,大放异彩,诞生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代表的长篇剧作,而作为传统文学样式的诗歌、散文就相形见绌,逊色多了。但是作为基本的文学体裁,诗歌、散文依然在社会的变革中曲折发展,绵延不断,不但作家众多,而且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明代晚期的散文(通常称为“晚明小品”),别开生面,成就卓然,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袁宏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更是起到了荡涤流俗开新潮的作用。
  明代文坛活跃着不少文学流派,在中后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文学的潮流,盛行文坛将近百年,影响很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他们认识到秦汉散文、盛唐诗歌的成就和价值,并大加推崇,这本没问题,但是他们主张诗文创作也以此为标准、范式,模拟仿效,要求“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本来是想以此为明初以来萎靡不振的文学局面,寻求新的出路,但“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一味拟古,陈陈相因,缺乏创新,难免掉入蹈袭的窠臼,势必束缚了自我的自由创作和文学的发展,以致造成“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的局面。这股潮流影响大,持续时间长,所以流弊也深远。袁宏道说他弟弟的作品,也没有完全摆脱“粉饰蹈袭”这种“近代文人气习”。   针对文坛这种沉闷僵化的局面,唐宋派作家唐顺之、王慎中、茅坤(正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说)等主张学习唐宋文以救其弊,认为“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归有光更是以《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真挚自然、清新朴质的佳作迎击了“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的复古模拟文风。而在思想领域,王阳明心学影响之下,风云激荡,兴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个性解放的思潮。杰出思想家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反对假道学,反对以孔子为是非标准,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大力倡导“童心说”,认为童心就是“真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而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李贽《童心说》)在专制主义与理学禁锢下的沉闷气氛中,“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李贽实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作用,为“公安派”以及晚明文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李贽曾长期在湖北麻城一带生活,广为交游,收徒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来自公安县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即“公安三袁”)曾多次访晤李贽,成为忘年之交,并得读其《焚书》,深受教益,开始对流行的复古派的模拟文风有了自觉的疾恶和排斥。其中以袁宏道受影响最大,李贽去世后,还曾为其作《李温陵传》传颂之。袁宏道赴任苏州吴县县令后,又结交了志同道合的同年进士、时任长洲县令的湖南桃源人江盈科(字进之),两人诗酒唱和,酝酿文学革新主张。不久,袁宏道为袁中道刻印诗集,并作《叙小修诗》序文。就是在这篇序文中,袁宏道正式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树立起了“公安派”的大旗。
  袁宏道的文学理论被称为“性灵说”,核心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它直承“童心说”,强调文学创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性禀赋和性情气质,不受任何现成的格式、套路的束缚限制,要有自己的独创和见解,“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他认为“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世道改变,文亦因之 ;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与江进之》)。



  显然,在当时的语境下,性灵说直指前后“七子”复古派模拟守旧、食古不化、千篇一律的流弊,给云雾笼罩的文坛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为改变明代文风、恢复文学生气,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钱谦益总结说:“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
  “公安派”以其崭新的理论和清新活泼、真气淋漓的创作实践,呼应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成为晚明声势最为浩大的文学流派,开启了晚明文学新的潮流。其影响所及,从明末至清朝,甚至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学运动中,余波尚在。
  当然,《叙小修诗》虽然第一次亮出了“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但本文并非他们开宗立派的正式宣言,形式上还是一篇诗集的序言。序言有序言的文体要求,因此可以说,作者是借这篇序言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论。那么,文章是怎样借题发挥,提出“性灵说”的呢?
  为他人诗文集作序,交代缘起、介绍评价其人其作等,都是应有之义。本文开篇即简略交代了收集刻印小修诗作的缘由。“散逸者多矣”,隐隐透露出小修洒脱不羁的个性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对弟弟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暗示了小修之诗的价值。
  接着作者评述了小修的成长经历和创作道路,展现了小弟突出的文学才华与不同凡俗的个性。他“少也慧”,天赋极好,读书勤奋,小小年纪就出手不凡。更可贵的是,他很早就对前人的陈规“自厌薄之,弃去”,而“独喜”儒家正统经籍以外的道家、佛家书籍,有着与时人迥异的文学趣味,这涵养了他独立自由的精神气质。
  “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志向高远,“的然以豪杰自命”,不愿受世俗规矩的束缚,漫游天下,性情不断得到陶冶,“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这样一个锐意进取、超群脱俗、率真不羁、个性鲜明的形象,不正是一个“性灵”十足的人吗?
  先有其人,方有其诗,论人是为了论诗。作者在叙述中着力突出了小修个性为人,彰显其“性灵”,用意正是为了蓄势推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既是对小修诗歌特点的精到评价与总结,也是作者创作主张的高度概括。这是袁宏道文学核心理论的首次展示,标志着“公安派”的正式形成。
  然而毕竟从漫天密布的复古风气中脱身出来,难免还沾染了一些毛病,所以“其間有佳处,亦有疵处”。但是作者却“极喜其疵处”,因为其中没有“粉饰蹈袭”的流弊,而是“多本色独造语”,洋溢着独异的个性,表现了真性情。而所谓“佳处”却有这个弊病,还不完全合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标尺,而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作者点出“近代文人”之贻害不浅,悄然把批判的笔触指向了“前后七子”这些复古派,引出了下文对他们集中猛烈的抨击。
  其实,作者对复古派的批评在开头不久就已初露锋芒。他前文说小修少年时期仿效古人之作就达到了与今之文士“无以异也”的水平,但他对这一套陈腔滥调很早就自觉地“厌薄之,弃去”,而“今之文士”却抱残守缺,“矜重以垂不朽”,居然连一个少年都不如!对比反衬之下,足见“今之文士”的昏庸不堪,讥刺之意十足。“今之文士”也就是“近代文人”,作者早已找准论敌,待到亮出旗帜,便以此为理论武器,对准复古派开始了摧枯拉朽式的扫荡。   “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第二段開头作者劈头一句感叹,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而这正是复古派祸害文坛的可悲局面。他们标榜“文则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不但自身“剿袭模拟,影响步趋”,毫无创新,毫无个性,而且自命不凡、横行文坛,“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以至于把文坛搞得格调低下,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接着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凌厉出击,句句见血。这四句分两层,前两句摆事实,雄辩地指出秦汉之文、盛唐之诗成就辉煌,完全不是模仿前人的结果。两句逼问,犹如釜底抽薪,抽去复古派立论的根基,让它根本站不住脚,一下子把它逼入山穷水尽的境地。后两句用假设推理,反过来逆推:“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它们的存在是顺应时代、戛戛独造的结果。“剿袭模拟”从来就没有出路,复古派却奉为圭臬,可见多么荒谬,其后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四句反问,一气而下,气势如虹,把复古派批驳得体无完肤。
  破旧是为了立新,在给予“七子”致命打击后,作者正面提出了文学随时代而发展的理论:“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文随时变,推陈出新,不能一成不变,所以“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与江进之》)。文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创新形式和内容, “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展现新的风貌,新的气象。这样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才有其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得以流传。
  因此,作者又以“且夫”二字递进一层,指出作品的存废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作品能否流传,取决于它是“孤行”还是“雷同”。“孤行”的就是富有独创、富有个性、“必不可无”的,“虽欲废焉而不能”;相反,“雷同”的就是囿于格套、千人一面的模仿之作。因此他断定“今之诗文不传矣”,“七子”诗文虽热闹一时,却注定短命。倒是那些大多文人学士不屑一顾的民间歌谣,因为是“无闻无识”、根本不知格套为何物的“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反而会得以流传。对清新活泼、质朴本色的民歌的热情赞许,对民间文学价值的空前重视和大胆肯定,是“公安派”的另一大贡献,而这种见识和勇气,则来自“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自信。
  通过评述小修其人其作引出对复古派的批驳,再通过批判复古派,袁宏道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不拘格套”,反对拟古,主张因时而变;二是“独抒性灵”,表现性情和个性;三是重视民间通俗文学。但行文至此,似有旁逸斜出之嫌,序文的任务还没完成,于是作者又回过头来以小修为例,具体阐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含义。



  作为对第一段的回应与补充,作者进一步概述了小修命途多舛的命运遭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轻财率性的豪爽性格、贫病交加的生活处境,揭示了他“多感慨”“多愁”的真实感情世界。他把“贫病无聊之苦”这些真情实感“发之于诗”,真实自然地袒露出来,“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令人“读而悲之”。
  作者总结说,这样的诗歌就是“情至之语,自能感人”的“真诗”,而“真诗”,是“可传”的。作者由此完成了对小修诗歌的最终评价和价值判断,也进一步解释了“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的原因。小修的“真诗”表现了他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个性和情感,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生动具体的写照和例证。
  但是第一段说道,按照流行的观点,小修诗作“有佳处,亦有疵处”。那么“疵”在何处呢?原来有人心中固守着儒家的中庸诗教模式,“犹以太露病之”,批评他的诗歌太直露,任情任性,“每每若哭若骂”,不符合“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标准。作者前文虽已表明,人以为疵者,他却以为佳,但并没有正面予以批驳。此时理论的大旗也已树起,是予以坚决回击的时候了。首先,作者认为创作须“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以“达”为目的,即充分地、淋漓尽致地把思想情感抒发出来,这样才有“真诗”,所以“但恐不达,何露之有”?“若哭若骂”又何妨?接着作者以古人尊为“经”的《离骚》为例,指出屈原满腔的悲愤之情,“皆明示唾骂”,表现得“忿怼之极”,哪里有所谓的“怨而不伤”这一套?这丝毫无损《离骚》的伟大。况且,“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言下之意是说,这本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能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岂不是如李贽说的“以假人言假言”吗?



  作者最后说,楚地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养育了“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的“楚风”,“楚风”又培育了楚人;屈原和“公安三袁”都是楚地人,楚人及其作品就是这种风格,有什么奇怪的呢?这一层,作者的感情变得慷慨激昂起来,言辞激烈,语气急切,连用气势逼人的反问句,一气而下,如怒涛奔泻,威猛有力。表面上看,这是针对守旧文人对小修诗歌“太露”歪论的驳斥,承前文之意继续阐明小修之诗的特点和价值;往深处说,这是作者对复古派扼杀个性、颠倒是非、祸害文风的愤怒讨伐和彻底清算,故而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不容置辩,给人以痛打落水狗的痛快之感。
  总而言之,正如魏中林教授所言:“这篇叙不独以卓越的理论识见显示了对小修诗独到的理解与阐释,同时又可称得上公安派的树帜之作。”
其他文献
芒康没有必要记住一个行旅的人  食物已经开始加价,语言开始生疏  去拉萨的车一天只有一个班次  只有巨大的候车室在等待着衰老  只有越来越时尚的女人在走动  歌厅、麻牌室和美容院恍如故乡  芒康没有必要记住一个行旅的人  芒康寺院矮小,但宏大、辉煌  朝拜的人们不仅是转动的经筒  出租车却始终等待着去拉萨的客人  在芒康有两条贯通的街道  繁华与冷寂,不由路灯明灭显示  芒康没有必要记住一个行旅的
期刊
四周都是楼宇,即使白昼也很阴暗  母亲不愿意开灯,这当然是节省  她也知道,省下的錢,买不来多余的明亮  我只要走进房间,第一件事就是开灯  对此她无可奈何,她也阻挡不了  白昼还需要一通鲜亮的包装  我一离开,她就关灯,坐在阴暗里  她习惯了阴暗,喜欢坐在幽黑的潮水里  以礁石的形式体会尘世晃荡  对于依赖眼睛感受世界的儿子  她是如此不屑,她不认为我还没到节点  像她一样,我的前路似乎也没有太
期刊
颜陌:欢迎大家来到这一期访谈,我们这次的主题是“沉默”。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沉默的时候,可不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场景?沉默到底是好是坏,大家心里有一个看法吗?  刘周:我觉得沉默就是死心了,就是忍受委屈。因为感情到了深处,受到了深深的伤害,那种痛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虽然你心里跟针扎一样,但是任何人都理解不了,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埋在心里。  颜陌:看来你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如果你愿意的话
期刊
记得孩提时,刚刚入学启蒙,本来自信学汉字学得好学得快,但没想到,遇上“暖”字时,老把它写成“目”字旁。直到某一天,一位长者对我说,有了“日头”才温暖,“眼珠子”怎么会温暖呢?(“日头”“眼珠子”都是老家方言)这一下子便纠正过来了,后来,每每看到这个字,就会想起这段经历。  到今天,竟还听闻有家长或老师见小朋友写错字,就罚写几十上百遍,真恨不得告诉他,不如跟孩子来点“说文解字”,既有趣又好记,还有温
期刊
鸟的啾鸣唤醒了荒原  这个季节即将有太多事发生  太多欲望和毫无节制的野性蜂拥草尖  令人无法想象  春天怎样从大地内部撑开黑暗的深渊  这时候你多么震惊  清浅的线条勾勒出朱日和的辽远  只有细心的牧人看得懂变换  从一缕风到一棵草  春天不断突破寒夜的围堵,崭新的生命  诞生于三月  哈日呼说:春天的羊羔最通人意  它们是天空里的星星,想家的时候  就会跑下来  特邀点评|杨克  因为一场军事
期刊
晚风轻拂,江水静静流淌  一开始我是别人的女儿  像眼前哭闹追逐的孩子,那么天真  接着我是别人的恋人  比草丛中陷入了盲目爱情的野花  更加深情  后来我是别人的母亲  听见某处枝叶间传来的召唤性蝉鸣  也能引发内心的交响,与轻微震颤  到最后……渐渐再无人和我擦肩而过  茫茫夜色中  我感到自己微凉、赤裸。羞愧得近乎  還未拥有任何故事的少年  一瞬间  几乎就要放弃所有形容词,低促地喊出  
期刊
长江中游的水,慢慢吞吞  有时候看上去是静止的  即使雨季也只是慢慢吞吞地上涨  长江中游并不急于呈现什么  长江中游像个不声不响的好人  自甘落入俗套,用洪流  洗净天空的幻象,洗净自己  注视着远方和自己的内心  一个有故事的人,波澜不兴  说起长江,我才意识到  自己是喝长江水长大的  时至中年,依然以在长江踩水为乐  少有人体会,一个人在江面的自由以及,静水之下  身体对抗深流的快乐  特
期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想要回到过去某个时间点”的悔恨,人总是会在失去后才后悔当初的行为,没有说出的话,没有付诸的行动,一切都是因为失去所带来的悔恨。最近读的小说《咖啡未冷前》里有这样一家咖啡店,它有着能够回到过去的都市传说。  故事发生在一家叫“富尼古丽·富尼古拉”的名字古怪的咖啡店,那里建筑古老,环境诡异,老板和服务员个性十足,咖啡的种类则只有摩卡一种。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咖啡店里有一个
期刊
惭愧地说,土豆生长在田地间,  我不认识它的秧苗。但当它们  在集市上或超市里,  很远的地方,我也能看到。  那么温和,妥当,懂它的人  都了解它的善意。它们在手里  被挑来选去,那外表质朴憨厚的,  似乎更为忠诚,也更为人所期待。  哪个女人不喜爱土豆呢?你快乐地  削着皮,我想很多女人都这样做过,  并不觉得歉意。此前你或许已经想好了,  接着要用什么方式对待它。  蒸煮,保留它的原始个性;
期刊
翻开黎戈这本《小鸟睡在我身旁》,细细读起来的时候,我是有点意外的。这是一本记录黎戈与她女儿皮皮生活点滴的文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平实地记录着皮皮出生后的所思所想。我感到意外的地方在于,市面上流行的亲子书籍,一类是以培养出名校子女为傲的成功学经验传授,另一类是将生活裹上了一层透明的糖衣,露出的是最美好的那一面,仿佛电视广告一样加了滤镜,拍摄温馨甜蜜,不会腐烂,但缺乏真实。黎戈的文字却给人一种踏实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