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伴随21世纪的到来在全国各地先后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改革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或“以本为本”的旧观念向“用教材教”或“因材施教”的新观念转变;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教学“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演进。这就要求教师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取舍、整合、开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学习效率,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历史教师对“教教材”和“以本为本”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情有独钟。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因此,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精髓,赋予历史课堂人文、思想的内涵,焕发历史课堂的活力和魅力,成为一线历史教师追寻的目标。笔者就此探讨用“四度”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大度:植入“人文”思想
  历史学科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果说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在于通过对历史史实的辩证分析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那么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则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是非善恶的道德评价,来培养和创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堂的活力凭大度,大度的课堂需有人文。人文教育就是育“人”,山东教育学院齐健老师在《课堂的‘追问’》中说道:课堂教学应恪守基本准则:人性、人道、人本。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人文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历史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历史乃人文之本”,它能以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拥有自己独立人格精神,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历史课堂应该是一个平台,是师生情感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为主体,关注、尊重、引导、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在民主的环境下长心智,活思维,陶冶性情,这样学生方可将教材的知识转变为内心的情感体验的真实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人文心理氛围,为教师传递人文信息打开通道。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亲和力,“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无意中感召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学生人格素养得到提高。如:北师大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一课,教材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唤醒学生的美好情操,将“民主”“科学”这两个旗号高度概括成现代型品格的塑造。在提倡白话文内容中用课件展示胡适打破旧体诗歌桎梏的初期白话诗《两只蝴蝶》,这首白话诗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双美丽的小蝴蝶,情真意挚,学生能直观感受白话文的魅力,并从中得到关于友谊的重要启迪。“意美以感心”,凸显人文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使历史课堂教学荡漾人性之美。
  作为教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人文大师,只要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植入“人文”,致力于人格的向善,便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亦显课堂之大度。
  温度:引入“生活”之中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科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彰显时代特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智慧的色彩;还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历史的踪影,以历史的眼光关注社会实际,真正做到“学史以为今用”。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它独特的特性:时空的遥远、事物的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历史虽然是过往,但历史和现实的本质都是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就是历史的一种延续。其实,历史知识的义理总是与生活相通的。在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只有植根于生活现实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历史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及与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引于教学之中,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历史课堂引入“生活”,历史将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带有温度的生活。如:对于必修三《清明上河图》,祝勇曾有这样一段解读:张择端在12世纪的阳光中画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笔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这座光辉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遗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画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丰饶的记忆,他身后的时间是零。除了笔尖在白绢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笔之前,头脑里没有丝毫复杂的意念。一袭白绢,他在上面勾画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忘记了无论自己,还是那幅画,都不能挣脱时间的统治,都要在时间中经历着各自的挣扎。显然,这种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一副古代名画的创作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一个文艺人的生活。这种意境的创设,让历史和生活没有了距离,历史变得有温度,更有亲和力。再如:必修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通过本校圣贤苑儒学文化氛围,让学生能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在生活里。学生们就更容易理解儒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品格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也应该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儒学进行改造,让儒学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
  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历史走进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历史,帮助学生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高中历史课堂同样可以有滋有味。
  高度:注入“思想”意识
  新课程改革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中心,而“人”之所以为“人”,从根本上讲是指人有思想力。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要让学生有思想,让学生养成追求真相的习惯;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提高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培养其挑战精神,反对本本主义,重视史料分析,还原历史、活化历史,揣摩并参悟历史的复杂与深邃;要把握课改的精髓,注意到高考趋向和新课改精神的接纳与兼容,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寻求历史的真、善、美。   新课改后教科书在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方面有所改善,为实现“一纲多本”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但毕竟教科书非文学名著,免不了内容枯燥、繁杂,在多数学生眼里,历史学科的学习仍旧是被动机械的,不能够学以致用。曾有教师这样来描述历史教科书:“中国教科书受中国人的历史观影响,重宏观,重群体,个体生命和历史事件不过是一个个历史符号,或者政治符号,人们能看到的是抽象的数字,粗略而乏味的事情经过,简单而教条的价值评判,任何事情的表述都是通过一再的漂洗,洗去了喜怒哀乐,洗去了复杂曲折,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多是再苍白再简单不过的文字。”由此可见,教师如果按照传统课堂的“照本宣科”,只教会学生一些机械记忆的能力,甚至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不利于课程的展开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之后,在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方面取得一些新成就,可问题依然存在。正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所说:“一段时间来,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环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华丽炫目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法等等。鲜活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和学术概念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浅薄。”缺乏思想的历史课堂黯淡无光,历史课堂须有思想的注入,唤醒学生理性意识。
  有思想的历史课堂,教师应拥有思想力,而有思想力的教师才能给课堂注入“思想”的源头活水,用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极强的思辨阐述历史;将对生命的悲悯与感悟、对生活的情感与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融入到教学中,让历史课堂魅力尽显。如:选修三《日本明治维新》一课,给学生展示了以下材料:
  19世纪中叶,有个美国人叫佩里,他率领四艘蒸汽铁甲舰侵略了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安政条约》,美国在这个国家(日本)享有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治外法权。从此,这个国家遭殃了,其他西方列强也强迫日本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然而,日本不但不仇恨他的敌人,反而为他的敌人树碑立传,日本在当年和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地方——神奈川,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园,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材料中,这种日本式的纪念方式有别于中国对外仇视、对内偏袒的爱国情感,给学生感悟历史的全新角度,势必激发学生在新的历史情景中思考问题的极大兴趣。
  知识是一种力量,思想更是一种力量。在课堂中注入思想,方能唤醒学生理性看待历史的意识,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提升课堂的高度。
  广度:融入“全球”史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今天,人类以前所未有速度发展,全球合作力度快速加大,各国各地区各领域相互影响加深,这种联系的紧密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再“躲进小楼成一统”,那只能是堵住自己向前发展的道路。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历史课堂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入全球史观,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供认识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这一史观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每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纳入到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当中;尊重各地区各民族文明,文明具有多样性。因此更具客观和公正性,教师在课堂融入全球史观势在必行。
  另外,教学中国近现代史应注意将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历史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如: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中国由主权独立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只有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形势才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世界意识。正因为有了世界意识,人们才能逐渐认同人类文明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学会用世界的目光打量世界,用世界的意识研究世界历史,用世界的胸怀包容人类不同的文明遗产。
  学生时常会有相同的困惑:学历史有什么用?学历史有助于学生用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借鉴经验。作为教师最佳回应是让历史课堂视野开阔,有人文的气息,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启发学生的思维、增长个人智慧、提高个人修养。换句话说:“人生最大乐趣即为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同自己的学生共同感悟历史。”这正是历史教师的真境界。
  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构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对高中历史课堂的优化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过程的各项合作,保证学生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适应当今信息获得的多样化趋势,增加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途径,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结构,是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员队伍建设是部队院校建设的关键,当前部队院校正在深入改革,对院校教员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本文从院校培养教员的角度,从人才观、顶层设计、教员培养三个方面对加强部队任职培训院校教员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任职培训;教员队伍建设  任职培训作为军队院校培养指挥人才的主要途径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军事变革的展开,全军任职培训院校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转型,而教员是院校人才建设重点,如何加强部队任职
20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历程,我惊奇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历程中,无不凝聚着太多震撼人心的故事和思想。孩子们不仅需要学习数学的知识,也应该了解每个知识背后的小秘密以及蕴含的深刻思想,因为这些小秘密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正是引领儿童思维进一步创造的力量之源,这就是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所言的“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那么这些小秘密,这些可贵的数学思想要以怎样的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可见语言与智力密切相关。语言能力的培养,很多人会以为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其实不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的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有的却不能。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厘清解题思路,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根据义务
2 齿爪式粉碎机齿爪式粉碎机又称爪式粉碎机、高速粉碎机.特点是工作转速高、产品粒度细(粉末较多)、对加工物料适应性较广;同时功耗较大,噪声高.在饲料加工行业,常用作二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