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绘画 感受主观色彩的魅力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色彩是平面设计的重要表达工具,在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色彩,可以帮助设计师准确表达创作思想,丰富作品的精神内涵。色彩分为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两大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学习绘画创作中主观色彩的运用,分析其方法领悟其作用,来指导在平面设计中对主观色彩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具有情感色彩引发观者的共鸣,进而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于设计作品的要求。
  关键词:主观色彩;随类赋彩
  色彩是设计三要素中最具情感的因素,它在设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作品采用什么色彩作为主色调,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色彩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能够直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情感,这是由人类的身体结构特点所决定。我们也会用自己的心情去感受客观世界中的色彩,使色彩在我们脑海中多一层情感, 多一层主观性。色彩之所以有如此的作用是因为它能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不同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反映到大脑,除了能引起人们产生明暗、冷暖、轻重、远近等感觉外, 还能产生兴奋、忧郁、紧张、轻松、烦躁、安定等心理变化。如红色是一种具有刺激性的颜色,能够使人联想到鲜血和生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使人产生热烈的情绪;黄色, 象征温情、华贵;绿色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蓝色使人想到大海、天空, 所以是一种象征浪漫与自由的色彩;白色具有洁净和膨胀感,可以使空间增加宽敞感;粉红色是温柔的最佳诠释;淡紫色让人觉得充满雅致、神秘、优美的情调;深咖啡色、橄榄色能产生稳重、沉着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过长时间的视觉经验积累,色彩在人们心目当中具有一定的定式,这种定式深深地印在人的脑海之中,如果将这种色彩定式与设计相结合, 就会对设计作品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主观色彩对设计作品是否能引发大众共鸣,准确表达设计师要传达的信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设计师就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把握与应用主观色彩,形成自己的色彩风格,并逐渐成熟完善。绘画创作中呈现了大量的主观色彩的应用,让我们通过绘画作品来领会主观色彩的魅力,学习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主观色彩的初现
  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事物相一致,人类对于色彩感知是随着自身历史的发展而逐步积累起来的。人类最早对于色彩的认识与运用是从最纯粹的实用主义出发的。在远古时期,当人类第一次在洞窟的墙壁上复制自然界形象的时候,(目前人类已知最早的绘画作品发现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距今约15000年左右)用线条勾勒出关系到自身生存的那些最重要的食物(牛,鹿等),再用骨管将浓重的红色反复喷涂在这些动物形象上。当史前的“画家”在创造这些动物形象的时候,自然界豐富灿烂的色彩,以及那些动物自身是什么颜色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红色这个在当时人类的视觉经验里代表着生命与死亡的颜色,才能帮助他们在精神世界里完成对于食物的渴求与满足。这种对于某种色彩的想象认识在之后深深地根治于人类的头脑中,构成人类对于色彩最初的认识与运用。而对于特定色彩赋予特定含义便是主观色彩的最初定义。可以说,人类绘画艺术的开始便是由对主观色彩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相结合产生的。
  东西方对色彩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在人类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对于色彩的理解与运用东西方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
  东方“随类赋彩”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自古便将色彩赋予了更多现实的意义,将宗教,礼法,社会秩序等现实内容附加于色彩本身,使之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社会最为看重的祭祀活动中,便明确规定了“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将国家命运也要与特定的色彩相联系,如秦代慕水德,故尚黑,从帝王与官僚的服饰到军队的旗帜均用黑色;汉代慕火德,故尚红,用红色来象征权力与地位。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是分不开的,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所以把赤、黄、青、黑、白五色列为最纯的正色。中国古代艺术家在使用色彩时从来不拘泥于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他们在一种相当主观的色彩理念支配下去运用色彩。这一色彩理念便是公元六世纪著名的史论家谢赫提出的绘画 “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它对于后世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用色起着决定性作用。
  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是对汉代以来用色经验的总结,对当时及后世绘画创作的色彩运用起到了全面的指导作用。“随类赋彩”中的“类”就是“类型”“类色”,是含有强烈主观意识的“意象色”,“随类赋彩”主张在绘画创作中色彩不要只为自然色彩服务,而要将自然色彩纳入到艺术家主观创作构思中来,要绝对服从绘画创作需要。艺术家在给被表现对象赋彩时,不要追求物体固有色彩绝对的相似, 而是着重色彩的类似,追求颜色在视觉上的近似就可以了,而不是自然颜色的还原,因此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重在装饰,色彩除了根据物体的类似颜色赋色外,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相,以达到反映画家的创作意图,传达思想情感, 这就是主观色彩。例如,花本来没有黑色,但画国画花卉时可以用墨画成黑;竹没有红色, 然而宋代苏东坡喜爱用朱砂颜色画竹,这都可以说明在绘画创作中色彩不必受光和环境的局限,可以变象、变色, 独立发挥主观色彩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这种重表现重主观的传统审美特点, 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色彩追求。
  在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如吴冠中笔下的徽州,妥木斯笔下的草原),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对自然的真实描绘,色彩越来越趋于独立,颜料的浓度不再重要,不再依赖于色彩的物质特性来获取表现力,而强调色彩在心理上的表达能力。画家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外观不再感兴趣,而痴迷于它们的内在实质。
  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主观色彩的运用,形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理念和道路,这种对色彩的理解是在中华悠久文化渗透和参与中产生的,是关乎哲学、艺术、宗教、礼法等多方面因素的。这种文化的根源深植于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内心,从传统绘画中吸收前人对色彩的运用和理解,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参悟其中精髓,将对设计工作中色彩的运用起到深远的影响。   西方“印象”“野兽”
  而从欧洲绘画的发展情况来看,绘画创作中对于色彩的认知与运用是沿着从客观到主观这一路线发展的。他们从最初的师法自然,强调逼真到后来的超乎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真实和主观情绪的渲染,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欧洲画家对于主观色彩的研究与表现,是从后印象派开始的。后印象派的代表,荷兰画家梵高通过对于来自日本套色版画的研究与学习,发现了一种对于欧洲画家来说前所未见的色彩运用形式,虽然这种色彩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被中国画家们所遵循,并影响到了日本。受到这一全新色彩运用形式的启发,梵高将自己主观精神世界的表现结合到绘画创作中,使画面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气质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不再拘泥于客观世界的自然形态与自然色彩,而以主观的情绪渲染为目的,使用鲜明的色彩短线和色彩组合来构造热烈奔放的色调,把碧绿与红黄调在一起,将紫色与橙色调在一起,他笔下的向日葵发射出刺眼的光芒,他用血红的色彩来表现强光烈日。梵高的大多数作品都以黄色为主色调, 黄色的热情奔放与他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这种把色彩上的通感融入绘画创作中的做法,为后来的欧洲绘画创作打开了表现精神世界的大门,对于欧洲当代艺术起到了奠基作用。
  后起的野兽派画家更加热衷于凭感觉的本能来认识和表达色彩,而不是凭借科学理论方法,他们尽力追求色彩及图形的图案装饰效果。发展到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行动绘画”大师鲍洛克甚至使用颜料、涂料、可赛银,在画布的周围走动,从各个方位把颜色向画面撒去的绘画方法,使画面产生出一种眩目的色彩效果,这就把主观色彩的运用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从西方绘画中体现出不同文化、宗教、历史、地缘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体会和感知,明亮、刺激、阴郁都是用色彩在表达情感。从中我们吸收到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在色彩的把握和使用上要充分考量,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地域引发的情感的不同,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域绘画的刨析,掌握更多元化的色彩意义,是设计作品更加贴近目标群体的重要保障。
  平面设计中“主观色彩”的运用
  从远古壁画到现代绘画,主观色彩从初现到大放异彩,对绘画中主观色彩运用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主观色彩是艺术家情感世界与色彩表现的完美结合,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艺术家在掌握了色彩的规律后,主观抽象地升华而成的。画家是利用对色彩感知后所产生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色彩的运用去创造与自己情感以及要表现的主题相吻合的画面视觉效果,主观色彩所具有的表情作用和象征意味,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表现力。设计师要在不断的创作中,在对自然、人文、历史等等事物的不断观察中,在创作中不断尝试对色彩的表达和运用中,通过对色彩的重构,使作品产生某种视觉心理效应,达到以色传情的目的,体现色彩的精神价值。
  将人的主观意识赋予到色彩中,将主观色彩转化为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平面设计师在创作中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可以依据个人的感受,在色彩使用上倾注主观因素,这种主观色彩深刻地烙印着设计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使作品带有强烈的个性特色,使整个画面达到要表达的视觉效果,这一效果与画面形式和所要表达的精神性统一起来,色彩便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充分表达设计者的创作情感,这是“主观色彩”的最终目的。没有主观色彩就没有艺术个性可谈,平面设計中对主观色彩的表现要高度重视,色彩的理论学习及色彩训练所得来的大量知识,要成为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主观色彩的基石。
  对主观色彩的把握和准确表达,是决定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个性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因素,设计作品能否体现艺术个性又能为大众所理解接受,是衡量设计者主观色彩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设计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建立自我的主观色彩,掌握对色彩运用的规律,使作品更加具有情感色彩引发观者的共鸣,进而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于设计作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成寅.艺术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
  [3]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雕塑家大卫·史密斯在美国现代雕塑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雕塑史上他是第一个把焊接发展到成熟的人,现在看起来这种方法已经普及了,但是在那时他超前的思维改变了美国的现代雕塑,使焊接这一技术发展到极致,他改变了媒介,使金属能够变幻出诸多造型和拼接方法,转换了造型方式,要知道,在他之前都是具象造型方法,大卫·史密斯的对于雕塑的革新是史无前例的,超前的。  关键词:大卫·史密斯;焊接;现代雕塑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国国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近现代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在追求新形势的创新道路上,中国画依然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对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表达之上。中国工笔人物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它运用流畅而生动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形体美,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本文在绘画艺术研究方面把作品的表现形式作为立足点,分别从作品的选题、构图、设色等方面进行陈述。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力争保留优良传
期刊
摘 要:跷功是中国戏曲旦角的一种特殊的技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后来的缠足习惯。本文旨在通过对跷功的分析,来解读中国缠足行为,从而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阐释跷功与缠足行为的相关性。  关键词:旦角;缠足;审美;身体符号  缠足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现象”,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
期刊
摘 要:东汉碑刻沿承西汉碑刻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了端庄平正、挺俊流利、雄浑沈厚三种主要风格。《西狭颂》是代表了雄浑沈厚风格的碑刻,在东汉碑刻中《西狭颂》则以其雄浑沈厚的独特风格屹立在众多佳作之中,严整方折即突出了整部作品的特点。  关键词: 《西狭颂》;用笔;结构;章法;艺术风格  前 言  汉代流传下来的隶书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墨迹,帛书、竹木简,书写时间贯穿于整个汉代。主要有《老子》乙本,《孙膑
期刊
摘 要:"三环领导”教学法是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与方法,它能很好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能很好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现代学习方法,能促进教学的生动活泼,对上好政治理论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三环领导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模式;意义;引导;辅导;指导;兴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从中学到大学度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它理论
期刊
摘 要:中国悠久历史留下的非物质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戏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有着非常辉煌的发展与盛行时期,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替,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文化的不断扩张使得有着我国经典传统的戏法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地位,淡出了人们的关注视野,其传承与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戏法相关的知识,着重分析了我国
期刊
摘 要:石鲁在《学画录》中曾记述:“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墨奴隶。”笔墨是绘画创作技艺中最传统也是最基础的技法,而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还要有艺术思想,即创作的“灵魂”。艺术思想与创作技艺之间,是一方决定另一方还是相互作用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通过举例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来论证艺术思想与创作技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两者对绘画创作的作用,这对我们以后进行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将地方美术资源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中逐渐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将对地方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意义与利用途径进行仔细探究,希望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美术资源;小学美术教育;开发利用  前言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从而也就形成了丰富的美术资源。因此,在新的时代
期刊
摘 要:公众在“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浙中崛起”建设中应具有主人翁意识,在实施“五大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三条廊道”中应有“全民参与”意识。本文以浙江横店影视城为例,从“全民参与”重要性,项目引领“全民参与”等角度探讨“全民参与”在浙中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全民参与;浙中崛起;共建金华;主人翁  赵光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金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全面小康、浙中崛起”总目标,按照“走在前列、
期刊
摘 要:蓝染是一种用植物染料对面料进行人工染色的技术,纺织印染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度代替了手工染色,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人们推崇回归传统、复兴手工艺的背景下,蓝染工艺的特性让它重新进入时尚的视野,本文对蓝染工艺进行研究,对蓝染工艺中的染料、工具、面料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法,让蓝染工艺适用现代服饰的生产,将传统蓝染工艺与现代服装结合创新。  关键词:蓝染工艺;传统文化;服装设计  一、关于蓝染工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