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拳谚云“练武不练力、武艺之大忌”,又云“无力不打拳”。在搏击功夫里,掌握了爆发力技术,才算具备了搏击之力,才能使自己的攻击对对方构成极大的威胁!所谓爆发力,即由力量和速度的正确组合加上发力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功力。老将福尔曼两记后直拳击倒技术精湛的穆勒;蛮牛泰森近身爆发重拳如雷霆万钧;功夫之王李小龙出脚对方应声而飞;散打擂台上我国的优秀选手出腿竟将穿护具的外国拳手踢得憋气而不能再战,这都是重视提高拳脚杀伤力的结果。爆发力不同于蛮力,李小龙闻名的寸拳就是爆发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爆发力并不神秘,任何一个希望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来学会爆发力技术的人,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练习,就能使自己具备爆发用力的身体素质,提高全身发力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掌握发力技术,就能打出强劲的爆发拳,踢出足以踢断敌之骨头的猛踢!同其他技术一样,爆发力分练与用两部分。练即全面提高自己的体能,李小龙有强健匀称但不僵硬的体型,这如同炸弹的火药,而发力如同导火索、雷管。如果体弱,就只能发出微弱之力,如果体壮但无速度物质,也只能发出僵力、推力,产生不了子弹一样的穿透力,钢鞭一样的鞭击力。下面简略地对爆发力的练与用进行介绍。
一、柔韧与爆发力的关系
李小龙宗师说“在做重量训练锻炼肌肉时,必须同时练习加快速度与增加身体的柔韧程度。速度够,身体柔软度够,耐力强,力量又够,则从事任何运动均可有完美的动作产生。在搏击时,倘缺乏上述的必备功夫,即使是一个强壮的人,亦会一如大笨牛般,费力而疲倦地追逐着斗牛士乱转,一无效果”。又说“寸拳这种技术要求身体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既要放松,又能灵活地闪动。为了控制住自己身体的动作反应,必须建立身体伸展性的训练项目,以便使身体总是处于舒松和富于弹性的状态”。多数人认为,“绝招”必定由“秘笈”而练成……
多数人的常识认为,“绝招”必定由“秘笈”而练成,是神秘而不可捉摸的东西,习得“绝招”,即天下无敌、一劳永逸。猎奇的心理使其忽视武术技击中基本的、常见的、然而却是极为重要的素质训练,而一味沉溺于玄而又玄的内容之中,结果常被蒙骗而不知。抱定“秘笈”苦练,耗费了大量精力、财力而收获甚少。纵观世界武林高手,不论其技击水平有多高,其练功却都是脚踏实地,也未见有谁一蹴而就成为超人的。勤奋与悟性才是成功的“绝招”。从李小龙的日常练功中和后来寸拳及其它武技的诞生中都可看出二者所发挥的作用。
技巧和技术能有效地击中对方而不被对方击中,能够将全身之力爆发而出,等等。而素质训练,既单调又枯燥,所以多数人常忽视这方面的训练,而过多地追求技巧和技术。然而,技术与素质是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技术的基础,只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专项素质,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技击的技术。从李小龙的体型上看,其高强度的素质训练使他形成了完美的身体肌肉力量分布结构,但这是区别于健美运动员的体格的,这就是科学训练的结果,也是产生寸拳爆发力的秘诀所在。
近代重量训练的创始者,在东普鲁士诞生的尤金·山道(1867—1925),少年时代身体瘦弱不堪,无论怎样练体操也不能造就明显的肌肉,当他开始解剖学的学习后,他掌握了肌肉的作用,开发了每块肌肉的运动增加恰当负荷量的方法。科学的训练使他练就了超乎寻常的神力和良好的速度、敏捷性。他可以把269磅(约121公斤)的杠铃,用单手从肩部推起至头上,他能够用手分别拿着35磅(约15.8公斤)的哑铃进行后空翻!他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就是注重将力量训练和柔韧、速度结合起来。这是获得爆发力的基础能力。从李小龙的日常训练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力量、耐力、柔韧等项素质训练的重视,他每天要在24—25分钟内跑完6.4公里路,全速蹬骑固定架自行车,连续骑45分钟到1个小时。在柔韧训练中,他经常做些向后展体、向前屈体的身体伸展动作和一些腿部柔韧练习。他对腰腹肌的训练方法就是在一块斜板上做“仰卧起坐”和握杠抬腿动作,此外,他还利用任何空闲时间进行很隐蔽的练功。
这些常见的柔韧、耐力等项素质训练是寸拳技术的基础,也是其他技术的基础。基础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作技术质量的高低。拳谚云“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拳如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钻”等都是强调柔韧在技击中的重要性。任何武术流派的用力技法都要求刚柔结合,刚柔是用力技法中相辅相承、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先柔后刚,刚后必柔这种周期性的放松——收缩——放松就是武术用力的技法所在。寸拳技术作为武术的一部分,同样与柔韧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的习惯认为,既然是练爆发力,就是练力量,与柔韧素质无关,这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柔韧素质好,则用力顺达,爆发力的动作技术要求轻松、协调、自然、快速地完成一系列技术要领,而柔韧不佳,则力量的传导受阻,就像电路中断一样,全身的爆发力也就无从发出。另一方面,柔韧是速度的基础,当力量与速度同步发展时,才能打出爆发力来。在拳击技术中“拧腰、转髋”等要领无一不是建立在柔韧及其他基本的素质训练之上,所以,要想掌握寸拳及其它技术就必须以务实的精神投身于枯燥、简单的训练之中,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任何高级的技术都是从最基本的动作练起的,简单而普通的柔韧素质锻炼,则是通往武术殿堂大门的必经之路。作为功夫巨星李小龙其出神入化的武功也是靠勤奋和吃苦而练成,对于柔韧训练,他同样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他亲自示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练习腰、腿柔韧时的情景。
二、爆发力与力量练习的关系
所谓力量,即指肌肉在紧张状态下(长度不变)或收缩状态下(长度缩短)所表现出来的力效应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一种是静力性的,一种是动力性的。技击是对抗性、冲击性很强的运动,所需要的力量多是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分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重量性力量主要是以肌肉收缩克服重量的大小来衡量,因此动作的速度变化很小。而速度性力量,主要以肌肉收缩为主,它是用肢体产生加速度的大小来衡量的,是肌肉做快速动作时用力的能力。这种力量要求肌肉收缩速度要快、力量要大,用最大力在最后时间内发生的爆发力,就是速度力量的一种。只有力量但无速度的拳击,虽然也能将人打很远,但只是“推击”,只有速度没有力量的拳,也不能打出爆发力来。所以,技击运动中的力量训练一般采用轻负荷重量的快速练习来提高爆发力。有些很能吃苦的练武者,苦练马步桩,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腿上、头上放上盛水的碗,咬牙坚持,认为这样能练出“夺命神腿”,还有穿铁鞋、整天绑着沙绑腿练的,这些练习并非无用,只是习者对爆发力全面系统的练习认识不够,所以陷入局部的苦练之中,虽然令世人惊奇,但在实践中并不能表现出强大的威力,因为这仅是力量练习中的部分内容而已。合理安排力量练习,防止练成僵硬的肌肉群和局部的拙力,是力量练习的重点。一般来讲,应做到练习、按摩活动、练习的循环,以消除疲劳、使肌肉既有力又能做快速运动。 三、爆发力与速度的关系
子弹为什么能穿透灯泡而灯泡不碎?用石头打玻璃而玻璃会碎?这就是前者具有尖硬的质量加上速度,而后者缺乏速度。李小龙曾以双手捕捉飞物练速度,打速度球练速度,有速度不仅是爆发力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击中对手的前提。拳谚云“百打百解、快打无解”。速度快,自己练就的力量特质,发力技术方可得到应用;速度快,则攻击可使对方猝不及防;移动快,则可快速脱离对手,用步法完成防守。练习拳脚攻击速度,首先要做到发力要领正确、动作合理、组合动作就像鞭炮一样可迅速连接,反之,则使后续动作受阻。爆发力并不是拼命打出拳脚,用上力就行,而是在掌握发力的基础上用上全身整体力。其次,出拳踢脚时,身体放松,在拳脚接触目标之一瞬紧张,如果身体僵硬,胳膊使蛮劲,则必然迟缓而产生推击力。再者,拳步配合一致,仅靠局部的拳、脚速度是不行的,“步不快则拳慢”。李小龙宗师曾以投掷精辟地分析速度与全身协调的关系,“在投球时,身体各部分的速度以位于手臂处最大,前臂以手肘为支点快速地将球投出,大多数的运动投掷均可视为此种原理的动作”。上述重要的观点关系着动作加速度的问题,可谓是善于运用支点所产生的最大速度。“投球时,手臂的后拉动作使胸肌紧张并伸长,在投球的最后一瞬再突然将手腕下压。攻击时与上述情形亦十分相仿,在接触的最后一瞬才凝力,瞬间发出,但此最后的动作亦需是最快的了。”这段话虽论及上肢动作,但通过分析其原理,一样可运用于踢击的速度与爆发力。练习拳法速度:①持铁棒快速冲拳。②捕捉飞物。③徒手双手快击。踢击速度练习:快速踢击的重复练习,尽可能快地完成动作;快速踢教练出示之靶等。
四、爆发力与发力技术的关系
拳谚云“有力不会用,力大难取胜”。练就了所有的爆发力特质但不明发力技术则仍然是一场空,只有精熟发力技术,方可将平素练就的能量瞬间发出,达到练为用的目的。拳谚云“宁传十艺,不教一力”,讲的是对不良之辈不可轻授发力。发力并不神秘,铁匠打锤是发力,排球手扣球也是发力,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之力,但这是没经训练的本身之力。一般来讲,身大力不亏,体重重者,其拳力较大,但不懂拳脚发力技术的大汉,只能发出局部蛮力。“打击的力量并不完全凭力气,有许多肌肉并不发达的拳手,却能集中全身力量于发拳之中,从而打出有力的一拳。其中的道理是力量并不产生于肌肉的收缩力,而取决于爆发力,手臂与脚的动作速度”。(《李小龙技击法》)体重只有59公斤重的李小龙,可打倒比他体重重的对手,就是一方面练就了发爆发力的体能,另一方面能够熟练地集力于一点、发力于瞬间。拳谚云“力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发到手足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道出了发力的奥秘。一个动作的发力,都是通过腰的作用上而贯至四梢的(两手和两脚),没有高度的协调性,很难使动作发力完整。一个动作只靠局部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在发力的一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使力量更加完整。拳的发力有直线的穿透力,弧线的鞭击力及向上的螺旋钻透力等。踢的发力则通过拧腰,合胯调动人体最大的肌肉群,当一个动作定型时,常要求躯干、腰部和腿部三者保持成一直线,这种外形动作要求可使全身动力发挥于一点上。而出拳,李小龙宗师说“打击的力量系由迅速之扭腰而发,但此动作与摇摆、晃动不同,而系以前脚做枢纽来扭腰,唯有保持住重心,臂部放松能自由无拘地摆转,肩膀松弛,臂与肩能先手前扭转而出,如此方可产生最大的动力。如此方是打击之艺术”。无论拳或脚的发力其共性均表现为:①协调放松。例如踢击,起腿时要相对放松(对抗肌要放松),因为松是快速有力的基础,腿摆至过腰或过肩时(视习者腿部柔韧性程度而定)猛然加速度用力上踢。放松的另一方面是保持身体肌肉的放松,搏击中所有动作都应该尽量在肌肉放松的过程中进行。只是当腿攻击部抵达目标的一瞬间将平时练就的功力瞬间爆发而出,此时是高度紧张的。这种松、爆的转换就产生了爆发腿力。无论是练习还是实践,从最初的意识驱动到提腿攻击,都使自己的动作轻松、协调、自然、高速击向目标。②步法与重心。打出千钧之一拳并不是全力猛冲,而是在合理的步法与重心运动调配的基础上,不能为求用力而失去重心。常言道“起腿三分输”,讲的是如腿功不佳,则起腿攻击易失去重心,易为敌所乘。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在攻击中使己处于可攻可守的处境,都要求拳脚技术与步法的结合。发力“其根在足,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果没有步法配合,就失去发力之“根”。李小龙宗师说,“在截拳道里,你必须亲身由动作移动中来求稳,此种稳才是真而自然且实在的。灵活的移动在防御时亦是同等重要的,因为一个移动的目标是十分难以予以攻击的。优异的步法,可使对方的拳或脚攻击失败,善用步法来防御,可减少手的防御动作以备随时攻击,缺乏灵活的步法,一个人就像大炮之无法移动般。”可见,掌握了发力技术,仅会打死物力大是不行的,还要与步法结合起来方可产生杀伤力。③精神力量。李小龙宗师说“精神力量会使你创造出奇迹来”。这是他通过培养精神力量受益而说的感慨之语。一个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常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当一个人具有很好的肌肉力、内力,但在实战中惊慌失措,紧张胆怯,那么,所有的功力都是等于零。在传统武术中,对精神力量的培养是许多门派都有的内容,岳飞在讲拳时曾说:“练拳如练兵,心为主帅,身为老营,腿为侦察,手足为先锋,气力为士卒。”国外泰拳手用赛前的祈祷,随音乐的舞蹈来调节身心。掌握了发力等技术,还要求具备良好的精神自控能力,在激烈的搏斗中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的动作反应,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放松,亦可打出爆发力来。
总之,提高爆发力素质,是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系统地、科学地练习,就可取得好成绩。
一、柔韧与爆发力的关系
李小龙宗师说“在做重量训练锻炼肌肉时,必须同时练习加快速度与增加身体的柔韧程度。速度够,身体柔软度够,耐力强,力量又够,则从事任何运动均可有完美的动作产生。在搏击时,倘缺乏上述的必备功夫,即使是一个强壮的人,亦会一如大笨牛般,费力而疲倦地追逐着斗牛士乱转,一无效果”。又说“寸拳这种技术要求身体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既要放松,又能灵活地闪动。为了控制住自己身体的动作反应,必须建立身体伸展性的训练项目,以便使身体总是处于舒松和富于弹性的状态”。多数人认为,“绝招”必定由“秘笈”而练成……
多数人的常识认为,“绝招”必定由“秘笈”而练成,是神秘而不可捉摸的东西,习得“绝招”,即天下无敌、一劳永逸。猎奇的心理使其忽视武术技击中基本的、常见的、然而却是极为重要的素质训练,而一味沉溺于玄而又玄的内容之中,结果常被蒙骗而不知。抱定“秘笈”苦练,耗费了大量精力、财力而收获甚少。纵观世界武林高手,不论其技击水平有多高,其练功却都是脚踏实地,也未见有谁一蹴而就成为超人的。勤奋与悟性才是成功的“绝招”。从李小龙的日常练功中和后来寸拳及其它武技的诞生中都可看出二者所发挥的作用。
技巧和技术能有效地击中对方而不被对方击中,能够将全身之力爆发而出,等等。而素质训练,既单调又枯燥,所以多数人常忽视这方面的训练,而过多地追求技巧和技术。然而,技术与素质是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技术的基础,只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专项素质,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技击的技术。从李小龙的体型上看,其高强度的素质训练使他形成了完美的身体肌肉力量分布结构,但这是区别于健美运动员的体格的,这就是科学训练的结果,也是产生寸拳爆发力的秘诀所在。
近代重量训练的创始者,在东普鲁士诞生的尤金·山道(1867—1925),少年时代身体瘦弱不堪,无论怎样练体操也不能造就明显的肌肉,当他开始解剖学的学习后,他掌握了肌肉的作用,开发了每块肌肉的运动增加恰当负荷量的方法。科学的训练使他练就了超乎寻常的神力和良好的速度、敏捷性。他可以把269磅(约121公斤)的杠铃,用单手从肩部推起至头上,他能够用手分别拿着35磅(约15.8公斤)的哑铃进行后空翻!他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就是注重将力量训练和柔韧、速度结合起来。这是获得爆发力的基础能力。从李小龙的日常训练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力量、耐力、柔韧等项素质训练的重视,他每天要在24—25分钟内跑完6.4公里路,全速蹬骑固定架自行车,连续骑45分钟到1个小时。在柔韧训练中,他经常做些向后展体、向前屈体的身体伸展动作和一些腿部柔韧练习。他对腰腹肌的训练方法就是在一块斜板上做“仰卧起坐”和握杠抬腿动作,此外,他还利用任何空闲时间进行很隐蔽的练功。
这些常见的柔韧、耐力等项素质训练是寸拳技术的基础,也是其他技术的基础。基础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作技术质量的高低。拳谚云“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拳如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钻”等都是强调柔韧在技击中的重要性。任何武术流派的用力技法都要求刚柔结合,刚柔是用力技法中相辅相承、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先柔后刚,刚后必柔这种周期性的放松——收缩——放松就是武术用力的技法所在。寸拳技术作为武术的一部分,同样与柔韧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的习惯认为,既然是练爆发力,就是练力量,与柔韧素质无关,这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柔韧素质好,则用力顺达,爆发力的动作技术要求轻松、协调、自然、快速地完成一系列技术要领,而柔韧不佳,则力量的传导受阻,就像电路中断一样,全身的爆发力也就无从发出。另一方面,柔韧是速度的基础,当力量与速度同步发展时,才能打出爆发力来。在拳击技术中“拧腰、转髋”等要领无一不是建立在柔韧及其他基本的素质训练之上,所以,要想掌握寸拳及其它技术就必须以务实的精神投身于枯燥、简单的训练之中,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任何高级的技术都是从最基本的动作练起的,简单而普通的柔韧素质锻炼,则是通往武术殿堂大门的必经之路。作为功夫巨星李小龙其出神入化的武功也是靠勤奋和吃苦而练成,对于柔韧训练,他同样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他亲自示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练习腰、腿柔韧时的情景。
二、爆发力与力量练习的关系
所谓力量,即指肌肉在紧张状态下(长度不变)或收缩状态下(长度缩短)所表现出来的力效应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一种是静力性的,一种是动力性的。技击是对抗性、冲击性很强的运动,所需要的力量多是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分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重量性力量主要是以肌肉收缩克服重量的大小来衡量,因此动作的速度变化很小。而速度性力量,主要以肌肉收缩为主,它是用肢体产生加速度的大小来衡量的,是肌肉做快速动作时用力的能力。这种力量要求肌肉收缩速度要快、力量要大,用最大力在最后时间内发生的爆发力,就是速度力量的一种。只有力量但无速度的拳击,虽然也能将人打很远,但只是“推击”,只有速度没有力量的拳,也不能打出爆发力来。所以,技击运动中的力量训练一般采用轻负荷重量的快速练习来提高爆发力。有些很能吃苦的练武者,苦练马步桩,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腿上、头上放上盛水的碗,咬牙坚持,认为这样能练出“夺命神腿”,还有穿铁鞋、整天绑着沙绑腿练的,这些练习并非无用,只是习者对爆发力全面系统的练习认识不够,所以陷入局部的苦练之中,虽然令世人惊奇,但在实践中并不能表现出强大的威力,因为这仅是力量练习中的部分内容而已。合理安排力量练习,防止练成僵硬的肌肉群和局部的拙力,是力量练习的重点。一般来讲,应做到练习、按摩活动、练习的循环,以消除疲劳、使肌肉既有力又能做快速运动。 三、爆发力与速度的关系
子弹为什么能穿透灯泡而灯泡不碎?用石头打玻璃而玻璃会碎?这就是前者具有尖硬的质量加上速度,而后者缺乏速度。李小龙曾以双手捕捉飞物练速度,打速度球练速度,有速度不仅是爆发力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击中对手的前提。拳谚云“百打百解、快打无解”。速度快,自己练就的力量特质,发力技术方可得到应用;速度快,则攻击可使对方猝不及防;移动快,则可快速脱离对手,用步法完成防守。练习拳脚攻击速度,首先要做到发力要领正确、动作合理、组合动作就像鞭炮一样可迅速连接,反之,则使后续动作受阻。爆发力并不是拼命打出拳脚,用上力就行,而是在掌握发力的基础上用上全身整体力。其次,出拳踢脚时,身体放松,在拳脚接触目标之一瞬紧张,如果身体僵硬,胳膊使蛮劲,则必然迟缓而产生推击力。再者,拳步配合一致,仅靠局部的拳、脚速度是不行的,“步不快则拳慢”。李小龙宗师曾以投掷精辟地分析速度与全身协调的关系,“在投球时,身体各部分的速度以位于手臂处最大,前臂以手肘为支点快速地将球投出,大多数的运动投掷均可视为此种原理的动作”。上述重要的观点关系着动作加速度的问题,可谓是善于运用支点所产生的最大速度。“投球时,手臂的后拉动作使胸肌紧张并伸长,在投球的最后一瞬再突然将手腕下压。攻击时与上述情形亦十分相仿,在接触的最后一瞬才凝力,瞬间发出,但此最后的动作亦需是最快的了。”这段话虽论及上肢动作,但通过分析其原理,一样可运用于踢击的速度与爆发力。练习拳法速度:①持铁棒快速冲拳。②捕捉飞物。③徒手双手快击。踢击速度练习:快速踢击的重复练习,尽可能快地完成动作;快速踢教练出示之靶等。
四、爆发力与发力技术的关系
拳谚云“有力不会用,力大难取胜”。练就了所有的爆发力特质但不明发力技术则仍然是一场空,只有精熟发力技术,方可将平素练就的能量瞬间发出,达到练为用的目的。拳谚云“宁传十艺,不教一力”,讲的是对不良之辈不可轻授发力。发力并不神秘,铁匠打锤是发力,排球手扣球也是发力,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之力,但这是没经训练的本身之力。一般来讲,身大力不亏,体重重者,其拳力较大,但不懂拳脚发力技术的大汉,只能发出局部蛮力。“打击的力量并不完全凭力气,有许多肌肉并不发达的拳手,却能集中全身力量于发拳之中,从而打出有力的一拳。其中的道理是力量并不产生于肌肉的收缩力,而取决于爆发力,手臂与脚的动作速度”。(《李小龙技击法》)体重只有59公斤重的李小龙,可打倒比他体重重的对手,就是一方面练就了发爆发力的体能,另一方面能够熟练地集力于一点、发力于瞬间。拳谚云“力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发到手足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道出了发力的奥秘。一个动作的发力,都是通过腰的作用上而贯至四梢的(两手和两脚),没有高度的协调性,很难使动作发力完整。一个动作只靠局部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在发力的一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使力量更加完整。拳的发力有直线的穿透力,弧线的鞭击力及向上的螺旋钻透力等。踢的发力则通过拧腰,合胯调动人体最大的肌肉群,当一个动作定型时,常要求躯干、腰部和腿部三者保持成一直线,这种外形动作要求可使全身动力发挥于一点上。而出拳,李小龙宗师说“打击的力量系由迅速之扭腰而发,但此动作与摇摆、晃动不同,而系以前脚做枢纽来扭腰,唯有保持住重心,臂部放松能自由无拘地摆转,肩膀松弛,臂与肩能先手前扭转而出,如此方可产生最大的动力。如此方是打击之艺术”。无论拳或脚的发力其共性均表现为:①协调放松。例如踢击,起腿时要相对放松(对抗肌要放松),因为松是快速有力的基础,腿摆至过腰或过肩时(视习者腿部柔韧性程度而定)猛然加速度用力上踢。放松的另一方面是保持身体肌肉的放松,搏击中所有动作都应该尽量在肌肉放松的过程中进行。只是当腿攻击部抵达目标的一瞬间将平时练就的功力瞬间爆发而出,此时是高度紧张的。这种松、爆的转换就产生了爆发腿力。无论是练习还是实践,从最初的意识驱动到提腿攻击,都使自己的动作轻松、协调、自然、高速击向目标。②步法与重心。打出千钧之一拳并不是全力猛冲,而是在合理的步法与重心运动调配的基础上,不能为求用力而失去重心。常言道“起腿三分输”,讲的是如腿功不佳,则起腿攻击易失去重心,易为敌所乘。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在攻击中使己处于可攻可守的处境,都要求拳脚技术与步法的结合。发力“其根在足,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果没有步法配合,就失去发力之“根”。李小龙宗师说,“在截拳道里,你必须亲身由动作移动中来求稳,此种稳才是真而自然且实在的。灵活的移动在防御时亦是同等重要的,因为一个移动的目标是十分难以予以攻击的。优异的步法,可使对方的拳或脚攻击失败,善用步法来防御,可减少手的防御动作以备随时攻击,缺乏灵活的步法,一个人就像大炮之无法移动般。”可见,掌握了发力技术,仅会打死物力大是不行的,还要与步法结合起来方可产生杀伤力。③精神力量。李小龙宗师说“精神力量会使你创造出奇迹来”。这是他通过培养精神力量受益而说的感慨之语。一个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常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当一个人具有很好的肌肉力、内力,但在实战中惊慌失措,紧张胆怯,那么,所有的功力都是等于零。在传统武术中,对精神力量的培养是许多门派都有的内容,岳飞在讲拳时曾说:“练拳如练兵,心为主帅,身为老营,腿为侦察,手足为先锋,气力为士卒。”国外泰拳手用赛前的祈祷,随音乐的舞蹈来调节身心。掌握了发力等技术,还要求具备良好的精神自控能力,在激烈的搏斗中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的动作反应,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放松,亦可打出爆发力来。
总之,提高爆发力素质,是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系统地、科学地练习,就可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