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市民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會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因其社会性、人情味、可读性特点,而拥有着大量的读者群。
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满足读者的需求,近年来,党报记者也纷纷把眼光投向社会,采写社会新闻,各级党报也都大量刊发各类社会新闻。但另一方面,一些报纸因为忽视了新闻的导向性作用,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出现了某些偏差,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和负面效应。
党报应如何报道社会新闻,从党报的性质出发,笔者以为,党报的社会新闻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要有时代特色,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挖掘有重大意义的题材;不追求表面的花哨,不单纯为了“卖点”,更不低调庸俗,党报的社会新闻不仅要好看,更要有意义。
一、立足主流视角,体现党报的公信力。在新闻的选择上,以主流视角体现党报的公信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挖掘新鲜、好看的新闻。
可以说,党报在读者心目中具有的崇高威望,是其他报纸所无法取代的。为此,党报的社会新闻与晚报、都市报的社会新闻相比,也就更应突出其权威、追求高度,追求价值,追求贴近,追求影响力。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健康向上、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新闻,而不是猎奇、哗众取宠之类的“饭后谈资”。党报社会新闻如果一味追求低级趣味,不仅起不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甚至有损党报在读者心中的威望。因此,党报的社会新闻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突出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群众的吸引力,做到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及时报道什么。比如当前群众所关心的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伪劣商品、物价问题,社会上存在的执法环境、公民道德、环境保护、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等。例如,针对社会上假文凭、假学历泛滥的实际,《人民日报》(2003年04月12日第五版《视点新闻》)曾发表过题为《学历打假重在制度规范》的报道,指出这一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着学术的纯洁与严肃”,同时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和典型。像这样的社会现象曝光,既坚持党的原则,又敢挖社会上确实存在的问题,群众爱看。而如果我们对此现象熟视无睹,或者报道时一味说教,那么刊登出来的新闻是没有效果的,群众也是不欢迎的。
二、剖析热点、难点,体现党报的思想深度。党报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选好“切入点”,对于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局限在事件本身,而是从事件挖掘新闻,剖析原因,体现出党报的思想深度。要善于透过现象触及重大的问题,善于从一则简单、具体的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入手,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揭示和剖析,从横向、纵向上紧紧跟踪,揭示事件的全貌,给人以有价值的思索和启迪,从而使一般的社会新闻报道过渡到有深度、有思想性的重大问题新闻,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宏钟巨音。
三、进行客观报道,少一些理性说教。一些地方党报,有些作者为了维护其报社的“尊严”,撰写的社会新闻,不是以报道给人以启示,而是直接站出来说话,评点是非。有的社会新闻还接连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读者思考。不管读者是否接受,作者的观点已硬邦邦地摆在纸面上,这已成为一些党报的通病,如何避免?《人民日报》为我们树立了样板,该报2002年2月10日(农历腊月廿九),《华东新闻》写真版刊出一组(五张)关注“困难群体”的摄影报道《第二故乡过大年》,讲述两个重庆民工请妻子到杭州过春节的故事。通过照片,读者看到的是民工的妻子背着坐在竹篓里的孩子来到杭州,在简陋居室里贴“福”字、吃“麻辣味”,以及夫妻双双游西湖等情景,既温馨又祥和,令人耳目一新。春节前夕,读者看了报道“低收入群体”苦中有乐的社会新闻,既可领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困难群体”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又仿佛尝到了一道色美味香的佳肴。这样的客观报道比任何简单的说教不知要好多少倍,其社会效应可想而知。
总之,作为党报,社会新闻抓得好,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震动全社会的强烈效果。我们要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敢于和善于介入现实生活,为各级党委中心工作破解难题,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精心组织社会新闻的内容,提高新闻质量和报纸的可读性,树立党报的良好形象。
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满足读者的需求,近年来,党报记者也纷纷把眼光投向社会,采写社会新闻,各级党报也都大量刊发各类社会新闻。但另一方面,一些报纸因为忽视了新闻的导向性作用,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出现了某些偏差,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和负面效应。
党报应如何报道社会新闻,从党报的性质出发,笔者以为,党报的社会新闻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要有时代特色,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挖掘有重大意义的题材;不追求表面的花哨,不单纯为了“卖点”,更不低调庸俗,党报的社会新闻不仅要好看,更要有意义。
一、立足主流视角,体现党报的公信力。在新闻的选择上,以主流视角体现党报的公信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挖掘新鲜、好看的新闻。
可以说,党报在读者心目中具有的崇高威望,是其他报纸所无法取代的。为此,党报的社会新闻与晚报、都市报的社会新闻相比,也就更应突出其权威、追求高度,追求价值,追求贴近,追求影响力。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健康向上、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新闻,而不是猎奇、哗众取宠之类的“饭后谈资”。党报社会新闻如果一味追求低级趣味,不仅起不了正确的导向作用,甚至有损党报在读者心中的威望。因此,党报的社会新闻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突出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群众的吸引力,做到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及时报道什么。比如当前群众所关心的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伪劣商品、物价问题,社会上存在的执法环境、公民道德、环境保护、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等。例如,针对社会上假文凭、假学历泛滥的实际,《人民日报》(2003年04月12日第五版《视点新闻》)曾发表过题为《学历打假重在制度规范》的报道,指出这一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着学术的纯洁与严肃”,同时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和典型。像这样的社会现象曝光,既坚持党的原则,又敢挖社会上确实存在的问题,群众爱看。而如果我们对此现象熟视无睹,或者报道时一味说教,那么刊登出来的新闻是没有效果的,群众也是不欢迎的。
二、剖析热点、难点,体现党报的思想深度。党报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选好“切入点”,对于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局限在事件本身,而是从事件挖掘新闻,剖析原因,体现出党报的思想深度。要善于透过现象触及重大的问题,善于从一则简单、具体的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入手,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揭示和剖析,从横向、纵向上紧紧跟踪,揭示事件的全貌,给人以有价值的思索和启迪,从而使一般的社会新闻报道过渡到有深度、有思想性的重大问题新闻,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宏钟巨音。
三、进行客观报道,少一些理性说教。一些地方党报,有些作者为了维护其报社的“尊严”,撰写的社会新闻,不是以报道给人以启示,而是直接站出来说话,评点是非。有的社会新闻还接连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读者思考。不管读者是否接受,作者的观点已硬邦邦地摆在纸面上,这已成为一些党报的通病,如何避免?《人民日报》为我们树立了样板,该报2002年2月10日(农历腊月廿九),《华东新闻》写真版刊出一组(五张)关注“困难群体”的摄影报道《第二故乡过大年》,讲述两个重庆民工请妻子到杭州过春节的故事。通过照片,读者看到的是民工的妻子背着坐在竹篓里的孩子来到杭州,在简陋居室里贴“福”字、吃“麻辣味”,以及夫妻双双游西湖等情景,既温馨又祥和,令人耳目一新。春节前夕,读者看了报道“低收入群体”苦中有乐的社会新闻,既可领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困难群体”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又仿佛尝到了一道色美味香的佳肴。这样的客观报道比任何简单的说教不知要好多少倍,其社会效应可想而知。
总之,作为党报,社会新闻抓得好,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震动全社会的强烈效果。我们要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敢于和善于介入现实生活,为各级党委中心工作破解难题,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精心组织社会新闻的内容,提高新闻质量和报纸的可读性,树立党报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