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独处中学会成长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孤独感一定程度上来自缺乏独处的能力。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是一种丰富的安静。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保罗·蒂利希说:“语言创造了‘孤独’这个词来表达一个人待着时的痛苦,又创造了‘独处’这个词来表达一个人待着时的自得。”在心理学家看来,孤独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一个人想要得到人际关系的支持,却无法如愿。而独处则描述的是一个人与自己相处。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少年儿童独处的能力?因为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是许多能力的基础。当一个人能够良好地与自己相处,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才不会陷入严重的自欺欺人,试图用他人眼中的自己去解救内心深处的自我。当一个人能够良好地与自己相处的时候,才可能深入思维和创造活动中,打开心灵的宝藏,创造光华的智慧与艺术产品。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人独处的能力?人天生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的婴儿需要在母亲的关爱下成长。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母亲提供给孩子的安全环境,是孩子独处能力发展的基础。在婴幼儿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有母亲的关注和陪伴,孩子常常能够怡然自得地玩耍。孩子可能被有趣的玩具所吸引,专注地摆弄着,间或望向母亲,得到母亲的微笑、点头或言语鼓励后,又会安心地继续玩。
  独处与内心基本的安全感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安全感的保障,当一个人独处之时面对自己,心境不是平和安宁,而是慌张不安。为了回避这种慌张不安,人就会力图用其他活动来躲避自己。因此,当一个人沉迷在游戏中,或者影视、网络讯息里,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人,但那不是真正在独处。真正的独处是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不需要强大的外来信息占据自己的大脑。在独处时,人可以放松地让注意和思绪漫游,时而有意地思索,时而无意地发呆。而后者其实是一种接近于潜意识层面的思维活动,或者称之为遐思。这种心灵的自由与被外在信息和活动占据的心灵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培养儿童独处的能力首先与教养风格有关。养育者要从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多个角度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最基础的安全感来自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在婴儿期,这意味着当孩子饿了,能得到喂养;当孩子不舒服了,能得到照料;当孩子情绪不安、哇哇大哭时,能得到抚慰。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保障安全不仅仅是避免孩子受到突然的事故伤害,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情感上安全的环境。这意味着家庭里应该避免激烈的争吵、突然的发脾气,父母的情绪比较稳定、行为可以预期,家庭里有着比较稳定的秩序和规则。
  第二,培养儿童独处的能力,需要避免过多的侵扰。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所吸引,渴望了解世界,探究各种奥秘。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探究有他自己的步骤和风格。所以儿童的前进步骤常常与成人不一样。成人世界的效率、好恶,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好的养育者能够耐心地跟随、观察、试图理解,再做出行动。这样的養育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会优先考虑儿童的状态,不会出于自己的一时兴起而不假思索地引导儿童的注意力转向。好的养育者会在心里先评估儿童目前所处的状态,判断孩子是否正处在有意义的活动之中。如果是的话,自己想到的活动可以先搁置一会儿,等到合适的时机再用来启发和引导孩子。如果养育者缺乏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在陪伴和教育儿童时就难以尊重儿童内心的节奏,对儿童的引导更多是自己的兴之所至。于是,可能会常常打断儿童沉浸到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如果孩子一再被打断,这种沉浸到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就会受阻,难以充分发展。从表面上,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因为家长过于热心的陪伴和引导,使得他们习惯于各种活动中都需要密切陪伴。
  第三,避免将电子产品作为电子“保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应用程序,这些移动电子设备背后是一个广大无垠的世界,这个世界无比丰富精彩。因为在每一个应用程序、每一个游戏背后,都是专门从事这方面设计的工作人员在努力呈现精彩,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常常会遇到事务繁多、分身乏术的情况,这时,有的父母就会把电子产品提供给孩子。当孩子被电子产品中的世界深深吸引的时候,养育者就可以暂时解脱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电子产品在迅速让孩子保持安静并长时间安坐这些方面有着立竿见影的奇效。这种效果容易让养育者失去控制,过多地利用这种便利。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虽然安静地一个人坐着,却并非在培养独处的能力。因为电子产品提供的是几乎没有间隙的对注意力的吸引。人并不需要面对自己、与自己对话,而是在面对虚拟世界里的各种讯息。事实上,习惯于电子“保姆”的陪伴很可能损害孩子的独处能力。因为这种无限的吸引与陪伴,有求必应,没有空白,不利于孩子学会适度地耐受有空白、无目标的状态。从空白里创造自己的目标,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第四,培养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特别是耐受焦虑的能力。焦虑不安的情绪令人不适,使人想要以各种方法逃避。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转移注意力,投入到某种活动中,把烦恼不安排除在脑海之外。这种方法虽然对当时的情绪调控有帮助,但未能真正分析和解决令人不安的问题根源。从培养独处能力的角度来说,恰当的情绪调节的方法是鼓励与自己相处,真实、全面地面对自我,也就是说,需要培养儿童拥有多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其中,最值得推荐的科学方法是认知的调整和重评:找出自己负面情绪最后的想法是什么,继而思考这些想法来自哪些现实依据?这些现实依据是全面的还是偏颇的?全面考虑各方面的资料后,比较符合现实的想法是什么?大多数情绪调控的自助书籍里都会介绍这样的方法。
  第五,促进孩子接纳自我。养成独处的能力需要与自己形成良好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在养育过程中,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以及对孩子的苛求都容易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偏低,令孩子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贬低自己。当孩子对自己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也可以应用负面情绪调控的技能进行调整。促进孩子接纳自我并不是通过称赞表扬,而是培养孩子形成更复杂均衡的自我概念。让孩子在面对自己的不足时,能够同时记得自己的成功与优势。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各种特点,不是简单地划分优点与缺点,而是能看到许多特点是利弊兼有的。
  今天的世界非常鼓励积极热情的人际交往,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与独处的能力密不可分。独处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不喜欢或不擅长人际关系,而是意味着一个人在最重要的关系——即与自己的关系上,能够相处和谐。因此,呵护与培养这种独处能力是养育者不可忽视的。如果一个人不能良好地与自己相处,会给他的各种人际关系带来干扰。他可能会为了逃避自己的不安而无时无刻不需要别人陪伴,因而可能无法慎重选择合适的朋友。一个人越是不能够与自己良好相处,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就越需要他人的认可,于是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底气。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其他文献
地域文化对幼儿个性和国民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地域文化缺失、西方文化倾向明显等问题。要改善这一状况,需要构建具有
北京一轻控股公司根据北京市国资委以“剥、破、并、改”等方式加快国企改制,实现三年内基本完成国有二、三级企业重组改制的要求,制定了《企业改制重组实施方案》,具体确定了全
文中研究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同时掺入不同比例的抗裂防水剂,采用千分表法测试混凝土试件的自由收缩率,通过与基准空白试件对比,分析抗裂防水剂的作用机理和最佳
连续刚构桥的温度效应不容忽视,在T构阶段,温度变形影响立模标高的确定,能否对T构阶段进行温度效应的仿真计算与分析对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在桥梁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某连
在印度博帕尔的事故性气体释放10年内,作为这次众所周知的工业灾难的一个结果,已经有至少4000人死亡.令人欣慰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另一个“博帕尔”.然而,每天都有严重的技术事故在世
氯离子侵入混凝土当中会导致钢筋的锈蚀问题,由于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厚度不同,故实际工程中的锈胀开裂现象实际上是由钢筋的非均匀锈蚀引起的.文中基于立方体模型,假设锈蚀产物
鹧鸪产蛋期,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温度低于5℃或高于30℃,对产蛋量和受精率都有较大影响。产蛋期适宜的气温为7.5~24℃,最适宜温度为16~17℃。在饲养水平较高、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种鹧
1,3,7,9-四甲基尿酸是天然存在的嘌呤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苦茶中,具有抗抑郁、镇静催眠和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本文结合最近十几年的文献,对1,3,7,9-四甲基尿酸的资源、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