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在人间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不能兩次吃到同样的食物


  三峡大坝修建之前,陈晓卿在奉节的一个江心岛上,吃过一碗令他至今难忘的面。大榕树下有一口井,旁边是个面摊。“哎呀,那碗面简直好吃死了。”陈晓卿专门留了老板的手机号,再去奉节时,老板一家已经搬到了新城。他就去新城。时隔多年,他却怎么也吃不出大榕树和古井旁那碗面的味道了。“以前那碗面有点温和,有一点点江风的咸腥气息。”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也不能两次吃到同样的食物。”陈晓卿笑着说。
  《风味人间》第二季中的每一集都有个颇具武侠感的标题,《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香肠万象集》……杯盘碗盏,天地众生,各类食材,尽显风流。这几个带有“江湖气”的片名都是陈晓卿取的。
  在美食随笔《至味在人间》里,陈晓卿很早就写过他对江湖菜的偏爱:“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身负绝学,遗世独立。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两三个知己,绝不会参加武林大会之类有套路规则的选拔。”
  至味在江湖,但相逢何其难。有做餐饮的朋友找到陈晓卿,想要用“风味人间”命名餐厅,甚至想复制美味,但都失败了。
  “如果能复制,还能叫美食吗?那就是连锁店了。”
  在北京,陈晓卿只去一家火锅店。“非常好吃,但我不能推荐,我一推荐它就变得不好吃了。这家店会让我有出离的感觉,只有重庆人在那儿吃,都说重庆话,置身其间,你会恍惚,自己是在北京还是在重庆。”
  “每一种食物都有秘密,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性格。”在总导演李勇看来,《风味人间》第二季强调人和食物的关系,更关注人的个性与喜怒哀乐。纪录片是对同质化的抵抗。
  第四集镜头下一闪而过的鸭脚包,是让广州厨师王越印象最深的美食。这一幕就在后厨拍摄。“厨师说,当初是他的师父会做这道菜,如今师父都退休14年了。”现在市面上基本见不到鸭脚包,拍摄之前,王越也只在粤菜书籍里见过这道菜。
  “据书中描述,用厨房下脚料做菜的收入,有一部分会归厨师,所以衍生出很多类似鸭脚包这种经厨师们匠心巧手制作而成的经典粤菜。”王越说。食物塑造了我们,从起初人们进食只为果腹,到衍生出口味、口感、健康等多元需求,食物背后有文化与故事。
  在老家山东鱼台,儿时乡村种植的农作物,李勇可以罗列出一大堆:“谷物类有小米、麦子、高粱。香料类有芝麻、蓖麻。蔬菜更不用说了,西红柿、茄子、辣椒、姜、土豆、山药、洋葱、韭菜、芹菜……”今年过年,他再回老家,家家户户都只种大蒜和棉花了。“没有人种粮食了,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去买。我们的食物更丰富了吗?我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对了。”在他看来,每种食物都应该是有温度的,知道是谁做的、谁种的、谁端上来的。

人与食物相互塑造


  《风味人间》第二季第四集《杂碎逆袭史》中,崇仁糟猪蹄是许多观众反复回味的段落。猪皮晶莹,胶质丰满,蹄筋健硕劲道,咀嚼后,口齿间鲜香满溢。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裘氏一族在此居住了上千年。片中拍摄做糟猪蹄的裘星育、裘冠宇父子是崇仁镇的酿酒好手,纯手工的酿造工艺已有百余年的传承。裘冠宇为这场拍摄足足准备了一个月。
  在崇仁,“糟”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的美食制作手法,糟货也是当地传统年货。香糟的灵魂在于糟泥,糟泥的来源正是酿酒的副产品。裘家四代从事酿酒,但每年酿酒时裘冠宇依然会焦虑,“有人跟我说,小宇,就差一度啊,但是往往就是这一度,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食物的烹调与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温度、湿度都息息相关。有些食物在南方可以发酵,到了北方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美食有根,通常难以复制。
  南橘北枳,美食本身如此,美食之于人也是如此。
  “吃谷物的人和吃肉的人,就不太一样。吃肉的人,尤其是游牧民族,好像都有很强的个性,独立作战的能力非常强,热爱自由。农耕民族更具有组织性、秩序感,不然连水渠都修不成。所以,食物在塑造人的思维方式、行动特征。”陈晓卿解释。东西方有相同的观点,西谚“You are what you eat”,其实就是中文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味人间》这个名字中,“风味”一词取自法语terroir(风土),想表达的也是这层含义。
  《螃蟹横行记》里,同样是拆蟹,美国人粗犷,只要大块的蟹肉,不在意细枝末节;而日本人拆蟹,又是细到极致的另一种处理方式。从同一个命题出发,有时候,导演组把衡量的维度交给“地域”,不同的风物人情中,抵达食材的方式千变万化。有时候,干脆交给时间。“有的食物要趁新鲜食用,有的食物要经年累月,放得越久越美味。”李勇说。

食物永远与情有关


  从早年写美食专栏起,陈晓卿就带着一颗叛逆的心。“我吃过一些大师做的东西,当然也很好,但我并不觉得这些更能给人带来快乐。反倒是四川眉山一个朋友的姑妈,在家做的泡菜更能让我感受到美食带来的快乐。”
  陈晓卿觉得,食物永远和亲情、友情相关。“吃得开心是最重要的。”这是陈晓卿的美食理念,“你看蔡澜先生他们,很少去建立所谓的规矩,没有规矩就是最大的规矩。”
  陈晓卿不理解的美食家有两种。“一种认为中餐是世界上唯一好吃的,拒绝讨论。甚至认为很多美食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比如冰激凌、牛排、奶酪……我曾经拜访过一位大师,他说中国人最大的贡献是教会外国人把饭做熟。另一种认为中餐的出路是西餐,认为中餐没有标准化,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没法走向世界。”他不能理解,“都待在原来的地方不好吗?”
  陈晓卿喜欢美国作家E.B.怀特的一句话——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他说:“我们过去不可能吃到这么多复杂的东西,总是有人觉得自己吃的是正统,其他的是邪术。当我们真正消除偏见,打开视野的时候,才能体验到食物多样化带来的乐趣。你只有包容多样性,才能减少戾气。”
  人们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不谋而合与异曲同工。
  “广西人腌酸鸭子的方式和冰岛人的本质上是一个路数,那会儿他们没有微信也没有WhatsApp(一款社交软件),是怎么联系的?绍兴人腌梅苋菜,法国人腌臭奶酪,他们是怎么想的?”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陈晓卿端起咖啡,咂摸着,忍不住感慨:“人类的智慧总是相似的,早晚他们会想到一起去。远隔山海,心有灵犀。”
  (池塘柳摘自《解放日报》2020年6月7日,本刊节选,王 青图)
其他文献
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从胎儿期到去世后的遗体捐献,人生的每一步几乎都浓缩在民法典里;大到开公司、签合同,小到缴物业费、打离婚官司,人一生的每一个民事行为都与民法典息息相关。1.入学就读  上学后,小宇有一次在学校参加球赛当守门员,结果眼睛被球砸伤,他能找踢球的人索要赔偿吗?  A.不能,自愿参加有风险的文体活动自担风险。  B.能,伤了人赔医药费天经地义。  答案:A。民法典这样规定:自愿参
期刊
设计师兼插画师马特·史蒂文斯在Kickstarter 网站上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好电影如旧书(Good Moviesas Old Books)”,给自己平时喜欢的100部电影绘制了复古风格的书籍封面。我们能从中看到电影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雷德利·斯科特《异形》(1979)布莱恩·德·帕尔玛《碟中谍》(1996)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安东尼·罗素、乔·罗素《复仇者联盟4
期刊
20多年前,我会经常浏览报纸中缝里的内容。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报纸中缝里的文字通常比较有意思,我喜欢看。有一天我在其中读到一条新闻,说有两辆卡车在公路上迎面相撞,兩个司机都被撞死了。这是一则新闻稿,但是记者在写完事情之后,又多写了一句话:两辆卡车迎面相撞的时候,发出的巨大响声使得公路两边树上的麻雀全部震落在地,有些死去,有些昏迷。  假如没有这一笔,这样一件事情很容易被人忘掉,因为这只是
期刊
一位诗人跟我说:“文学是跳高,不是拳击;其对手是神,而不是人。”我把這句话写下来,压在玻璃板下,时时自省。这话的意思是,从文的人们没有理由互相争什么高低,面对自然造化的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太弱小,太浅薄。文学不是为了用来打倒人(任何人),而是为了探索全人类面对的迷茫而艰难的路。  拳击以打倒一个人(一个更弱者)为目的,所以总能得一点沾沾自喜的胜利。跳高却是与神较量,这路便没有尽头。  (郭旺启摘自
期刊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主张,应该将人生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来思考。  在人的前半生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打拼,找到结婚对象共同构建家庭。这样就能构筑社会地位,积累财产,还能养育孩子,牢固奠定在这个世上生活下去的根基。可是到了后半生,却要直面这样一些深刻的问题:这样子活着,会怎样迎接死亡呢?作为必然死去的人,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到了后半生,还和前半生一样只考虑财产、地位之类的问题,
期刊
[十五]爷是牛二,威震全国,神仙遇爷,也难躲过。汝若识相,宝刀归我;如不晓事,当心后果!  [十六]任尔大虫无有毛,难挡英雄猛力抛,四爪朝天夹干嚎。  [十七]没毛大虫,強挺雄风,何惧倒栽葱。爬起再前冲,老和尚撞钟,头皮显硬功。  [十八]招惹得英雄性起,一挥之下便了局。  [十九]“英雄除害靖一方,远走高飞离汴梁!”“杨志做事自承当,安得连累众老乡!”  [二十]除暴安良扬美名,汴民长亭来饯行。
期刊
电影《曼哈顿》片尾,自导自演的伍迪·艾伦说了这样一段话:“生命有什么好活的?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嗯……对我而言,我会说有格劳乔·马克斯(默片时代演员),还有威利·梅斯(美國棒球名将)、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录了《洋芋头蓝调》……瑞典电影,这是当然的事……嗯……福楼拜的《情感教育》、马龙·白兰度、弗兰克·辛纳特拉、塞尚那些惊人的苹果和梨子……”  伍迪·艾伦是空谈理想吗?
期刊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期刊
何兆武  我年轻的时候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跟日本打仗。那时候想得很天真,认为抗战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是个美好的世界。后来发现,打仗是胜利了,可是离美好的世界还很远。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是艰苦的,精神却是振奋的,许多人宁愿颠沛流离,也不愿做亡国奴。16岁那年,北平沦陷了,我回到湖南老家,从岳阳到长沙那一段,坐船要走5天。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
期刊
1  应该是2018年的初秋吧,我去江苏东海开会,搭乘下午4点46分的火车返程,那是一趟K字头的普快车,彼时那趟线路还没有开通高铁。在我第一次坐火车时就知道一个说法:K代表“快”。而如今,这K却意味着慢,有种声东击西的幽默感。  不过,连云港也有机场,只是航班不直飞郑州,那就还不如坐火车,哪怕是慢些的火车。毕竟是在陇海线上,虽然慢,却可以直达。这时候的慢,又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快。  我的票是软卧车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