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八零末出生的我是伴随着泥土的气息长大的,一条青石板小路隔着我家和一家刻印店,两位印匠能刻各式各样的印章,我站在旁边好奇地端详,还会把刻好的印章盖在小册子上。我拥有一把老旧的斜口刻刀,有几块粗糙不堪的石料,也有模有样学着印匠刻起印来……这些影像勾勒出我接触篆刻的记忆。如今,那青石板小路换了模样,这样一家小小的刻印店也在十几年的时光中退缩了自己的身影,而我却在记忆的陪伴下,在篆刻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篆刻的理解和认识更趋于自觉,渐渐地理解了一些深层的含义,在“大朴不雕”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间游离,寻求一个最美的尺度。如是对先贤经典的作品更是多生敬畏,每一次拜读,或温润、或爽利、或延伸、或曲折,每一段线条带着我的生命的韵律在奔突、在回转,冲切之间让人忘乎所以,外人似乎无法理解心中涌起的激浪,更不知这是先哲对万物的认知与诠释。
文化有轴心时代,篆刻艺术也有,这就是秦汉和明清。“轴心”的标志是艺术风格的鲜明和作品、篆刻家的大量涌现,以及其作品皆可作为后世的典范。篆刻艺术是由作为权力和凭证的古玺印发展而来的,明中叶以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式样,并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秦玺的天真浪漫、自在多情,汉印的雍容典重、雄浑丰满,明清的流派纷呈、各具异色。我徜徉其间,秦汉精神与明清情怀让我神往,秦汉时代风貌所凸现的恢宏、博大的精神是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品格,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所体现的文人化特质,则是更加多元而丰富。
把握篆刻风格的走向,不容忽视对书法艺术的感知程度。拥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语言,才能找到自己的篆刻语言。纵观古今篆刻大师,“印从书出”在完白山人体现得最为明显,继而吴昌硕、齐白石也将“印从书出”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都是把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提炼浓缩在方寸之间,故而在创作中我一直追求一种与书写更为接近的创作语言。对于朱文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古玺印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灵动和明清细朱文婉转结合在一起,我尝试将古玺印的线条处理得更加纤细简洁,造形上破方为圆,讲究疏密、穿插、错落有致,用刀上以冲为主,行刀至线端处细微处理线条的起伏感。古玺印章的创作最终还是需要复归于经典,在古玺原印的印面上或者是青铜器的铭文上探寻技法的奥妙玄机,当为刀法修炼的终南捷径。我钟情持默老人对细朱文印的精读,一直以来心摹手追,讲究用刀光洁、整饬、醇厚,摈弃锯齿陋习,着重处理焊接点的效果,在布局上追求均匀平稳,气韵上追求淳朴茂密。对于白文印,点画或丰实近满白,用刀或光洁,或爽辣,力求线条质感凝练,虚实对比凸显厚重,追求汉印精义。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同样篆刻艺术的发展终究要遵循规律,把握底线。那就是尊重秦汉至明清已降发展传承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去发展和创新,秦汉明清的篆刻艺术如同唐宋书法,峰峦叠嶂,各尽天择,奇态迭出,卓有巨观,堪称中国篆刻的巅峰时代。在这样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下,如果抛开这一底线,即使演绎出多绚烂的色彩也不足为取,然而泥古不化亦将是一条死胡同。作为八零末的我们,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平台,这赋予我们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篆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方寸之间,乾坤气象,表达朴实、高古的哲理,憨厚真率的性情也在刀石之间自然流露。如果手执刻刀,能隐约沟通天地,简意雕琢人生,快意诠释自我,篆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必定具有了不凡的艺术气象。
有诗云:刻刀走过的地方/留下你深深的脚印/白文有你辛勤耕耘的汗水/朱文有你悴然跳动的血脉/只要涂上血红的太阳/便映射出令人惊叹的光芒……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篆刻的理解和认识更趋于自觉,渐渐地理解了一些深层的含义,在“大朴不雕”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间游离,寻求一个最美的尺度。如是对先贤经典的作品更是多生敬畏,每一次拜读,或温润、或爽利、或延伸、或曲折,每一段线条带着我的生命的韵律在奔突、在回转,冲切之间让人忘乎所以,外人似乎无法理解心中涌起的激浪,更不知这是先哲对万物的认知与诠释。
文化有轴心时代,篆刻艺术也有,这就是秦汉和明清。“轴心”的标志是艺术风格的鲜明和作品、篆刻家的大量涌现,以及其作品皆可作为后世的典范。篆刻艺术是由作为权力和凭证的古玺印发展而来的,明中叶以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式样,并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秦玺的天真浪漫、自在多情,汉印的雍容典重、雄浑丰满,明清的流派纷呈、各具异色。我徜徉其间,秦汉精神与明清情怀让我神往,秦汉时代风貌所凸现的恢宏、博大的精神是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品格,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所体现的文人化特质,则是更加多元而丰富。
把握篆刻风格的走向,不容忽视对书法艺术的感知程度。拥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语言,才能找到自己的篆刻语言。纵观古今篆刻大师,“印从书出”在完白山人体现得最为明显,继而吴昌硕、齐白石也将“印从书出”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都是把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提炼浓缩在方寸之间,故而在创作中我一直追求一种与书写更为接近的创作语言。对于朱文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古玺印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灵动和明清细朱文婉转结合在一起,我尝试将古玺印的线条处理得更加纤细简洁,造形上破方为圆,讲究疏密、穿插、错落有致,用刀上以冲为主,行刀至线端处细微处理线条的起伏感。古玺印章的创作最终还是需要复归于经典,在古玺原印的印面上或者是青铜器的铭文上探寻技法的奥妙玄机,当为刀法修炼的终南捷径。我钟情持默老人对细朱文印的精读,一直以来心摹手追,讲究用刀光洁、整饬、醇厚,摈弃锯齿陋习,着重处理焊接点的效果,在布局上追求均匀平稳,气韵上追求淳朴茂密。对于白文印,点画或丰实近满白,用刀或光洁,或爽辣,力求线条质感凝练,虚实对比凸显厚重,追求汉印精义。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同样篆刻艺术的发展终究要遵循规律,把握底线。那就是尊重秦汉至明清已降发展传承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去发展和创新,秦汉明清的篆刻艺术如同唐宋书法,峰峦叠嶂,各尽天择,奇态迭出,卓有巨观,堪称中国篆刻的巅峰时代。在这样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下,如果抛开这一底线,即使演绎出多绚烂的色彩也不足为取,然而泥古不化亦将是一条死胡同。作为八零末的我们,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平台,这赋予我们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篆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方寸之间,乾坤气象,表达朴实、高古的哲理,憨厚真率的性情也在刀石之间自然流露。如果手执刻刀,能隐约沟通天地,简意雕琢人生,快意诠释自我,篆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必定具有了不凡的艺术气象。
有诗云:刻刀走过的地方/留下你深深的脚印/白文有你辛勤耕耘的汗水/朱文有你悴然跳动的血脉/只要涂上血红的太阳/便映射出令人惊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