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沉潜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本课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积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使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积累中活力四射。本课教学从优化教学结构入手,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准确把握学段教学特点,在课堂上突出以生为本,突出作业与练习,追求“实”与“活”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他控学习”教给学生的是知识,而“自主学习”传授给学生的是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培养、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阅读的“点金术”!
【教学目标】
1.能自主阅读并理解“人类的‘老师’是谁”和“为什么可以称它们为人类的‘老师’”。
2.通过对比阅读、合作讨论等方式懂得作者按“现象—原理—创造”的构段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事例,并通过排序练习进一步感悟这种写法。
3.享受阅读科普文的快乐,感悟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的智慧,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师:你对人类的“老师”了解多少?(板书:人类的“老师”)
2.师: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走进《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意蕴。
二、悟——梳理内容,情趣感悟
1.请学生再读文章,思考:文章题目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随机梳理课文内容,及时板贴文章中所列举的人类的“老师”。
2.师:原来文章中的老师是一群特殊的“老师”,这么多老师,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位?在最感兴趣的地方画一画,读一读。
(1)蜻蜓——“厚斑”。
出示:
①指名读,谈理解。
②图片展示,再谈感受。
③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指名读,同桌读,赛读,齐读等)。
④小结:人类研究了三十几年,之前发生了多少机毁人亡的惨祸,而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难怪我们人类要尊称它为老师——蜻蜓老师。
(2)鲸——“流线体”。
出示:
①交流自己的见解。
②理解“流线体”。
③小结:人类所造轮船怎么也比不过鲸。
(3)鸡蛋——“薄壳结构”。
出示:
①交流感受,畅谈理解。
②实物感受蛋壳的“薄壳结构”。
3.随机教学为什么把大自然的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及时板贴。引导明白文章的言之有物,并板书“有物”。
4.师:难怪文章中这样说——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齐读)
小结:是呀,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向大自然叫一声——老师。
三、议——对比阅读,学习写法
1.师引导:这些“老师”太有趣了,作者是怎么把它们介绍清楚的呢?我们把其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任务驱动:对比阅读这三段话,思考它们是怎样把这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然后组内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结果。
3.小泡泡提示:①我发现作者的用词……②我发现都是先写……再写……后写……③我还发现……
4.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板贴。
(2)展示每组汇报成果,梳理重点。
预设一:用词准确生动。
预设二:有条理的构段。
①将学生泛化的回答提升为: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先写现象,再写……
②随机分三部分呈现,再次默读,思考:自己又有什么发现?
③指名读,追问:这个部分写了什么?小结板
书:现象。
④同理分别小结板书:原理、创造。
⑤小结:就是这样,按照“现象—原理—创造”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清楚。
⑥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三个自然段分三部分颜色变化,加深印象)
⑦重点回读“鲸”部分:对啊,它们都是由现象引起的……然后根据它的原理……最后才有了这样的创造……
⑧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三位“老师”清清楚楚地写下来,这就是言之有序(板书:“有序”)。
四、践——学以致用,排序训练
1.出示拓展段落。
师:这位作者又是怎么有条理地介绍的呢?
2.自主排序,发现规律。
3.交流反馈,畅谈规律。
4.自主阅读,扩充知识。
五、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推荐阅读书目。
2.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读书就是这样,能让我们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文章的言之有物,更明白了文章的言之有序。大自然的生物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让我们为大自然点赞,为作者点赞,为我们自己点赞。 六、出示课后作业
给下列句子排序。
( )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能够将 98%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只有2%转化为热能,所以萤火虫只发光不发热。
( )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
( )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人们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又进一步研究,发明了闪光灯等冷光灯源,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 )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笔者打破了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究,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一、激发一点情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学生会觉得无聊。因此,在教学时有必要将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整合,增强教师自身的语言感染力,有效补充相关材料等,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抽象语言进行形象感悟,认识科学新发现的意义,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渗透一种思想
质疑课题《人类的“老师”》,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靠人类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样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三、坚持一样做法
小班教学,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要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享受语文教学,在语境中阅读。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教学,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了解、把握学段的教学特点,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合作聚焦在内容学习的关键或核心之处,践行语言文字运用。
四、多读一些文章
把每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学习更多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实验小学 322200)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沉潜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本课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积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使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积累中活力四射。本课教学从优化教学结构入手,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准确把握学段教学特点,在课堂上突出以生为本,突出作业与练习,追求“实”与“活”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他控学习”教给学生的是知识,而“自主学习”传授给学生的是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培养、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阅读的“点金术”!
【教学目标】
1.能自主阅读并理解“人类的‘老师’是谁”和“为什么可以称它们为人类的‘老师’”。
2.通过对比阅读、合作讨论等方式懂得作者按“现象—原理—创造”的构段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事例,并通过排序练习进一步感悟这种写法。
3.享受阅读科普文的快乐,感悟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的智慧,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师:你对人类的“老师”了解多少?(板书:人类的“老师”)
2.师: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走进《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意蕴。
二、悟——梳理内容,情趣感悟
1.请学生再读文章,思考:文章题目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随机梳理课文内容,及时板贴文章中所列举的人类的“老师”。
2.师:原来文章中的老师是一群特殊的“老师”,这么多老师,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位?在最感兴趣的地方画一画,读一读。
(1)蜻蜓——“厚斑”。
出示:
①指名读,谈理解。
②图片展示,再谈感受。
③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指名读,同桌读,赛读,齐读等)。
④小结:人类研究了三十几年,之前发生了多少机毁人亡的惨祸,而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难怪我们人类要尊称它为老师——蜻蜓老师。
(2)鲸——“流线体”。
出示:
①交流自己的见解。
②理解“流线体”。
③小结:人类所造轮船怎么也比不过鲸。
(3)鸡蛋——“薄壳结构”。
出示:
①交流感受,畅谈理解。
②实物感受蛋壳的“薄壳结构”。
3.随机教学为什么把大自然的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及时板贴。引导明白文章的言之有物,并板书“有物”。
4.师:难怪文章中这样说——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齐读)
小结:是呀,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向大自然叫一声——老师。
三、议——对比阅读,学习写法
1.师引导:这些“老师”太有趣了,作者是怎么把它们介绍清楚的呢?我们把其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任务驱动:对比阅读这三段话,思考它们是怎样把这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然后组内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结果。
3.小泡泡提示:①我发现作者的用词……②我发现都是先写……再写……后写……③我还发现……
4.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板贴。
(2)展示每组汇报成果,梳理重点。
预设一:用词准确生动。
预设二:有条理的构段。
①将学生泛化的回答提升为: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先写现象,再写……
②随机分三部分呈现,再次默读,思考:自己又有什么发现?
③指名读,追问:这个部分写了什么?小结板
书:现象。
④同理分别小结板书:原理、创造。
⑤小结:就是这样,按照“现象—原理—创造”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清楚。
⑥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三个自然段分三部分颜色变化,加深印象)
⑦重点回读“鲸”部分:对啊,它们都是由现象引起的……然后根据它的原理……最后才有了这样的创造……
⑧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三位“老师”清清楚楚地写下来,这就是言之有序(板书:“有序”)。
四、践——学以致用,排序训练
1.出示拓展段落。
师:这位作者又是怎么有条理地介绍的呢?
2.自主排序,发现规律。
3.交流反馈,畅谈规律。
4.自主阅读,扩充知识。
五、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推荐阅读书目。
2.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读书就是这样,能让我们不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文章的言之有物,更明白了文章的言之有序。大自然的生物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让我们为大自然点赞,为作者点赞,为我们自己点赞。 六、出示课后作业
给下列句子排序。
( )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能够将 98%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只有2%转化为热能,所以萤火虫只发光不发热。
( )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
( )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人们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又进一步研究,发明了闪光灯等冷光灯源,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 )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笔者打破了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究,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一、激发一点情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学生会觉得无聊。因此,在教学时有必要将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整合,增强教师自身的语言感染力,有效补充相关材料等,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抽象语言进行形象感悟,认识科学新发现的意义,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渗透一种思想
质疑课题《人类的“老师”》,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靠人类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样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三、坚持一样做法
小班教学,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要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享受语文教学,在语境中阅读。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教学,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了解、把握学段的教学特点,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合作聚焦在内容学习的关键或核心之处,践行语言文字运用。
四、多读一些文章
把每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学习更多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实验小学 3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