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恋官”根子在成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jlu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小学生怎么了?天真无邪的孩子竟然成了“官迷”,热衷“当官”。据媒体调查,有八成孩子明确表示希望当上班干部。一些家长对孩子当班干部—哪怕是当一名组长或科代表—也十分在意,甚至不惜降低身段为孩子“跑官”,有请客的,还有送礼的。有的学校为解决学生人人都想“当官”的问题,在班里增设“门官”“灯官”等“官职”。
  想当班干部,本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体现;当上了班干部,本是学生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可如今却变了味儿,小学生把当班干部看成“当官”,当班干部变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变成了一种权力的展示,变成了一种有面子的事儿。成人世界中“官本位”“功利化”的思想,竟然渗透到了天真无邪的儿童的世界中,何其悲也!
  学生为何热衷“当官”?小学生想当班干部,主要是为了取悦成人(教师或者家长),当上了班干部会获得更多表扬。成人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到快乐,会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显得更有面子。“谁当班干部,就证明谁厉害。”当班干部体现出一种认可,能够获得他人的称赞。在学校中,教师往往会委托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如收发作业、传达事情、考勤点名等。这些管理事务会让小学生感到自己就是权威。小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认为,班干部可以像教师一样拥有权力,能够传达指令、布置任务,对其他同学可以指指点点,“指挥别人,可威风了!”反过来,没有当上班干部,就意味着没能得到教师的认可,没有其他同学棒,就不能在同学面前扬眉吐气。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这一阶段,为了获得表扬而想当班干部,无可厚非。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成人文化对于儿童世界的侵蚀与污染来看,就需要我们反思与警惕了。儿童通过模仿他人(特别是成人)的言行举止,来学习社会规范与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学习。社会性学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成人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广泛体现。如,成人电视剧中“大人物”往往能够支配“小人物”的言行,主宰“小人物”的命运。“大人物”高高在上、八面威风,“小人物”往往卑躬屈膝、可怜兮兮。电视剧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与言行,小学生都想着成为“大人物”,成为“皇上”,成为“老大”,能够拥有权力,指挥别人。一些电视剧为虎作伥,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也在有意无意地展现出“官本位”言行。学生“恋官”,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文化熏染的结果。
  家长因何为孩子“跑官”呢?孩子“恋官”,家长若是觉得不合理,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劝导。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非但不加以劝导,反而推波助澜。
  家长为孩子“跑官”,不外乎三方面原因:一是想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与自信心,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孩子,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孩子自己一心想当班干部,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为其提供帮助;三是家长的虚荣心作祟,觉得自己孩子当上班干部自己才会有面子。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跑官”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满足私利。
  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正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成人世界中的“官本位”“功利化”侵蚀与污染着孩子纯洁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在“官本位”“功利化”中习得“官本位”“功利化”言行,在家长的“跑官”中学会潜规则、曲意逢迎、唯官是从等。无论家长出于哪一种心情、秉持哪一种态度为孩子“跑官”,都无一例外会伤害孩子,让孩子纯洁的心灵蒙上灰尘。其实,只有在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孩子才能养成积极的、健康的人格。那些不得已而为之或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家长也许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帮倒忙。
  学生“恋官”,家长“跑官”,我们的学校、教师也难辞其咎。
  若是学校在管理中再民主些,班级管理中教师不再那么“专制”,学生们民主参与班级管理,那么,班干部耀武扬威、指指点点的行为是不是会少一点呢?当做班干部不再是一种“炫耀”,那么,“恋官”“跑官”现象会不会少一点呢?
  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公平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成功机会,那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为了获得表扬、为了有成就感而“恋官”吗?若是教师能够丢掉“有色眼镜”,不再紧盯少数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家长还会为了给孩子创造发展的机会而去“跑官”吗?
  若是教师不再以“官职”来诱导学生,班干部不再拥有一种特权,而是为班级服务的一员,那么,学生们还会“恋官”,家长们还会“跑官”,我们的教师还会为满足孩子的“官瘾”而绞尽脑汁设置各种“官职”吗?
  “恋官”与“跑官”折射出了我们学校公共生活的危机。“官本位”思想渗透到学校生活之中,侵蚀着本该是纯洁的教育、本该是纯真的学生。这种危机的首要责任在于我们学校中的成人与家庭里的成人,只有教师与家长过上一种健康、道德的、理性而自由的生活,学生才能过上一种健康的、有道德的、理性而自由的公共生活。只有这样,“官本位”现象才会减少。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学生。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未来社会性品质养成的土壤,在良好的土壤中,理性而自由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不能指望威逼利诱式的学校公共生活能够造就健全的人格,只能是自由的班级生活造就自由的学生,理性的班级生活培养理性的学生。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新時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分析,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贯彻大会精神,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大会精神,探讨实践应对,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助力。
大众汽车商旅车品牌2019迈特威中华文化巡展北京站盛大开启  5月8日,在北京751DPark中央大厅,大众汽车商旅车品牌2019迈特威中华文化巡展北京站盛大启程,围绕“中国衣冠”,现场来宾一同梦回古朝,在时代变迁的镜像中,饱览盛世华服,品味锦绣中华。大众商旅车中国区总经理米夏斯先生(Christian Michatz-Richter)表示:“中国是我们最核心的市场之一,秉持着经典传承、精益求精的
(200个)  北京市(4个)  昌平职业学校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北京市商业学校  北京市公共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天津市(4个)  天津市公用高级技工学校  天津中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河北省(7个)  邢台市农业学校  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鹿泉市职业教育中心  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
学校一直以来都有扶贫助学的活动,由学校或社会上的一些单位、个人出资帮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完成学业。负责发放助学金的陈老师曾经给我们讲了这样一种现象:高一新同学在拿到助学金后非常激动地说了声“谢谢老师!”;高二学生只是淡淡地问“钱在哪里拿?”;高三有些学生甚至会不耐烦地问“钱怎么还不发啊?”这一变化,反映了一个问题:高三的部分贫困学生已经拿习惯了,觉得这个就是应该的,“不拿白不拿”,根本没意识到应该
人的“生物性”生命是外在的、顯性的,但人的“价值性”生命是内在的、隐性的。课堂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挖掘人性中求真、向善、尚美的力量。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生命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初中阶段作为中学生的重要成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初中阶段对中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认识人
在所有知名轮胎厂商的产品目录中,运动型轮胎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强大的抓地力,保证了车辆良好的操控性。而我们本次测试的邓禄普DIREZZA DZ101轮胎,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极限抓地力,静谧性和经济性也同样出现在了它的产品特性中,而我们测试的结果,更能通过数据证明这些。  邓禄普DIREZZA DZ101的花纹为单导向花纹,花纹沟之间相互连接,呈独立的花纹块结构,这使得轮胎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劳动技术学科的德育是在劳动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步对学生实施的德行、人格教育。《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相关的目标要求是:通过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初步建立技术价值观;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有很多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与劳
【图解】:孔子和肉的那些事儿  【资料故事】:  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免俗。史料中随处可见孔子爱吃肉的依据。  当时鲁国的权臣阳货想要见孔子,可孔子一向反感阳货的为人,所以不去。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乳猪。看来阳货送的礼物也算是投其所好了,否则为什么偏偏送香喷喷的肉,而不送其他贵重的东西呢?  再说一则小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卫国兵败被杀,而且死后被人剁成了肉酱,孔子听说弟子惨死,便在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
“共创田园”专栏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面临实效性不强的困境,如何能够让德育在有趣有味的同时,不浮于表面,在有能力解决已发生的道德问题的同时,有办法开发学生身上的道德潜能,已经成为德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重点关注的课题。自2011年始,田家炳基金会以“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为抓手,通过课程引介、教师培训等手段,探索出一条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道路。目前,全国已有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其中,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