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4日,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发现新亚原子粒子,疑似“上帝粒子”。至此科学家们对这种赋予其他粒子以质量的神秘粒子的探寻,终于达到了顶点,他们深信“上帝粒子”的存在,找到它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对于解开“上帝粒子”的神秘面纱,物理学家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到底什么是“上帝粒子”?它对物理学的进展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在实验中很难找到它的踪影呢?本文将逐一阐述。
  一、希格斯粒子的提出者
  提到“上帝粒子”,不得不提到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出生于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塞,以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而闻名于世。而“上帝粒子”是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对希格斯粒子的别称。
  二、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1.希格斯粒子的理论概述
  (1)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粒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具有整数倍的自旋量子数),所以也叫希格斯玻色子。它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根据量子场论,所有的粒子都是分布在全空间的场。场的最低能量状态叫“真空态”,随着能量的提高出现场的单粒子态、双粒子态、三粒子态等。而这个“真空态”并不是一无所有,因为场的最低能量并不为零。而我们所在的宇宙空间中充满了希格斯场,这种量子场可以解释为什么夸克和电子之类的基本粒子带有质量而希格斯玻色子则是相对于基态的希格斯场激发态。希格斯场与其他所有基本粒子的场都不同的是,它在宇宙诞生那一刻,真空态经历了瞬间的破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正是这个瞬间破缺给了每一种基本粒子静质量(光子和胶子除外)。
  (2)标准模型与希格斯粒子
  标准模型是一套描述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电磁相互作用这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它把基本粒子分为三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被物理学家们寄予很高期望,是通往终极的一个理论。然而它自身有两个很重要的缺陷:(1)标准模型中包含了过多的参数;(2)该理论中没有描述重力,即其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因此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希格斯粒子始终未能在实验中发现。莱德曼曾对希格斯粒子忧心忡忡,认为它是一个阻止我们获得终极知识的“大坏蛋”。
  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总共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其中61种都已被验证,唯独希格斯玻色子始终游离在物理学家的视野之外。找到这种粒子,就找到了建筑粒子物理学经典理论大厦的最后一块基石,如证明它不存在,整座大厦就要被推倒重建。根据标准模型,希格斯玻色子预计是存在的。物理学家们相信,希格斯玻色子赋予了所有其他粒子质量,在宇宙大爆炸后对宇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那些相信希格斯玻色子能够解释为什么物体有质量的物理学家们都无法找到希格斯玻色子。费米实验室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以及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大型核粒子加速器都在不断地寻找着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亚原子物质。无疑最近的发现对继续寻找希格斯粒子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意义
  为什么希格斯玻色子如此重要?主要有两个原因:(1)它是标准模型中唯一还没有被发现的粒子,因为它的质量最大,以前加速器的能量都无法把它轰出来,只有LHC可以。(2)和电子、光子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基本粒子不同,它是个奉献者,是其他粒子静质量的来源。如果没有希格斯玻色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那样的世界里,由于没有静质量(如同光子),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以光速在运动。由于基本粒子间传递相互作用的速度就是光速,于是意味着难以存在由夸克形成的稳定原子核。而电子若静质量为零,更意味着不可能形成原子、分子。这样,宇宙中便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星球,更不会出现生命。
  3.希格斯粒子为什么萍踪难寻?
  要研究希格斯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高能粒子互相轰击来产生希格斯粒子。把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来对撞。由于产生希格斯粒子的概率非常低,而希格斯粒子的理论寿命又极短,即它是不稳定的,会迅速衰变为更加稳定、质量更小的粒子,所以它不能被直接观测到,只能通过分析它衰变的产物来间接探测它的存在以及研究它的性质。在分析过程中,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可以从数据图形的峰值中体现出来。然而,即便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峰值,他们也不能就此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只有他们确认这一信号是统计误差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时才能比较有把握地宣布发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江东向.什么是希格斯粒[J].物理教学,1997(19).
  [2]梁剑.希格斯与他的“上帝粒子”[J].现代物理知识,1999(21).
  [3]方宇宁.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J].世界科学,2012(8).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笔者结合多年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
高中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短期学生学习目标看,数学学科所占分值较高,对学生的高考结果影响较大.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通过高中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对形成理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有恐惧和厌学的情绪,久而
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常年在一线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上好实验探究课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材(沪科版)上有许多实验素材,由于编者匠心独具,思维细腻,不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还真尝不出来。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举两个例子。沪科版8年级《物理》P94页
认知同化理论是美国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校中的学习最主要的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
新课程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上学期,我执教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学生齐答:农家肥。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还是使用农家肥好?生1:化学肥料好。生2:农家肥料好。师:好,既然有两种观点,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呢?下面,笔者结合“人体的呼吸”一课的教学进行简单探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如在该课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不仅来自课堂,它也源于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这提出几点具体做法,希望能为数学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一、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人说:传授数学知识就是传授社会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在激趣生疑、增加课堂密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中“数与式”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巧妙理解概念,形象探索推导过程,化解重点,突破难点,直击中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强化概念,化难为易  “数与式”在初中数学整个教学中较为关键.知识点众多,概念较多.这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上的权威,主导着整个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在讲台上尽情地讲述知识,学生们认真听讲,完成课堂笔记。这种教学通常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通过布置大量的习题、作业,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解题高手,但一旦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道要怎么应对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工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推进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生物学作为科学课程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即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智能,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生命科学素养。  传统的理科教育基本上是以客观主义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它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价都体现着客观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