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市场所预期,银行的业绩增速在进一步下滑,并且跌进了个位数,5大行业绩增幅居末位,城商行居首。
利润增速下降、不良率提升,资产质量下降——在2016年银行一季报当中,这些关键词勾勒出银行业的种种“难堪”。
难堪的一季报
2016年的一季报披露工作已经结束,银行业一季度的业绩并没有超过市场预期,营收以及利润下滑已经成为一种既定趋势,市场也普遍抱持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
16家A股上市银行今年一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2.66%,比2015年一季度3.25%的增速下降0.59个百分点。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3年上升,其平均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9%,比上年末上升0.4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下降。
具体来看,在业务层面, 16家A股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效果在2016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体现,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2014年度的19.56%、2015年度的20.49%升至23.29%,利息净收入则从75.75%、73.87%降至64.33%。
尽管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但仍未影响其成为“最赚钱”的行业。据数据显示,在A股十大“赚钱王”中,净利润排名前10强和往年基本没有变化,上市银行占据了9个席位,其中工商银行已连续3年成为A股“赚钱王”,排名随后的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上市城商行仍在两位数之上的利润增幅可谓抢眼,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2015年以来不断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已受益于转型,正在逐步摆脱吃利差的盈利模式。
以H股上市的重庆银行为例,其2015年实现净利润31.7亿元,同比增长12.1%,而单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年内收入就高达15.1亿元,同比增长66.4%,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0.2%,超过净利润增速5倍。刚刚完成H股上市不久的锦州银行,2015年利润增速高达131.2%;郑州银行利润增速超3成,达到36.3%;南京银行、青岛银行也达到两成之上,分别为24.82%、21.3%;此外,哈尔滨银行、宁波银行、盛京银行的利润增速均超过10%,分别为17.4%、16.3%、14.7%。
中间业务成“救兵”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背景下,中间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服务总监周永发说。他表示,与发达国家银行中间收入占全部收入40%至50%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仅30%左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拉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在大多数上市银行的一季报中,都会出现中间业务成为驱动业绩增加主因的现象。”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银行一直以来依靠吃存贷息差、“躺着赚钱”的日子也宣告结束,而坏账率的攀升,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冲击,倒逼金融界的老大哥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在银行资产质量正趋于下行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已调低拨备覆盖率而维持业务正增长的手法,似乎进一步折射出银行的疲态与艰难。一季报显示,有近10家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已经接近监管要求的150%的红线,甚至低于该监管红线。
其中,工商银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41.21%,中国银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49.07%,均低于监管红线。另外,建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51.71%、交行为151.24%、民生银行为152.13%,均与150%的红线标准非常接近。“显然,很多银行已经没有进一步下调拨备覆盖率的空间。而随着资产质量的恶化,银行必须在未来逐步加大拨备覆盖率以控制风险,而这势必侵蚀银行的利润。”某上市银行研究员指出。
并没陷入危机
当前,整个银行业都面临着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余额双升的局面,而且目前并不是最糟糕的时刻,未来银行资产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很大。申万宏源预计总体不良率进一步上行。而在营业收入不断下滑以及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的双面夹击下,补充资本金似乎被视为多数上市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得不启动的工作。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报告称,经济放缓和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出现见顶信号,资产质量风险进一步暴露。
但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蔡浩在《中国银行业》杂志撰文称,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不宜过度解读。
2015年并非只有中国遭遇了不良率上升的局面,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国家和经合组织成员国(两者有交集)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也分别大幅上涨了65个和59个基点,至3.96%和3.74%的近年高位。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关于不良贷款率的警戒线是10%,而国际正常水平是在5%以下。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高收入国家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处于3.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在4.3%左右,中低收入国家在4.6%左右。
而根据银监会数据,我国2015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67%,虽然较上年大幅提高42个基点,但绝对值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利润增速下降、不良率提升,资产质量下降——在2016年银行一季报当中,这些关键词勾勒出银行业的种种“难堪”。
难堪的一季报
2016年的一季报披露工作已经结束,银行业一季度的业绩并没有超过市场预期,营收以及利润下滑已经成为一种既定趋势,市场也普遍抱持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
16家A股上市银行今年一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2.66%,比2015年一季度3.25%的增速下降0.59个百分点。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3年上升,其平均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9%,比上年末上升0.4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下降。
具体来看,在业务层面, 16家A股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效果在2016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体现,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2014年度的19.56%、2015年度的20.49%升至23.29%,利息净收入则从75.75%、73.87%降至64.33%。
尽管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但仍未影响其成为“最赚钱”的行业。据数据显示,在A股十大“赚钱王”中,净利润排名前10强和往年基本没有变化,上市银行占据了9个席位,其中工商银行已连续3年成为A股“赚钱王”,排名随后的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上市城商行仍在两位数之上的利润增幅可谓抢眼,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2015年以来不断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已受益于转型,正在逐步摆脱吃利差的盈利模式。
以H股上市的重庆银行为例,其2015年实现净利润31.7亿元,同比增长12.1%,而单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年内收入就高达15.1亿元,同比增长66.4%,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0.2%,超过净利润增速5倍。刚刚完成H股上市不久的锦州银行,2015年利润增速高达131.2%;郑州银行利润增速超3成,达到36.3%;南京银行、青岛银行也达到两成之上,分别为24.82%、21.3%;此外,哈尔滨银行、宁波银行、盛京银行的利润增速均超过10%,分别为17.4%、16.3%、14.7%。
中间业务成“救兵”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的背景下,中间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服务总监周永发说。他表示,与发达国家银行中间收入占全部收入40%至50%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仅30%左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拉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在大多数上市银行的一季报中,都会出现中间业务成为驱动业绩增加主因的现象。”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银行一直以来依靠吃存贷息差、“躺着赚钱”的日子也宣告结束,而坏账率的攀升,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冲击,倒逼金融界的老大哥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在银行资产质量正趋于下行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已调低拨备覆盖率而维持业务正增长的手法,似乎进一步折射出银行的疲态与艰难。一季报显示,有近10家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已经接近监管要求的150%的红线,甚至低于该监管红线。
其中,工商银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41.21%,中国银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49.07%,均低于监管红线。另外,建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51.71%、交行为151.24%、民生银行为152.13%,均与150%的红线标准非常接近。“显然,很多银行已经没有进一步下调拨备覆盖率的空间。而随着资产质量的恶化,银行必须在未来逐步加大拨备覆盖率以控制风险,而这势必侵蚀银行的利润。”某上市银行研究员指出。
并没陷入危机
当前,整个银行业都面临着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余额双升的局面,而且目前并不是最糟糕的时刻,未来银行资产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很大。申万宏源预计总体不良率进一步上行。而在营业收入不断下滑以及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的双面夹击下,补充资本金似乎被视为多数上市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得不启动的工作。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报告称,经济放缓和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出现见顶信号,资产质量风险进一步暴露。
但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蔡浩在《中国银行业》杂志撰文称,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不宜过度解读。
2015年并非只有中国遭遇了不良率上升的局面,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国家和经合组织成员国(两者有交集)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也分别大幅上涨了65个和59个基点,至3.96%和3.74%的近年高位。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关于不良贷款率的警戒线是10%,而国际正常水平是在5%以下。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高收入国家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处于3.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在4.3%左右,中低收入国家在4.6%左右。
而根据银监会数据,我国2015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67%,虽然较上年大幅提高42个基点,但绝对值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