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单元”是指从跨教材单元、章节的相关内容中提炼出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整合而生成的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复习课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型,研究其课堂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特征,对打造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可通过打通“隔断墙”,建立“承重墙”等教学策略,提炼出“大单元”中相同的学科知识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核心价值观念等,以核心概念统领整个单元复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以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进项目。理念的提出正站在教改的风口,乘着国际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浪花,承载国家以教育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愿景前行。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单元”,可以是由跨教材单元、章节的相关内容整合而生成的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复习课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型,研究其课堂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特征,对打造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深化实施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举。
一、打通“隔断墙”,建构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6年级)》教材中,教材划分的单元教学结束以后,都会有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整理和复习课。整理和复习课是数学课很重要的一种课型,它要把分散在大单元中相对独立的知识,以重现、建构、归纳等方法串连起来。每一次的单元复习课都是学生形成知识链,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清晰化的过程。如果把“单元”完全等同于学科教科书编写的“单元”或“章节”,那我们的复习内容也仅仅会局限在教科书上的章节“标题”,未能把“珍珠”串成“项链”,形成知识网络。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要求在聚焦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贯穿单元教学全程的学习主题,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渴望,引导学生建立有组织的知识网络、经历有明确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应研究《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搭建出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将新知整合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提炼出相同的学科知识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核心价值观念等。以核心概念统领整个单元复习,使得时间与空间并不限制跨教材单元、章节的复习,在不同课时的复习时有计划地进行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渗透、有目的地进行点播。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为例,“除法”“分数”和“比”在学生眼里就像三兄弟,不少学生疑惑为什么学了“除法”之后还要学习“分数”和“比”呢?“大单元”复习课恰恰精确瞄准了这个问题。复习时把“分数、除法、比”这三者放在一个表格中,呈现出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得以融会贯通,加强对这三者之间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建立“承重墙”,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一)建立“承重墙”,突出单元复习重点
从本质上单元复习课和练习课是两种不一样的课型,但笔者发现在常态教学中,部分教师常把其混淆。提到单元复习课,大多数都是教师牵着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一、二、三”式的复习整理,把本单元中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例题都机械地重复一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真是囫囵吞枣。在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上,教师要区别对待知识点,避免平均用力。突出复习重点的同时深度挖掘本单元的“承重墙”,和学生一起把本单元最核心的知识、思想,关键能力进行提炼总结,找到复习的“发力点”自然事半功倍。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与算法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在落实知识点以外,单元复习课更应关注本单元的关键能力——在实例中沟通笔算、估算和口算之间的关系。新课标强调重视口算、学会估算、加强笔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三种算法贯穿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是塑造学科整体轮廓的“承重墙”。在复习本单元时,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计算一组典型算式:300×5、0×123、104×2、124×6、330×5,在练习中点拨算理与算法,突出不同计算方式的彼此融合与相互支持。
(二)找准“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郭华教授指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现有的教学有时候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更别说学有余力的学生早已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成为教师聚焦的重点。学生“真正的学”发生在现有水平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之间,即教师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定在学生够不着,但在教师的点拨下可以达到的区间。“学习单元”作为能创造出挑战性的载体出现在我们面前,复习时借助对单元的重构,确定指向核心素养(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设计深度探究过程。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筆者在复习本单元时抛出了一道结合生活情境的综合题(图1)。问题1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笔算或口算37×3=111可以轻松解决,目的在于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挑战性题目作铺垫。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估算教学中强调了“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解决问题2时学生可笔算出实际需要的练习本数再比较,同时,鼓励学生把39人估成40人再运算。沟通估算与口算的关系,感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算法的多样化。问题3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联系旧知,点出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再运用单元知识把复杂的算式简单化,看似“旧题”却是“新教”。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化从硬件建设走向了融合与应用,现代育人方式与智慧教育的构建,在疫情的推动下成为了热点话题。笔者深感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和小学数学进行了深度融合,一个个教育信息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多媒体技术能更直观地呈现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有效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为例,本单元知识点多且零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制作本单元的思维导图,疏通知识脉络。
作为教师,不仅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而且要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促进教育活动的“游戏化”无疑是合适的“敲门砖”。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的练习模式丰富起来,让学生的想象、思维、感觉以及记忆等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玩竞猜面积游戏,再次构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表象,把抽象的面积单位具现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四、选择持续性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持续评价、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依据单元复习目标,设计发生在复习阶段的持续性评价,使得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成为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信息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师提出评价时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立足于促进学生单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探究的动机。
五、结语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灵动的,没有固定的“设计——实施——评价”模式。教师在单元复习课中应创造包容性的学习材料,做到增强系统思维、培养高阶思维,实现“难者不难,易者不易,新者不新,旧者不旧”,建构有助于学生心智生长的单元复习课,引导他们以自然、自主的姿态赴“数学”之旅。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 25-32.
[2]张铁道,张晓.“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研修实践[J].教学教研,2017(203):63-71.
[3]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 57-62.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以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进项目。理念的提出正站在教改的风口,乘着国际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浪花,承载国家以教育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愿景前行。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单元”,可以是由跨教材单元、章节的相关内容整合而生成的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复习课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型,研究其课堂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特征,对打造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深化实施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举。
一、打通“隔断墙”,建构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6年级)》教材中,教材划分的单元教学结束以后,都会有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整理和复习课。整理和复习课是数学课很重要的一种课型,它要把分散在大单元中相对独立的知识,以重现、建构、归纳等方法串连起来。每一次的单元复习课都是学生形成知识链,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清晰化的过程。如果把“单元”完全等同于学科教科书编写的“单元”或“章节”,那我们的复习内容也仅仅会局限在教科书上的章节“标题”,未能把“珍珠”串成“项链”,形成知识网络。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要求在聚焦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贯穿单元教学全程的学习主题,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渴望,引导学生建立有组织的知识网络、经历有明确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应研究《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搭建出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将新知整合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提炼出相同的学科知识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核心价值观念等。以核心概念统领整个单元复习,使得时间与空间并不限制跨教材单元、章节的复习,在不同课时的复习时有计划地进行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渗透、有目的地进行点播。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为例,“除法”“分数”和“比”在学生眼里就像三兄弟,不少学生疑惑为什么学了“除法”之后还要学习“分数”和“比”呢?“大单元”复习课恰恰精确瞄准了这个问题。复习时把“分数、除法、比”这三者放在一个表格中,呈现出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得以融会贯通,加强对这三者之间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建立“承重墙”,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一)建立“承重墙”,突出单元复习重点
从本质上单元复习课和练习课是两种不一样的课型,但笔者发现在常态教学中,部分教师常把其混淆。提到单元复习课,大多数都是教师牵着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一、二、三”式的复习整理,把本单元中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例题都机械地重复一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真是囫囵吞枣。在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上,教师要区别对待知识点,避免平均用力。突出复习重点的同时深度挖掘本单元的“承重墙”,和学生一起把本单元最核心的知识、思想,关键能力进行提炼总结,找到复习的“发力点”自然事半功倍。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与算法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在落实知识点以外,单元复习课更应关注本单元的关键能力——在实例中沟通笔算、估算和口算之间的关系。新课标强调重视口算、学会估算、加强笔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三种算法贯穿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是塑造学科整体轮廓的“承重墙”。在复习本单元时,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计算一组典型算式:300×5、0×123、104×2、124×6、330×5,在练习中点拨算理与算法,突出不同计算方式的彼此融合与相互支持。
(二)找准“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郭华教授指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现有的教学有时候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更别说学有余力的学生早已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成为教师聚焦的重点。学生“真正的学”发生在现有水平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之间,即教师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定在学生够不着,但在教师的点拨下可以达到的区间。“学习单元”作为能创造出挑战性的载体出现在我们面前,复习时借助对单元的重构,确定指向核心素养(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设计深度探究过程。
以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筆者在复习本单元时抛出了一道结合生活情境的综合题(图1)。问题1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笔算或口算37×3=111可以轻松解决,目的在于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挑战性题目作铺垫。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估算教学中强调了“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解决问题2时学生可笔算出实际需要的练习本数再比较,同时,鼓励学生把39人估成40人再运算。沟通估算与口算的关系,感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算法的多样化。问题3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联系旧知,点出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再运用单元知识把复杂的算式简单化,看似“旧题”却是“新教”。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化从硬件建设走向了融合与应用,现代育人方式与智慧教育的构建,在疫情的推动下成为了热点话题。笔者深感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和小学数学进行了深度融合,一个个教育信息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多媒体技术能更直观地呈现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有效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为例,本单元知识点多且零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制作本单元的思维导图,疏通知识脉络。
作为教师,不仅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而且要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促进教育活动的“游戏化”无疑是合适的“敲门砖”。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的练习模式丰富起来,让学生的想象、思维、感觉以及记忆等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玩竞猜面积游戏,再次构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表象,把抽象的面积单位具现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四、选择持续性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持续评价、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依据单元复习目标,设计发生在复习阶段的持续性评价,使得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成为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信息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调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师提出评价时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立足于促进学生单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探究的动机。
五、结语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灵动的,没有固定的“设计——实施——评价”模式。教师在单元复习课中应创造包容性的学习材料,做到增强系统思维、培养高阶思维,实现“难者不难,易者不易,新者不新,旧者不旧”,建构有助于学生心智生长的单元复习课,引导他们以自然、自主的姿态赴“数学”之旅。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 25-32.
[2]张铁道,张晓.“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研修实践[J].教学教研,2017(203):63-71.
[3]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