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记得小时候唱的那首童谣:“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盆火。秋天里,西风多, 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
  孩子时光,对风满怀好奇,困惑,风似乎总是来无踪去无影,飘忽不定。
  “究竟是东风的威力大,还是北风的威力大?”上学路上,伙伴间叽叽嚷嚷,常为风争吵不已。
  “当然是东风,你看东风劲吹,把冬衣一件件褪去。”有人说。“不对,是北风。刺骨的冷风,穿透棉衣,将人冻得瑟瑟颤抖,鼻子被吹得通红, 耳朵、手足患了冻疮。”有人反驳道。各执其辞,无法让对方信服……
  广袤的江南田野,风像一支野营的部队,整饬有序,疾徐一致。后边的风追赶着前边的风,前边的又紧随更前边的。偶遇土墩高岗,风挨次爬坡,滑梯般轻轻掠过; 要是遇见一片桑田,风和桑树们紧紧拥抱,作别,继续前行。遭遇村庄,风的队伍便曲转打弯,迟疑徘徊。它得和村里的那些树、竹子逐一握手道别。面对坚实的墙壁,它无畏地撞去,呼地弹回;后面的风推搡着, 它使出浑身解数,走壁飞檐,哧地越过,赶上前方的队伍。要是门窗虚掩,风便大摇大摆,破门而入,像一位不速之客。但四壁墙立,将风团团围住,风在屋内兜转回旋, 有的滞留,有的溃散,有的默默退出……
  读小学,在隔壁的村庄里,操场是村里人的一爿砖场。上午体育课时,生性好动的我们活蹦乱跳,课到一半,空瘪的肚子叽里咕噜唤叫起来。躲在砖场角落,饥渴的眼神不自觉朝家的方向张望。稻草燃起的青烟,从村庄几十个烟囱袅袅而出。南风徐徐,朝着学校轻盈走来,米饭、菜肴、草木燃烧的混合香味氤氲在操场的天空。风的魔术,频频召唤着味蕾……下课铃响起,我们循着田埂,顶着风,向家里奔去。飕飕飕,风儿迎迓着弱小的身躯,留下饥饿的影子。
  乡村贫寒。家里不仅缺粮,还缺柴火。父亲和几个兄弟摇船去远方的青荡, 从河底挖掘黑泥运回,断碎,晒干,当柴火。父亲搬来乱砖,在后门口堆砌一座土灶。土灶旁置一架木头的风箱。傍晚时分,我围着土灶烧水、做晚饭,忙个不停。先点燃木块、竹片,再放入黑泥,一股濃烟冒出,呛得透不过气,涕泪直淌,“咯咯咯”咳嗽。那黑泥比不上煤炭,火力弱,得借助风箱内的风,使灶膛燃旺。噼啪噼啪,我双手握住箱杆,不停地推拉,为灶膛鼓风。起始还有臂力,渐渐力气消失,手中的箱杆沉重不堪,手臂既酸又痛。着魔般渴望着风, 念想着长方体的风能汩汩而出。那时,我分不清田野的风,以及小手制造的风,一度埋怨风,咀嚼风……家里有破屋一间,屋顶瓦砾、椽子、芦苇疏离,透风漏气。晨起时,地面、方桌、凳子,甚至人的脸上,染上薄薄一层尘埃。那是晚风悄悄光顾的足迹,是对酣睡者善意的拨弄。却,忙坏了我们,起床的第一件事,便得打扫地面,抹桌子、拭凳子。更多时候,风悠闲,潇洒,行迹诡异,像村里的某个浪荡子,晃悠晃悠,冷不丁在人跟前露面。蹚过小河时,风用脚踝轻轻搅动水面, 顷刻掠起一池褶皱,让胆小怕事的鱼儿四处逃窜。长长的旅途奔波,风单调,孤独, 寂寥。它耐不住呼朋引伴,顺手抱起地面的一尾羽毛、几颗纸屑、一支塑料袋,让它们伴自己一程,在空中飞舞。秋天时,风似厚道的庄稼人,勤谨忙碌起来,它日夜敲打着树叶、树的种籽。将一枚枚枯黄的叶子送回树的根部,日后作为肥料馈养树躯;又让一颗颗种籽落入泥里,浸淫在雨露阳光下,发芽生根,开枝散叶。
  夏日炎炎,村庄像个蒸笼,湿漉漉,热雾升腾。中午时分,炽热难熬,人像蚂蚁跌入热锅,无处安身。和伯父家一墙之隔,有条狭窄的弄堂。弄堂整日不见日光,晦暗, 阴森;地面潮湿,墙壁渗出水滴。孑走其间,毛骨悚然。南风拂吹,弄堂里凉风呼呼。置一块门板,四脚仰躺,便是美美的一顿午睡……夜深了,热浪还顽强地坚守,层层围裹村庄。风调皮地与人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将身子隐匿得没有踪影。燠热、汗涔涔、幼小的我头枕着母亲的胳膊,无以入眠。母亲合着眼,喃喃哼着童谣,手里的蒲扇不停地摇啊摇……凉爽的风,捎我入梦里。
  夏秋季节,风偶尔会以“台风”的面目出现。它一改往日温顺的脾性,露出狰狞的真容,似一头怒号的野兽,狂躁不安,戾气漫天。风裹挟着它的两个兄弟——雷电和暴雨,肆无忌惮地向大地发飙,卷走柴火,扬起屋顶的茅草、瓦砾,撕断树丫、电线杆……台风过处,似千军万马鏖战过后,折戟沉沙,满地狼藉……
  村里有个婆婆。她儿子10 岁时溺水身亡,受不住巨大的打击,她精神崩溃,变得神志恍惚,时常踽踽独行,喃喃自语。村里小孩儿都唤她“疯婆婆”。干旱的冬季,在村庄背后的高岗上,疯婆婆用火柴点燃茅草。北风呼呼,枯干的茅草吐出火舌,火龙般噌噌向南,直奔村庄。一眨眼,火势蔓延到屋后的柴堆。柴堆卷起浓烈的黑烟,腾漫在房屋上空。疯婆婆立地跳蹦着,张牙舞爪,嘴里哇哇直叫:“火,火,风,风……”幸亏村里人发现得早,用木桶、脸盆舀来水,慌乱中将火浇灭。村庄得救了,避免了灾祸。疯婆婆吓坏了,一边手舞足蹈地向村西跑去,一边嘴里不停高呼:“火,火,风,风……”
  几年后,疯婆婆患病而亡。死后不久, 村庄开始拆迁。一座座高楼大厦崛起在田野,一个个令人炫目的城市综合体,崭齐的兵营式厂房挺拔在村庄的原址。村民成了市民,千年乡野的风赤身来到喧嚣的都市。它穿梭在伟岸庞大的建筑群之间,艰难地跋涉,原先丰腴的肌体越发瘦小、狭长,瘦骨嶙峋;风的领地日益削减,它憋屈着,手脚仿佛戴上镣铐,步履维艰,呼吸急促,苟延残喘……
  我漫步在坚硬的城市中,一缕疲弱的风回旋打转,摩挲着我的颜面。我猛地一口将风吸入肺部,顷刻消化殆尽。我竟不晓得风从哪个方向吹来……禁不住奇想, 时下的风,还叫不叫风?或者说,还是不是当初乡野的那个风,它还是不是曾经从《诗经》《楚辞》《汉乐府》里走来的那般泱泱大度之风,还是不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的那般俊逸出俗之风?它们是否还浸淫着昔日的诗意和韵味?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那些夜晚,村庄总是在半夜时立起身来。它要用站起的姿势,靠近天上的星星,收取星光。這样一来,即使黑夜再黑。村庄都会用积攒的那些些微的星光,照见从远方归来的路。  我喜欢的那些夜晚,虽然不一定明亮,却总是很暖的样子。就像星光照着谁家低矮的篱笆,和一两声狗吠。还有,那个匆匆归家的人,一星半点的影子。就像星光点点滴滴,打在那株无花果树上,惊起夜宿的鸟儿。  那些夜晚,村庄真的就像一种幻觉,一种遥远的星光的
期刊
你知道沙漠洗澡有多奢侈,有多危险吗?  那年秋天,我带一个独立团280多辆军车在西北阿拉善地区沙漠深处驻训两个月,这60多天最最折磨人的就是缺水。吃的水和用的水都极其金贵。  先说这吃的水。团里专门准备了两辆水车,每天往返百八公里,从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拉水。遇到大风、下雪、沙尘暴,就得停运,每人每天的饮用水十分吃紧,平均只有一搪瓷缸子。如果司机开车迷了路,有时两三天都回不到宿营地,大家的那份干渴
期刊
镜中的我,仿佛越来越长成了麻糊村的模样,我在脸上寻到隐约的细纹,找出叫瓜地沟、春楼上和狼浴沟的地名,那是麻糊村人的天然粮仓。  不知是从哪天起,我对亲情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然而后来,我却分明是糊里糊涂地心疼开了,对村庄、对土地、对草木、对牛羊,对一孔孔废弃的窑洞,对那土土的乡音。当然,最揪疼我心的还是一个个亲爱的村民。他们不都姓魏,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姓什么叫什么的都有,但我真切地感觉到,他们身上寄
期刊
我家门口这家粥铺,名叫“爱粥姑娘”,一个清香淡雅的店名,门店的牌匾上,还画了一个像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头像,在端着碗喝粥。  喝粥,曾经是那个缺衣少吃年代里国家和政府的倡议,甚至连毛主席也倡导人民要“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这“稀”里,就含有喝粥的意思,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那是处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党和政府号召广大民众节衣缩食为国分忧。其实喝粥还是一种养生,“粥养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沙马王堆汉
期刊
寒假,吃过晚饭,天就黑了。我们叫上大双,悄悄摸到盐滩的水车旁,一起将水车从盐渠要口搬到平地处,系上粗绳子,串上扁担,前面俩人,后面俩人,扁担上肩,四个人不约而同一声“起”,水车就被抬了起来。  夜幕下,我们抬着水车,越过盐池,翻过潮河堤坝,穿过芦苇地上人们上班、捕鱼时踩出的小道,来到了那个已经结冰的大鱼塘的边上。冬天的夜好静,远处仿佛有落雁凄凄的叫声。我抓住水车拐把,不停地上下来回推拉着,鱼塘里的
期刊
线鸡,田村话叫“骡鸡”。  春末孵出的小鸡,到五六月份时阉割。师傅用工具一捆一夹,掰开嘴滴进二三滴水,拔去四五根毛,用小刀在腰部切一小口,再用丝线将两粒睾丸套出,然后,松夹解绳放行。线鸡这名儿,也是这样取的。四个月后临近过年,人们管这没了繁殖能力的大公鸡叫“骡鸡”。“四个月”是有原因的,从阉割到宰杀,不满四个月的,担心体内留有阉割毒素,满了的,叫好鸡,可以放心吃的鸡。  要想有只好骡鸡,也不易。母
期刊
以前的牙科不像现在这样兴隆,以前的牙医也不像现在这样找钱。  老街上有家姓钟的牙科诊所,祖上有拔牙镶牙的手艺,钟老先生在街上开了“钟氏牙科”。那时有钱人都喜欢镶个金牙什么的,钟老先生活儿做得细,附近几个县的人也来找。可惜钟老先生寿短,把手艺传给钟先生后就归西了。钟先生经营牙科没几年,就不让搞个体了,收起木匾进了公家医院,当了口腔科主任。  钟先生的儿子小钟,看多了父亲拔牙镶牙的事,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期刊
我带着发丝上柳叶的幽香走出土院, 一脚跌入了田野的幽香里。我看见风,穿着透明的长得没边儿的衣裙,悠悠地荡过来,宽大的袖口藏着玄妙的色彩,它剔透、纤细的手指,刚划过一片片的油菜地,油菜花就金达达地开了;风又用雪白的指尖,碰了碰田垄上的几株梨树, 梨花就开出了雪的颜色;风没有忘记把我身边的桃树给摸了,桃花就粉艳艳地开了。风笑嘻嘻地把各种香味一股脑儿地送给了我,香得我直晃脑袋,晃得花枝儿上的桃花瓣儿飘落
期刊
与一座城的牵手之约  城际与城际之间,连接着气势汹汹的高速。  广州南沙和佛山三水,立体的沈海高速让我做一次滑翔。  绿叶、花香和清露,轮胎、尘埃和声浪,让那些缥缈的人无处遁形。  西南水韵、三桥蹈浪、文塔览胜,老木船、蛋家人、咸水歌。我的脆弱被一个个人文景观轻易击中。我要化为一棵树、一只鸟、一潭水、一尾鱼……在淼淼氤氲中,通向蔚蓝,抵达澎湃。  鸣翠的鸟,无法啼出一支相爱的歌。而三江汇聚,冲积平
期刊
小时候,我在三台山下的八坊村生活,  村子也算是个大村子,有三个生产队,近百户人家,都是耕田种地的农民。  罗倩家有三姐妹,她是老二,她的母亲叫莲姨,父亲叫罗厚德。夫妇俩好想生个男丁,可惜生了三女儿罗美后,莲姨就再也没怀孕了。三个女儿当中,罗倩长得如花似玉最动人,左邻右舍的人碰见莲姨,都赞叹她家有罗倩这个大美女,平嫂見到莲姨, 就打趣地说:“莲姨,你的罗倩长得这么美,将来注定要嫁给有钱人的。”莲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