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 穩經濟 保就業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qsswqs1976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連日來,從武漢開始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在這場上下齊心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役中,沒有人是局外人。疫情能否在最短時間得到最有效的控制,在於各級政府的善作有為;在於廣大醫護工作者的無私奉獻;更在於每一位市民個體或企業單位、團體的責任意識。唯有萬眾一心,保持信心定力,堅信困難一定會過,當困難過後,必能迎接下一波發展。
  疫情籠罩之下,本刊焦點直擊以“抗疫情 穩經濟 保就業”為主題,聚焦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下,各界別各團體的擔當與行動,邀請不同領域的領導、業界精英、專家學者作為嘉賓,分享各自領域受疫情影響之形勢、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如何最大限度消弭疫情之影響?以及對於特區政府在防疫措施上的建議,和業界在疫情影響下的未來發展期望等,冀以令社會各界充分瞭解疫情下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以及應對疫情、復工復產,重建經濟民生秩序的努力及行動建議。
  在第一板塊“旅業復蘇”,澳門休閒旅遊服務創新協會黃輝會長表示,旅遊業是對時局高度敏感的產業,其作為全球最大的人群聚集型產業,包括交通旅行、遊覽遊樂、演藝、餐飲、旅居、購物等等活動,都是人群集聚甚至大規模集聚的形態,因此對疫情是最敏感的。而疫情對旅遊界的打擊是無可避免的,疫情之下旅遊產業必將出現急速下滑。旅遊產業遭遇突發疫情必然導致旅遊經濟出現階段性、斷崖式的大幅度、大面積急速下滑。他期待特區政府注重旅遊產業界別的穩定發展,為消弭疫情影響,出臺更多強有力的措施,展望未來,他認為未來疫情得到控制之後,業界有望獲得明顯的反彈行情,屆時企業必將採取更多積極措施,通過強力促銷來盡可能彌補一季度疫情造成的損失。
  第二板塊“經濟展望”,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商學院院長林志軍教授認為今年以來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毫無疑問是影響民生經濟的一只巨大的“黑天鵝”。目前疫情防控仍在關鍵階段,對澳門旅遊支柱類型的經濟影響非常大。林教授並結合“SARS與新冠肺炎的比較分析”,堅信儘管病毒肆虐,讓這個春天多有寒意,但春來萬物生,消除疫情的日子不會讓我們等太久。同時建議特區政府要持續做好防疫工作,穩定戰“疫”成果,盡快消弭疫情爆發風險,從而堅定全體市民的信心,維護澳門良好的國際旅遊城市形象,多重政策刺激市場活躍,使整個社會迅速擺脫了不利影響,實現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發展經濟的雙贏。
  進入第三板塊“社團擔當”,澳門婦聯總會副理事長袁小菱女士表示,在新型肺炎疫情的陰霾下,對全城各行各業、市民生活帶來一定程度影響,但在防疫期間,賀特首帶領和統籌特區政府,工作果斷、迅速、高效和具前瞻性,先在本澳確診首宗個案前已成立跨部門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並出臺一系列有力的防疫措施,遏制了疫情在澳門的惡化。同時,因應防疫工作的嚴峻性,疫情發生以來,澳門婦女聯合總會一群婦女工作者積極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勇於擔當、勇於奉獻,全力抗擊疫情。婦聯嚴格實行當局發出的防控指引措施,第一時間對屬下前線單位工作人員發出內部指引,要求佩戴口罩,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做好示範作用,擔當社會責任,守護千萬家庭,為戰勝疫情貢獻半邊天力量。
  在第四板塊“微企危機”,華石建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石家華先生表示,澳門中小微企業方面,裝修運輸建築界受到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雖然這些界別在疫情期間並沒有強制性停止營業,但終究因應政府號召,大部分都是停工狀態,避免疫情風險,業務量呈現斷崖式下跌。為了減輕疫情帶來的影響和損失,儘快恢復業界生產秩序,維繫業態健康發展以及數萬員工生計,業界彙集數百家中小微企業主意見,聯合簽署並向政府多個司級部門提交《新型肺炎疫情影響請求協助書》,訴請對業界中小微企業給予租金補貼、發放疫情援助金等措施,舒緩企業困境。
  第五板塊“的士寒冬”,澳門的士司機互助會副理事長李新勇認為目前因疫情影響,大部分的士已經停運,的士司機較長時間內都陷入了完全沒有收入的處境,當前大概有200多輛車開工,而就算開工也必定是倒貼的。市面上幾乎所有人都在家禁足防疫,加之疫情還未有轉機,因此對於徹底失去生計的的士司機而言,前景堪憂,很焦慮,不知道何時才能有工開,有生意做,而有些人已經不得不辭工轉行,整體上對業界對從業人士的大家都非常大。期望政府針對業界的困境,出臺更加有力度的扶持措施,希望能夠獲得一定的津貼幫補,此外,亦期望在疫情過後,能及時批準業界早前發起的的士加價方案,令業界能夠較快恢復元氣,提振的士司機信心。
  疫情黑天鵝,令各業界備受影響,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克時艱,正如受訪嘉賓石家華先生所言:2020年還是一個嶄新的開始,面對眼前的困境,我們始終還要充滿信心,立足長遠,放長眼光,迎接戰“疫”勝利的到來。
其他文献
冠狀病毒疫情在世界各國擴散,沒有人知道對各國經濟打擊到底會有多大,但越來越多經驗證據指向這次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甚至遠超1930年代的大蕭條。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只是局部的金融和經濟領域危機,但這次危機是全方位的,是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治理危機和國際秩序危機的“綜合癥”。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導致各國危機加深,社會大恐慌,更會導致戰爭風險的劇增。在歷史上
期刊
今年初,珠海一所化工廠發生嚴重爆炸,現場火光衝天,附近工人更狼狽逃生,幸好爆炸地點遠離市區,再加上消防人員緊急救援的情況下,將火勢得以控制,而有關事故亦未有造成任何人員傷害,實在是“不幸中之大幸”。反觀澳門,因為土地資源有限,危險品的儲存選址只能靠近民居,如發生事故,更會造成後果嚴重,嚴重威脅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令到居民長期背負著一個“定時炸彈”。   雖然政府曾於早前表示,青洲臨時燃料中途倉
期刊
疫情期間,除了武漢,最熱鬧的就是微信群和朋友圈,尤其是左右互撕好不熱鬧,彼此誰都想說服對方,誰又都說服不了誰,最後是爭論不休,不歡而散,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甚至是相互對罵,“腦殘”“美狗”隨口就來。   我有些偏右,總是理解不了那些極左的怎麼那麼幼稚?“陰謀論”“美軍帶毒”……各種觀點匪夷所思,“無腦、弱智……”總是在腦海閃現;其實還是憂心忡忡,這個撕裂的社會,就是中國的現實,不得不面對,而又如何
期刊
永利愛心餐贈鏡湖醫護   4月20日,永利澳門有限公司向鏡湖醫院致送愛心餐致贈儀式在鏡湖醫院舉行,計劃連續六十天,每天向前線醫務人員致送愛心快餐,首周試行每天一百五十個快餐餐盒,分為午餐與晚餐,預期正式運作後,會逐步增加送餐的數量。   永利澳門有限公司副主席兼執行董事陳志玲,研究及策略規劃行政總監倪孟正,鏡湖慈善會理事長劉永誠,常務副理事長黃國勝,副理事長、秘書長兼醫院行政院長吳培娟等出席儀式。
期刊
▲4月3日,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一家餐廳內,兩位食客等待上餐,其身旁的櫥窗上貼有“公筷分餐”的宣傳海報。近日,新疆文明辦發佈《關於開展宣導使用公筷公益廣告宣傳的通知》,發起公筷餐飲文明倡議,烏魯木齊市各大餐飲企業迅速回應,積極推廣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  長沙一中學體育館改食堂 就餐間隔1.8米  ▲4月21日,位於湖南長沙的長郡湘府中學的400余位學生來到校內的體育館就餐。該校將體育館改造成食
期刊
1、政府於橫琴新區關發集居住、教育、養老、醫療於一體的澳門新街坊綜合項目,是否視作未來解決一部分澳人置業難題的新趨勢?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能否解決一部分澳門人置業難的矛盾,需要檢視該項目的整體佈局是否合理、生活設施是否配套、出售樓價是否合理、未來轉售是否公平等。不然的話,就缺乏吸引的誘因,難以形成一種社會發展新趨勢,也難以再在其他地方移植和複製。   公共
期刊
在病疫陰霾的緊張氣氛之中,連公交優先政策也需要被暫緩的環境下,恐怕市民快要忘記“嘟”澳門通或碰卡上車的習慣了。近月,有關新型肺炎疫症的事件眾說紛紜,無日無之。如何緩解疫情當然依靠醫藥,但心理上的湯水,還不如舞文弄墨,搏取大眾百忙中之微笑,是為了給收正能量的做法。  點到即止的藝術   除了廚藝比試或武術運動上,有所謂“點到即止”之外,連社論文章也同樣受到觀點與角度的斟酌,以及敏感話題的觸碰深淺程度
期刊
新冠肺炎持續在全球範圍肆虐,歐美等國疫情令人擔憂,在全球化時代,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現今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突破270萬例,累計死亡超過19萬例,已有209個國家和地區確診。為遏制新冠疫情擴散,全世界超過9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強制措施,超34億人在家自我隔離,商店和工廠關閉,貿易、投資、生產、消費等幾乎停滯,金融市場巨幅震盪和斷鏈風險,世界經濟面臨著“嚴重衰退”風險。在全世界抗擊新冠肺
期刊
“今年只剩下八個月的時間,期望我們的公務員團隊腳踏實地,坐言起行,務實進取,把各項施政工作一件一件地做好,努力交出一份讓廣大居民滿意的答卷。同時,政府將加強與立法會、廣大居民和社會各界互動交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把特區建設得更好。”   4月20日,行政長官賀一誠於在立法會發表題為《砥礪奮進 共創新猷》的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這是他任內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全篇長達1.8萬字,報告提出“抗疫情
期刊
年初,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因此,行政長官先後發出批示,豁免公務員1月30日至31日、2月3日至7日、2月8日至16日上班,而公共部門自2 月5日起,僅提供公共秩序、安全、衛生及社會基本運作屬必不可少的緊急服務。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亦發出居家防疫措施,呼籲全澳市民避免外出,希望市民與政府齊心抗疫。政府同時呼籲私人機構具備條件下參照相關措施,一時之間,部份機構、企業,紛紛實施在家上班的彈性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