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鼓泰斗”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f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而司鼓则是京剧表演中伴奏乐队的灵魂和指挥。作为一名司鼓,需要多方面的素养,不仅要技高一筹,熟练掌握打击乐器的技巧,而且需要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了解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以及各种曲牌、唱腔和剧目。杭州有一位人称“小辫子”的司鼓泰斗,自从14岁登台司鼓,迄今已经整整80寒暑,他就是94岁高龄的梁少垣先生。
  
  “小辫子”的家学渊源
  梁少垣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外祖父是晚清著名琴师孙佐臣,父亲梁俊甫在上海是一名比较有名的花脸。大哥梁少华也是一名鼓师,二哥梁茨珊则是名丑。20世纪20年代,因父亲梁俊甫到上海演出获得成功,于是全家定居上海。
  梁少垣行三,从6岁起就跟随外祖父出入梨园行,7岁立志随大哥练功,学习武场,那时因为脑后蓄着一撮头发(胎毛),喜欢他的长辈给了个小名叫“小辫子”。14岁开始登台演出赚钱养家,他常常一身北京风俗装束,长相俊秀,且风度翩翩,博学聪灵,17岁就成为“傍角鼓师”,一直活跃在上海的皇后大戏院、上海中国大戏院、上海更新舞台等舞台。从那时起直至20世纪80年代,鼓师“小辫子”的名气江浙沪京剧界无人不知。
  
  司鼓80年技艺超群
  梁少垣的夫人是余杭人,十分眷恋家乡。1956年杭州京剧团(今浙江京剧团前身)邀梁少垣为“七大头牌”司鼓,梁少垣就离开了上海来到杭州,这一走就是50年。在“文革”期间,他被“打倒”,造反派让他坐在台口打小锣羞辱他。然而在1972年生活最困难时期,他培养出了浙江省第一批京剧打击乐学生。这6名学生后来挑起了浙江京剧团、昆曲团、浙江省艺术学校打击乐的大梁。梁老为浙江京剧打击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被浙江戏曲界誉为“司鼓泰斗”。
  在80年的从艺生涯中,梁少垣形成了自己的司鼓特色与风格。他说:“我司鼓的特点就是与演员配合得严丝密缝。每个演员的要求不同,路子不一样,你都得去适应。我的司鼓风格受到几位前辈的影响:郁玉斤,我的磕头师父;王燮元,我在他手下打铙钹学习很多;以及杭子和,我观摩他的演奏并深受启发。”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邀请梁老为我们演示司鼓。年逾九旬的梁老虽然年事已高,行动上多有不便,但对我们的不情之请仍然欣然答应。当我们搀扶梁老坐在与他相伴80多年的京鼓面前时,梁老一下就显得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当梁老为我们即兴演奏一段主演出场的京剧锣鼓经——《四击头》时,仿佛一下将我们带回到几十年前梁老在后台司鼓时的场景。虽然只有几个鼓点,但鼓声清脆利落,简洁有力。可见梁老在司鼓造诣上所达到的境界非同一般。
  梁少垣舞台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基础扎实,能戏颇多。打武戏,鼓套子四平八稳,讲究气质和气势,善于运用司鼓技巧烘托气氛,抑、扬、顿、挫、劲头和一些私房鼓套子的演奏无不恰到好处。打文戏讲究派头,从不多给一鼓楗子(没有废点子),伴奏的分量和力度从不温场。京剧的南北戏路的特点胸有成竹,尤对梅派、盖派、麒派、余杨派戏得心应手,并有独到之处。
  
  傍遍天下京剧名角
  在梁老80年的艺术生涯中,曾为诸多名家司过鼓,其中较有名的包括名武生王椿柏、张翼鹏、小王虎辰、张二鹏,名丑张春华,名老生杨宝童、陈大滹、宋宝罗、蒋慕平、李如春,名旦小杨月楼、言慧珠、李玉茹、关肃霜、丁至云、杨碗侬、郑冰茹、白玉艳、班世超等。最值得一提的是,盖派武生创始人盖叫天先生晚年在浙江的所有演出都是由梁先生司鼓,风格深得盖老赏识,称其为“鼓长”。
  回想这一辈子傍过的名角,梁老感到很荣幸很自豪,他说:我“傍”的角儿比较多,很复杂。生、旦、净、末、丑基本上都合作过,很难一下子都回忆出来。而且打法也不一样,没有标准。旦有旦的打法,老生有老生的打法。每个演员都有他的特色。当时我帮言慧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行女演员)打鼓,她一边拍戏一边演电影。我负责舞台工作,工作中要“小心为妙”,也就是要打得让她心服口服,即使她不说,我也要把她想表达的内容给打出来。我还帮盖叫天打过鼓。很早以前,我就看过很多他演的戏,那时候我还小。盖叫天的个子不高,以武戏为主。他的服装富于变化,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解放后,1952年在杭州“大世界”,我给他打鼓。有时他精神好,会演日夜两场,就等于把我“包”了。每一个动作,都要打得让他满意。比如说,他一个亮相,我应该打什么。他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得了解。我们这门艺术,就是把演员打得舒服,让台下观众鼓掌,这是我们的责任。
  “京剧的司鼓,有给马连良打鼓的‘乔三爷’(乔玉泉),梅兰芳的鼓师裴世长等。他们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得‘垫’得相当突出。”梁少垣说道,“而我这个打鼓的,演员要什么我打什么,我会抓住他的特色。比如说浙江京剧团‘七大头牌’、‘八大演员’,宋宝罗、赵麟童、陈大、鲍毓春,他们都是我打鼓,坐上去就下不来了。要是有事走开,还得找替工,而且还要看他打得了打不了。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我要到上海出差,找了个替工,结果不行。那个演员就过来跟我说:‘听说你要出差,不能出啊。今晚我这个戏得你打。他(替工)打不了。’那怎么办?只好不去出差。他们认同我,戏需要我打鼓。要为一个名角儿打好鼓,不是件容易的事。” □
其他文献
巴西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下午6时08分(北京时间8月2日清晨5时08分),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的会场,气氛异常紧张。  同为今年申报项目的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早在一天前就顺利通过表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员地。而申报自然遗产的中国六地丹霞,则在表决时间上一拖再拖。这让龙虎山申遗代表团成员、鹰潭市委书记杨宪萍焦急万分。几天来,讨论过程变幻莫测,代表团成员也在焦虑不安中期待奇迹出现。  杨宪萍说,之
期刊
从追星到被“星探”瞄上    在幽雅的咖啡馆里,贾丽莉坐在我的对面,清纯、恬美的她用婉转的声音缓缓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2003年,20集都市剧《男人不难当》中的小芳、2004年25集青春剧《男孩女孩》中的女一号孙蕾、6集短剧《红丝带——拯救与关爱》中女一号小金、2005年20集电视剧《阿诗玛新传》中女二号亚南、《猴拳宗师》中女一号如花、2006年22集青春剧《高考时光》女一号、52集连续剧《造星
期刊
今年4月16日至20日,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首次在法国巴黎举行,开幕式上我国80多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闪亮登场,其中来自浙江的乐清龙档与宁波万工轿特别让人瞩目和青睐。  乐清龙档被安排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那金光闪闪的龙首对着大门,龙身在展厅蜿蜒盘旋,那宏伟气势,让开幕式上的参观者一齐露出惊羡的目光。这些贵宾分别是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6届执行局会议的各国执委、各国常驻联合国教科
期刊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教授7年前看到的浙江庆元县后坑木拱廊桥时说,它就像一个“断了假肢的残疾人”,如今这座古桥的维护工作,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  庆元今年5月15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管理办公室文化遗产项目主管帕翠西亚·阿尔伯特女士为后坑桥修复项目颁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亚太地区文
期刊
到北京出差,过天津时总能听到列车员报站名:“杨柳青到了!……”,听了这地名我有些惊讶,北国竟也有这么好听的地名呀?可惜每次都因公务在身,不能下车一睹杨柳青芳容。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天津人,他见我对杨柳青产生兴趣,有些得意起来,向我娓娓说道:“我国年画最为著名的产地有4处: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其中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
期刊
1. 来稿题材、风格不限,特别欢迎近年来拍摄的新作。来稿请标明“美摄欣赏投稿”字样;2. 请注明作品标题,拍摄地点、时间,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3. 来稿请作者自行负责有关权益事宜,本刊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4. 来稿一经选用,即付稿酬;5. 来稿请使用电子文档(JPEG格式,每幅作品大小在5M—10M之间),可通过E-mail:whjl@vip.163.com或qyt66@163.com,QQ:6
期刊
连绵起伏的括苍山,伸开温存宽大的臂膀,环抱着临海这座美丽、古老而新兴的城市。  临海市的科普创作在国内颇有知名度。  2010年3月26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批准浙江临海建立“中国科普创作实验基地”,并于5月21日在临海市举行授牌仪式。  这是全国第一个科普创作实验基地。    薪火传承科普业  走进作家艺术沙龙,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帅气十足、身材魁梧的“标准国男”,脸庞清秀,目光炯炯。有人戏称他“是个
期刊
硬骨头贺绿汀  贺绿汀是“文革”中上海第一个被点名批判的“反革命”。他的罪名中有这样一条:贺绿汀曾用“山谷”的笔名写过文章。姚文元等人抓住这点,说黄庭坚曾遭贬谪。贬谪,就是罢官,这就跟《海瑞罢官》遥相呼应。于是,贺绿汀跟彭德怀、吴晗早就站在一起了。  被定为反革命的贺绿汀不死、不逃、不媚、不降,在红卫兵批斗他的会上,吼出了不屈的声音:“我是不会屈服的!”  在上海莘庄举行的一次“工农兵批斗会”上,
期刊
初春,北京石景山区大街上华灯高照,一辆红色小轿车夹在滚滚车流中向公主坟方向驶去。轿车通过卫兵的检查,停在中央电视台半圆形广场上。接着,一位身材修长的女子走下汽车,轻盈地进入CCTV彩电中心。她就是应邀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作嘉宾的著名影视演员何晴。  装饰华丽的CCTV演播大厅内各种灯具闪烁着不同的色彩,大厅一侧早已坐满了许多特邀观众。当节目主持人朱军开始采访后,何晴便向广大观众讲述了自己经
期刊
凭借优势脱颖而出    刘晓涵做梦也没想到,出生在青海西宁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又毫无海外关系的她,这辈子会有机会出国工作,并且是去那个传说中“最奢华的城市”——迪拜!  2004年2月,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刘晓涵大学刚毕业,听说迪拜一家“超级豪华”的酒店正在上海招聘中国员工,她就毫不犹豫地从西北家乡赶到上海去应聘。最后,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和靓丽形象,从数千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她与另外15个幸运儿一起被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