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视角看和谐发展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arr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发展期。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和谐地发展。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和谐发展”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相当尖锐,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发展成果才能得以保存,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进步。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视程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发展是手段,无论是作为目标还是作为手段,“和谐”都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和谐”在伦理学上的意义。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说:和谐之“和”,本作“龢”,前人释为排箫之类乐器;又“盉”为调和酒之器,后省为“和”,故“和”亦有调和之意,后用以代“龢谐”字,其意亦自可以相通,“和酒”亦犹“龢乐”也。《书·舜典》中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句子,其中的“谐”字,即是“调和”之意。由此可知,“和”与“谐”的意思是相通的。“和谐”最初的涵义是“乐器之间的调和”、“声音之间的协调”,后来才被引申为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协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不仅仅被用于表征事物之间关系的协调,还被当作一种伦理道德评判的标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这短短一句话中,我们可以获得多重的伦理信息,主要包括国家伦理、公共伦理、社会伦理、自然伦理等四个方面。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内含多种伦理信息,那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发展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意义上的发展,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如果说科学发展更注重技术与理性,那么和谐发展则更注重伦理。无论是在生产关系层面还是在伦理道德层面,和谐发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内含的本质属性。其次,我们需要通过伦理的多重视角来观察和谐发展,并探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视角一: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伦理的本质要求,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生产与需要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国家伦理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的国家伦理,社会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的国家伦理。房宁在《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一文中这样论述:“社会主义不仅要满足人的需要,它更深刻的本质在于:改变人的需要。以往当人们阐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时总是强调: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能够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充分、更公平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然而,不去改变需要本身,就永远谈不上物质的丰富,物质相对困乏,公平分配终究难于实现。”那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伦理必然要求社会成员要么是自觉地、要么是被动地控制自身的需要,改变自身的需要。在目前及将来,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幸福。因此,社会主义的国家伦理要求,在物质资源相对于人口数量总是显得匮乏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应在尽量满足人的一般需要的同时,努力去改变人的需要,引导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生产不仅要满足人的天然的消费需要,更应该科学地安排人们的消费需要,即在满足人的一般消费的前提下,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而防止出现由炫耀式消费带来的社会心理不平衡,满足人们对公平、公正、平等的强烈期望。就这个意义而言,改变人的需要,引导人的合理消费,达到生产与需求的协调与和谐,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伦理的重要体现。
   既然“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那么社会主义社会自然而然就应该是“和谐社会”。“和谐发展”正好从本质上契合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与需求达致协调”的要求。因为,与资本主义的国家伦理要求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不断创造新的消费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伦理要求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应协调好生产与需要的关系,即改变人们不合理的消费需求,规范生产行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去刺激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炫耀式消费,而是在最大程度满足人的一般需要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促进并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因消费水平差距过大造成的社会心理落差,提高人的幸福感,促使生产与需要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更趋于安全与稳定。所以,坚持“生产与需求相协调”的和谐发展道路,通过改变人的需要并形成“朴素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物质资源稀缺与消费需求膨胀之间的矛盾,从而真正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发展目标。
   视角二: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公共伦理的内在要求,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公共伦理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智慧。市场经济要讲效率,公共伦理则要讲公平。公共伦理要求政府去做的,正是市场难以做到的。因为,经济要增长,社会要发展,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外,还应该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社会关系和谐了,社会矛盾解决了,国家才会稳定,经济才会正常发展。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解决好这些矛盾,主要靠的就是公共部门。公共伦理要求公共部门必须担负起应有的道义责任,即通过政策及福利的手段,平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使人人都有发展的机会,人人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从现实情况来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是适应公共伦理的要求的,并且已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群众因此还赋予了“和谐”朴素的新义。什么是“和谐”?“和”指“大家都有饭吃”,因为“和”字拆开来看是“禾”与“口”,“禾”指谷物类的食粮,“口”指人的嘴巴;“谐”指大家都可以发表意见,因为“谐”字拆开来看是“言”与“皆”,“言”是“开口说话”的意思,“皆”是“都”的意思。这种对“和谐”朴素的认识,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的愿望。与这种朴素愿望相呼应,公共伦理也赋予了公共部门两个方面的道义责任:一是民主法治,即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二是公平正义,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民主法治,对人民群众来说,就是在法律的保障下,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对公共部门来说,则是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公平正义,对人民群众来说,就是在制度的保障下,人人都有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对公共部门来说,则是维护公平,维护正义。由上述分析可知,和谐发展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体现了公共伦理对公共部门的要求。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共伦理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和谐发展问题。这里面涉及了效率与公平问题、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农民工没有利益表达渠道的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互相关联,既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必须予以重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富有的20%的人拥有全部存款量的80%,而其余80%的人口才拥有全部存款量的2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目前已接近0.5。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资金的约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享有全部社会保障费的11%,公平与正义在弱势群体面前还没有得到有力的彰显,不和谐的因素仍将继续存在。不过,我们的公共部门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2004年,江苏省级财政对困难县市的财政转移总额达54亿元,其中60%用于教育;2004年,江苏省的社会保障支出达45亿元,同比增长32.7%;2005年,江苏财政投入1.33亿元专门用于改善全省特别是苏北地区敬老院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完善法制、建立协调利益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保障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局面终会形成,而公共伦理也将会在和谐发展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视角三: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伦理的现实要求,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利权与道德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社会伦理应该服从于国家伦理,并强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的国家伦理要求和谐发展,那么,社会主义的社会伦理也应该要求和谐发展。从目前我国社会伦理的现状来看,亟需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发展来理顺利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道德至上主义被市场经济理性所取代。市场经济理性崇尚自由和竞争,可它并不关心分配正义。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追逐利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不断被削弱,企业和个人的利权因受法律的保护而极度张扬。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利”与“义”之间,人们往往舍“义”而取“利”,这样势必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某些企业不顾商业伦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置法律与道德于不顾,偷税漏税、做假账、圈钱骗钱、制假货、卖假货等无良行为屡屡发生。某些个人也罔顾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为了金钱与私利,不惜铤而走险,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贪污腐败等恶劣现象屡禁不止。社会因此遭遇到了严重的道德诚信危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江苏省也确立了建设“诚信江苏”的目标,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社会的诚信危机,增进社会和谐。
   目前,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发展来理顺利权与道德的关系,既是社会主义社会伦理的现实要求,也是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因此,和谐发展需要参照“诚信友爱”的标准来理顺利权与道德之关系。要使不同利益主体做到“以和为贵”,做到利权与道德相统一,有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必须尊重利益主体的正当利权,只要获取的利益是合法且道德的,就应该鼓励,反之就应受到惩处;其次是秉持“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尊重获取利益手段的多样性,无论是按劳分配所得,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都应一视同仁;再次是建立健全民间的慈善互助机制,鼓励人们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形成“诚信友爱”的和谐发展局面。
   视角四: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自然伦理的客观要求,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自然伦理是一种大伦理,其范畴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而是遍及整个自然界。在古代,自然伦理表现为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及对自然神的崇拜。在今天,自然伦理则要求人必须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系统中有机的建设元素,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界系统之上的破坏元素。社会主义要求改变人的需要,这与自然伦理对人类的要求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自然伦理也必然反对人类对自然界的傲慢与藐视。因为自然界的有效资源是有限的,甚至还是稀缺的,这与人的需要是矛盾的。那么,人类是继续向自然过度攫取有限的资源,还是抑制自身不断膨胀的需要,就成为自然伦理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另一个需要自然伦理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在向自然攫取资源的过程中还肆意地破坏自然,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面临枯竭,人类自身生存也因此遭受威胁。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必须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这些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7.4%、31%、30%、27%、25%、40%。这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资源的高消耗得以实现的,而且相对于资源的高消耗,生产却过于低效率。如果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尊重自然的态度有节制地使用资源,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局面早日形成。另外,我们还要合理引导社会生产,适当改变人的消费需求,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戈尚达
其他文献
刘铁男案后,限权和放权改革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推动放权改革,强调不能什么事都到北京来批,强调以简政放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放权”是新一届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自2001年设立至今已经7年。在机床工具行业广大企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此期间,机床工具行业获得“中国机械工
本文从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出发,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自控式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用于船舶电力推进的系统建模与仿真,通过对船舶螺旋桨转速控制的数字仿真,表明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描绘小康社会的四项目标时,把人民健康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三项素质并重;并要求形成
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经验的视角提出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底线思维、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组建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以期有
VXI总线接口结构紧凑、标准开放、数据吞吐能力强、模块可重复使用,GPIB标准总线作为一种成熟完善的标准仪器总线,在高频、微波频段的自动化测量领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仪器总线技术。GPIB标准总线与VXI总线在系统应用中,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都有着天然的兼容性和互补性。实践证明基于VXI-GPIB总线开发的自动测试系统(ATS)能够满足用户使用要求。
去年12月初,瑞雪飘飞,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西柏坡迎来了刚刚离开十六届一中全会会场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此举引起世人注目,更引起人们联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奥运后的北京格外明媚怡人。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机床总公司等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于2008年10月9日正式拉开了帷幕。该展会为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