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在首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SEED青年发展论坛上,一场关于梦想和使命的交流分享会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展开。论坛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9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他们的成长点滴。这9位同学并不都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论坛的组织者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0余所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也参加了论坛。在这场跨学科、跨院校的思想大碰撞中,同学们对梦想和使命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分享(share)、启发(enlighten)、享受(enjoy)、发展(development)是SEED青年发展论坛的主旨,9位同学分享了各自在科学、经济、艺术、人生的种种经历和感悟,带来不同领域的见解和思想。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陈家轲是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理事长,他讲述了把社团建成清华校内第一科技平台的奋斗历程。他说:“当你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当初为何坚持走到这里。”陈家轲的团队成员们以低廉的成本亲手制作了四翼、三翼、两翼和单翼飞机。“这架单翼飞机是大二经管学院的师妹完成的。”陈家轲的话引来一片惊叹,有同学感慨:“原来学经管也可以造飞机啊!”凭着对梦想的执着,陈家轲认为“没有目的的创新就像没有轮子的引擎”,他和团队成员做着不起眼的项目并且做到极致,他们的努力获得了肯定,项目夺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也吸引到美国波音公司的资助。
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魏汉是个印度小伙,他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留学期间因中印文化的差异和相互缺乏了解而导致的种种尴尬。比如,总是有很多中国人来问魏汉:“你们是不是用手吃饭?你们怎么喝汤?”魏汉被问得多了,也巧妙地处理这样的尴尬,他会问:“你们都用筷子吃饭?你们怎么喝汤?”魏汉回到印度,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们问得最多的是:中国人都喜欢骑自行车吗?“我觉得,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但是,两国的人相互还是有很多不了解。”所以,魏汉特别愿意促进两国青年之间的沟通交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读博士生刘冬瑾,是首届“工商银行杯”银行产品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在37岁“高龄”放弃优厚的待遇攻读博士,他认为传统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被专指功利最大化,而行为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被专指快乐最大化。他的幸福经济学是回归。
本科在北京大学读物理专业的夏笳,现在是北大中文系的在读博士生,她已经完成了几部科幻小说,她的《永夏之梦》荣获2008年中国科幻银河奖。“刚刚落幕的十八大上,谈到了如何推动文艺发展和如何培养青年成长的问题。我今天在这里想尝试用一种最科幻,同时也是最现实的方式,来回答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夏笳常常遇到亲朋好友问她为什么会写科幻小说?每天都在想稀奇古怪的事情吗?她知道这些问题背后真正的疑问是: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做点更实际的事情?夏笳是这样解释的:无论人类的智慧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和理性实现怎样的飞跃,都不可能把全部的问题都解释清楚。因为人们注定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把人类面向这个世界不断发问的欲望和冲动比作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那么一切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就像是沧海桑田的地质运动一样,升成、爆发、碰撞与沉淀,形成气象万千的高山与峡谷,平原与湖泊。在许许多多碰撞形成的缝隙处,一些思想的涓涓细流涌现出来,混合、汇聚、成熟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说的“科幻文学”这样一条生机勃勃的巨流河。“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时间、无穷无尽的机会去寻找那扇通往美好明天的大门,去回答‘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而这就够了。”夏笳说。
关于梦想和使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硕士张远萌有着深刻的体验。她曾憧憬能成为享誉法律界的金牌大状,或是为金融巨鳄保驾护航的非诉讼律师,但是当她在律所实习后,她的想法彻底变了。
在实习的几个月里,张远萌见到过标的额上亿的兼并大案子、影响力极大的大人物的名誉纠纷案子,但是也有很多的当事人是最普通的百姓。当他们来找律师咨询的时候,语言里透漏出的无奈甚至是绝望让张远萌记忆深刻,但是当时的她除了给痛哭的人递上纸巾以外什么都不能做。张远萌知道,老百姓大多一辈子谨慎小心,不愿多生是非,几千年留下来的“厌讼”思想让人们宁愿“息事宁人”“得过且过”,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走上法庭跟人对抗,他们往往都是实在没有了出路才诉诸法律,法律也许就是他们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张远萌实习时的师傅为了帮助在工地摔残的工人讨要治疗费,经常早上不到七点就在工地等着,直到下午才见得到老板。张远萌帮因病耳聋女孩的妈妈到医院找病例时,管资料的人一边嘀咕着“多少年了又一次次来找,没有出息的律师才干这种案子”,一边很不乐意地从一大堆文件里翻出尘封的存留病例,甩到了档案室的地上。张远萌没有说话,弯腰捡起病例就走了,她懒得费口舌,因为那样的人不明白“谁都有亲人,谁都有不幸的时候”。张远萌跟着师傅为离婚村妇的土地问题奔走,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村里,村里的干部们已经对她们很不耐烦。有一次,张远萌和师傅去送材料,正好村里的大姓人家就分补偿款的问题开会,几句话不称心,七八个壮年男子上来把她和师傅团团围住,喊着:“信不信让你们出不去村口!”平时温和的师傅镇定地大喊:“我看你们谁敢动手!我是律师,我在办案!”从村里回来后,张远萌老实地说,她很后怕。
在和师傅聊天时,她知道了一直坚持在公益诉讼战线上的郭建梅,师傅说:“像郭建梅这样的全职公益律师全国也就一百来人,但是两面兼顾,既作商业案子、也打法律援助的律师很多,很多人都是打商业官司挣钱,再免费帮助请不起律师的当事人。学上六七年法律,能通过这些案子帮助一些人,也算是符合这个行当的初衷。”“我从来没有像那段时间一样那么热爱和满意自己选择了法律作为一生的追求,惩强扶弱不再是一句肉麻的口号,不再是报志愿时那种感性、模糊的认识,我发自内心觉得我应该帮助他们,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知识就是我的武器,我第一次触动内心地坚信,作为一个法律人,我要把帮助弱者作为自己的责任。”张远萌激动地说。
张远萌不知道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能不能坚持到山顶,不确定自己敢不敢像郭律师说的那样“扶着弱者走路,干到干不动的时候为止”,但她确定的是:每多坚持一天就可能多帮一个弱者要回维持生计的工钱,每多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者这个星星之火就会更壮大。她确定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是年轻一代的责任,她确定国家对弱者的帮扶会更加有力,她确定会有更多的法律人愿意投身到这项事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赫荣乔教授,中国金融40人(CF40)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在席间认真听着同学们的分享。赫荣乔认为研究生培养必须要挖掘研究生的创造性,中华民族需要创造性,SSED论坛为研究生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让发言者充分展示出当代青年的创新性思维。丁志杰教授以责任和使命为关键词,从法学、历史学、经济学角度进行剖析,他鼓励当代青年人应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才能够在为国家、为民族走创新型道路这项伟大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八大号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梦想和使命,是在十八大结束后,聚焦于中国伟大复兴过程中当代青年的使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告诉同学们。她强调,青年们要不断创新,迎接挑战,青年的成长是推动美丽中国的坚实力量。
分享(share)、启发(enlighten)、享受(enjoy)、发展(development)是SEED青年发展论坛的主旨,9位同学分享了各自在科学、经济、艺术、人生的种种经历和感悟,带来不同领域的见解和思想。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陈家轲是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理事长,他讲述了把社团建成清华校内第一科技平台的奋斗历程。他说:“当你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当初为何坚持走到这里。”陈家轲的团队成员们以低廉的成本亲手制作了四翼、三翼、两翼和单翼飞机。“这架单翼飞机是大二经管学院的师妹完成的。”陈家轲的话引来一片惊叹,有同学感慨:“原来学经管也可以造飞机啊!”凭着对梦想的执着,陈家轲认为“没有目的的创新就像没有轮子的引擎”,他和团队成员做着不起眼的项目并且做到极致,他们的努力获得了肯定,项目夺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也吸引到美国波音公司的资助。
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魏汉是个印度小伙,他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留学期间因中印文化的差异和相互缺乏了解而导致的种种尴尬。比如,总是有很多中国人来问魏汉:“你们是不是用手吃饭?你们怎么喝汤?”魏汉被问得多了,也巧妙地处理这样的尴尬,他会问:“你们都用筷子吃饭?你们怎么喝汤?”魏汉回到印度,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们问得最多的是:中国人都喜欢骑自行车吗?“我觉得,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但是,两国的人相互还是有很多不了解。”所以,魏汉特别愿意促进两国青年之间的沟通交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读博士生刘冬瑾,是首届“工商银行杯”银行产品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在37岁“高龄”放弃优厚的待遇攻读博士,他认为传统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被专指功利最大化,而行为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被专指快乐最大化。他的幸福经济学是回归。
本科在北京大学读物理专业的夏笳,现在是北大中文系的在读博士生,她已经完成了几部科幻小说,她的《永夏之梦》荣获2008年中国科幻银河奖。“刚刚落幕的十八大上,谈到了如何推动文艺发展和如何培养青年成长的问题。我今天在这里想尝试用一种最科幻,同时也是最现实的方式,来回答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夏笳常常遇到亲朋好友问她为什么会写科幻小说?每天都在想稀奇古怪的事情吗?她知道这些问题背后真正的疑问是: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做点更实际的事情?夏笳是这样解释的:无论人类的智慧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和理性实现怎样的飞跃,都不可能把全部的问题都解释清楚。因为人们注定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把人类面向这个世界不断发问的欲望和冲动比作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那么一切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就像是沧海桑田的地质运动一样,升成、爆发、碰撞与沉淀,形成气象万千的高山与峡谷,平原与湖泊。在许许多多碰撞形成的缝隙处,一些思想的涓涓细流涌现出来,混合、汇聚、成熟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说的“科幻文学”这样一条生机勃勃的巨流河。“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时间、无穷无尽的机会去寻找那扇通往美好明天的大门,去回答‘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而这就够了。”夏笳说。
关于梦想和使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硕士张远萌有着深刻的体验。她曾憧憬能成为享誉法律界的金牌大状,或是为金融巨鳄保驾护航的非诉讼律师,但是当她在律所实习后,她的想法彻底变了。
在实习的几个月里,张远萌见到过标的额上亿的兼并大案子、影响力极大的大人物的名誉纠纷案子,但是也有很多的当事人是最普通的百姓。当他们来找律师咨询的时候,语言里透漏出的无奈甚至是绝望让张远萌记忆深刻,但是当时的她除了给痛哭的人递上纸巾以外什么都不能做。张远萌知道,老百姓大多一辈子谨慎小心,不愿多生是非,几千年留下来的“厌讼”思想让人们宁愿“息事宁人”“得过且过”,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走上法庭跟人对抗,他们往往都是实在没有了出路才诉诸法律,法律也许就是他们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张远萌实习时的师傅为了帮助在工地摔残的工人讨要治疗费,经常早上不到七点就在工地等着,直到下午才见得到老板。张远萌帮因病耳聋女孩的妈妈到医院找病例时,管资料的人一边嘀咕着“多少年了又一次次来找,没有出息的律师才干这种案子”,一边很不乐意地从一大堆文件里翻出尘封的存留病例,甩到了档案室的地上。张远萌没有说话,弯腰捡起病例就走了,她懒得费口舌,因为那样的人不明白“谁都有亲人,谁都有不幸的时候”。张远萌跟着师傅为离婚村妇的土地问题奔走,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村里,村里的干部们已经对她们很不耐烦。有一次,张远萌和师傅去送材料,正好村里的大姓人家就分补偿款的问题开会,几句话不称心,七八个壮年男子上来把她和师傅团团围住,喊着:“信不信让你们出不去村口!”平时温和的师傅镇定地大喊:“我看你们谁敢动手!我是律师,我在办案!”从村里回来后,张远萌老实地说,她很后怕。
在和师傅聊天时,她知道了一直坚持在公益诉讼战线上的郭建梅,师傅说:“像郭建梅这样的全职公益律师全国也就一百来人,但是两面兼顾,既作商业案子、也打法律援助的律师很多,很多人都是打商业官司挣钱,再免费帮助请不起律师的当事人。学上六七年法律,能通过这些案子帮助一些人,也算是符合这个行当的初衷。”“我从来没有像那段时间一样那么热爱和满意自己选择了法律作为一生的追求,惩强扶弱不再是一句肉麻的口号,不再是报志愿时那种感性、模糊的认识,我发自内心觉得我应该帮助他们,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知识就是我的武器,我第一次触动内心地坚信,作为一个法律人,我要把帮助弱者作为自己的责任。”张远萌激动地说。
张远萌不知道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能不能坚持到山顶,不确定自己敢不敢像郭律师说的那样“扶着弱者走路,干到干不动的时候为止”,但她确定的是:每多坚持一天就可能多帮一个弱者要回维持生计的工钱,每多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者这个星星之火就会更壮大。她确定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是年轻一代的责任,她确定国家对弱者的帮扶会更加有力,她确定会有更多的法律人愿意投身到这项事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赫荣乔教授,中国金融40人(CF40)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在席间认真听着同学们的分享。赫荣乔认为研究生培养必须要挖掘研究生的创造性,中华民族需要创造性,SSED论坛为研究生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让发言者充分展示出当代青年的创新性思维。丁志杰教授以责任和使命为关键词,从法学、历史学、经济学角度进行剖析,他鼓励当代青年人应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才能够在为国家、为民族走创新型道路这项伟大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八大号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梦想和使命,是在十八大结束后,聚焦于中国伟大复兴过程中当代青年的使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告诉同学们。她强调,青年们要不断创新,迎接挑战,青年的成长是推动美丽中国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