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

来源 :广东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有的全龄社区多针对不同年龄的群体营造其专属的公共空间,空间的分异不利于不同代人群的交流沟通、互惠互利。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然而面临着代际需求复杂、动态多变等多种挑战。针对性地引入包容型设计和社区共生理念,提出了满足代际需求和适应生命周期的营建策略,期望在横向层面上细分代际差异、整合空间功能,在纵向层面上推动代际传承与社区共生,营建促进代际融合的、可持续性的全龄社区。
  关键词:风景园林;全龄社区;代际融合;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1)04-0022-05
  收稿日期:2021-01-12
  修回日期:2021-04-08
  Abstract: The existing all-age communities mostly create their own exclusive public spaces for groups of different age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pac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people. Intergenerational integrated all-age communities a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they are faced with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complex intergenerational needs and dynamic changes. This article specifical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sign and community symbiosis, and proposes a construction strategy to meet intergenerational needs and adapt to the life cycle. It is expected to subdivid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e spatial functions at the horizontal level, promot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community symbiosis at the vertical level, and build a sustainable all-age community that promotes intergeneration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ll-age community; Intergenerational integration; Public space
  “代際”是指社会不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了血缘、地缘、业缘群体之间的同代关系和异代关系[1]。全龄社区最初是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养老社区模式,旨在改进机构型老年公寓和单一性老年社区的弊端,使老年人既能与子女在同一社区生活,也能享受到专业便利的医疗护理服务[2]。而在普及过程中,全龄社区逐渐演化为满足不同年龄段配置,适合全民居住的社区。由于老人和儿童相对弱势,全龄社区的研究和设计以塑造老年友好[3]或儿童友好[4]的社区空间为主,“全龄”的范畴局限为各年龄段的老人或儿童。这虽然使社区公共空间的分类更加具体,且基本实现了不同群体的分异,但由于人群与空间耦合的复杂性,以单一群体为主的使用空间无法满足各类群体的需要[5],代际冲突时有发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中立性和兼容性面临挑战。然而无论是社区还是家庭中各代群体的和谐共处,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如何在全龄化趋势中营建促进各代群体互动共融的社区公共空间,满足各代群体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各代群体之间的互通、互助、互补,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1营建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的趋势和挑战
  代际融合是不同代人的交往达到相对融洽的状态。在人居环境领域,关于代际融合的研究多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展开。在社区的住宅和设施方面,或研究“多代居”的居住体系,将建筑学层面的规划设计与社会学层面的代际互助融合,营建“代际共融”模块,强调社区互助[6];或研究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探索老幼复合型设施的设计要点[7]。在社区的公共空间方面,注重对共享[8]、景观公平[9]、多元共治[10]、参与式营造[11]的研究,逐渐拓宽了社区更新的主体,弱化了不同群体的隔阂。同时,大量针对老人、儿童等群体适宜性的调查研究指出了不同代人群的需求、差异[12],提供了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的研究基础。这些研究指明了社区公共空间逐渐向多元和谐的使用趋势发展,代际融合指日可待。在实践方面,各国形成了适应国情的社区营建模式,如德国的“多代屋”、新加坡的“三代家庭住宅”[13]、日本的“高龄者等福祉与多世代交流活动设施”[14]等,其精细化、人性化的户型设计和服务设施,弹性化、规范化的社区管理和统筹运营,促进了社区代际交往。中国自古就追求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图景,传统乡村长久的多代混居形成了不同代人间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关系。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生活环境的变迁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和差异化的凸显,代际关系逐渐淡化,目前倡导营建的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人居的再现。   现今,多数全龄社区的公共空间中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适应其生命历程的生活环境,但各代群体的空间并不交叉。而代际融合式的全龄社区则需搭建不同代群体间的桥梁,促进家庭代际的亲情陪护和社区代际的交流合作。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家庭、残缺家庭等,包含了二代、三代、多代关系[15];而同一社区中在邻居关系的基础上,亦可能存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多种业缘关系。并且,家庭结构、代际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何在动态变化中营建可持续的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涉及到社会学和规划设计类多个学科的交叉,且从项目定位到规划设计再到建设运营,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企业支持、社会参与,同时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管理与反馈机制。这对社区的住房、交通、公共空间、设施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公共空间承载着居民的休闲、娱乐、教育、运动、社交等多种需求,是促进代际融合的重要场所。本文试图从社区公共空间切入,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索代际差异造成的需求不同问题,以及在代际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中的可持续营建策略,并佐以设计实例,为全龄社区的代际融合提供可操作的借鉴。
  2满足代际需求的包容性设计策略
  20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了包容性设计,并在2003年起开展了“户外空间的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for Getting Outdoor)”项目[16]。2010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也成立了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近年来,关于城市公园[17]、公共空间[18]、公用设施[19]的包容性设计研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大众多样化、平等需求的重视。包容性设计是不论每个人的年龄、能力状况如何,都可以使用产品与环境的设计方法,具有公平性、灵活性、可识别性、可达性、舒适性、多样性、连贯性、安全性、参与性等特征,其目的是使产品和环境尽可能多地满足大众需求,突破用户年龄或能力的限制[20]。在社區中,促进代际融合的前提是营造满足全年龄段需求、容纳代际差异的公共空间,因而提出了基于包容性理念的设计策略。
  2.1 细分代际差异
  代际存在着亲缘关系和年龄层次等自然属性的差异,以及观念、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等文化属性的分化[21]。社区公共空间应以包容性设计细分代际差异,使各代人群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首先,代际生理差异应是社区公共空间中最先解决的问题。由于代际组合的多样性,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也是灵活多变的。根据包容性设计立方模型[22],不同代群体的运动、感官、认知等能力存在差异,分为普通、中等、低等水平,如幼龄儿童的成长发育未健全,高龄老人身体机能衰退,都属于能力水平较低的群体。按照从高到低的能力水平,提出了用户感知设计、可定制模块化设计、特别设计3种特殊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设计方法。在充分调研社区人群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人群比例制定空间比例,本着公平原则为能力水平低或中等的群体进行特别设计、模块化设计,布置专属服务设施;针对具有运动能力、感官能力、认知能力的普通群体开展用户感知设计,充分挖掘其生理特性,在满足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需求布置参与度强、舒适感高的设施,营造可达性强、灵活度高的公共空间。另外,亲缘关系使得代际活动存在一定捆绑,因而可设计具备育幼和养老功能的老幼复合型设施[23]。
  其次,需要根据不同代群体的心理需求,设计符合其行为特征的社区公共空间。应仔细推敲场地的尺度感、空间的开敞度等影响心理感受的设计要素,探索如何在同一功能场域中满足不同代群体的心理需求。对于弱势群体,如成长期儿童及衰退期老人,要将其作为行动的主导者,设计有设施倾向性的公共空间;而中年人作为陪护者,参与代际互动。
  2.2整合空间功能
  虽多以年龄划分不同代人,但代际差异的实质是文化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21]。而现代社会文化的无形、广泛、渗透、持久,使得代际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化了。根据“空间-行为”理论,空间可以引发、引导、限定使用者的行为[24],可通过包容性设计整合社区公共空间功能,促进不同代群体间的活动共享,进而实现文化共通,代际融合。
  1)突出空间的复合、可达、可识别。首先要为不同代人开展共同活动提供条件,根据功能类型建立亲密度关联,确定可以复合的公共空间,确保其能满足不同代人所需。并以复合空间为主体,灵活组织内外交通,且在社区住宅、道路等区域设计标识系统,使不同代人群都能便捷地进入公共空间。
  2)发掘空间中的互动载体。代际融合以代际互动为基本体现,通过发掘不同代人共同的兴趣及需求,在公共空间中置入相应的互动载体,即设置服务设施和组织社区活动,为代际社会交往提供契机,吸引人流。这一方面要求注重空间容量,确保服务设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另一方面强调场地运营,在多方共治下有序开展社区活动。
  3)实现代际互益。不同代人能够在互动中各取所需,是拓展代际融合深度与广度的重要保证。代际中普遍存在着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生活智慧的传承,而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年长一代仅凭原有的知识经验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因而出现了“文化反哺”。可见,能力互补可促使代际活动的互益。因此,不可主观地划分代沟,限定空间功能,而需要将代际活动植入其中,模糊使用主体,探索空间中代际互益的多种可能性。
  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家庭和邻里代际关系共存。家庭的亲缘纽带上系着养育、关爱、依恋、孝顺等天然情结,使代际中存在从属关系,通过整合功能更易促进其代际融合。邻里代际因关系不确定存在着活动的偶发性,复合空间增加了其产生交集的机会。
  3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社区共生策略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核心家庭的历史,通常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6个阶段,每一个家庭在生命周期过程中与它的亲代家庭和子代家庭在不同的阶段交织演进发展[25]。因而社区中存在着多个家庭的代际更迭,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进,家庭成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26]。而代际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社区规模和空间承载力的基础上,建构能适应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社区公共空间。因而引入社区层面上的共生策略,在场域和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实现空间要素和场所精神与不同代人群的共生。   3.1规划提升空间要素
  社区中的地形、水系、植物等自然要素存在着四时变化,对于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提高自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居住舒适度。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之初,对自然环境的观赏性、可达性、互动性要有长期的规划,既要在空间维度上契合自然要素的地域原生性,又要在时间维度上控制植物的生长变化,维护水系的原真性,满足不同代人群亲近自然的需求。
  社区中建筑、道路、设施等人工要素决定着社区功能的布局和流线的组织,随时间推移也需要修复更新和调整完善。人工要素在规划设计时已基本定格,但随着居民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基础设施条件的需要逐渐转化为公共服务、公共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且更加要求空间品质。因此,在社区生命周期中也会伴随着局部空间的改造提升。
  在物质层面上,使各要素相互依存、融合共生,达到动态平衡,进而使社区作为有机整体运转,需要较长的历程。有必要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做好社区的分期规划和分管运营,建立各要素与社区的共生关系,为代际融合创造良好条件。
  3.2建立更迭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居民在社区中能够辨认方向、认同环境、产生归属感的过程[27]。在辨认方向阶段,居民通过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确定与场所的关系,开展必要性活动;在认同环境阶段,居民与社区初步融合,和社区中的要素、人产生互动,开展自发性活动;居民在使用社区空间的过程中逐渐赋予了空间情感和精神属性,形成了归属感,引发社会性活动。因此,可用标识性空间,增加不同代人与社区的物理联结;提供复合空间,促使不同代人群活动交叠;打造专属空间,使不同代人之间形成稳定长久的融合关系。
  场所精神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跨越了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亦伴随着代际关系的转换,对代际融合有着重要作用。每一代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营建和在其中的活动都会沉淀为场所记忆,在代际更迭中传承,不同代人之间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也逐渐在场所精神的共建中消弭,居民之间建立起沟通、信任、合作、共享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
  4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实例
  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公共空间融入了不同代人群的共同需求,是各代群体在共同参与、配合、协作中增进感情的互动空间。其设计一方面需要整合代际需求与场地功能,从空间维度上使不同代人群在同一场域内共同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代际传承与社区共建,从时间维度上建立不同代人与社区的共生联结。
  4.1满足代际需求的功能空间设计
  将不同代人群在社区的需求叠加,针对普遍开展的活动设计相应的功能空间,容纳差异,同时通过场地和设施促进代际共融。
  若不同代人的需求可在同一场地解决,需根据其行为特征划分功能区域,布置共享的活动设施。以运动功能区为例,儿童及青少年面临体能发育,中老年则需要体能增强,他们有體育锻炼的共同需求。从安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设计原则出发,综合考虑场地内部的交通流线组织,平稳过渡空间边界,避免不同活动的冲突(图1);通过地形、色彩、结构、造型等多方面元素搭配,实现空间功能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提供趣味丰富的活动体验;根据代际差异设计不同尺度的运动、休息场地及配套设施,使不同代人可以共同使用,如设计不同高度的树状篮球架、不同难度的足球拦网、不同尺度的羽毛球场等(图2),且可以设置可移动设施,灵活组织空间功能。
  若不同代人的需求差异较大,可用景观设施调和,使每个功能区域既有人群针对性,又相互渗透。以复合的休闲功能区为例,根据场地尺度,以架空长廊拓展并虚隔空间,利用设施高差穿插组织儿童娱乐、看护休息功能,地面层可设计健身区、清洁区等(图3),使不同代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相互陪伴中获得乐趣。
  将不同代人群的需求整合,并根据代际差异进行空间细分,植入功能性设施等互动载体,可促使不同代人共同活动,从而促进代际共融。此外,有必要根据社区规模、活动需求程度、场地空间尺度进行分级,按需组合场地功能和设施(图4)。
  4.2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共生空间设计
  社区环境与居民相互作用,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要将社区公共空间的营建置于长远时间轴上,植入可持续的空间要素和活动,加强社区与居民的联系,在代际传承中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延续场所精神和社区文脉。
  一方面,通过可持续的空间要素营造共生空间。以社区农场空间为例,植物在此呈现四季生长变化,可根据社区场地布局科普教育、植物种植、环境疗愈、情感记忆等功能及设施(图5),打造从幼年到老年都可参与互动的自然空间(图6),且融入成长的时间线:儿童在中青年人或老年人的带领下亲近自然,中青年人传承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参与劳作,老年人传授技艺的同时回溯土地的情感记忆。不同代人之间互益互补,并在代际更迭中实现传承,而农场空间也承载了一代代的居民记忆。
  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活动运营吸引各代居民参与。在空间功能布局合理、便捷可达的基础上,实行园区统一管理、居民共同运营的方式,让社区居民有序地参与到社区共建中。以泳池空间为例,在未被使用的季节可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在廊架休闲区立面设置投影作为社区剧场,定期组织观影活动,实现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组织者可将活动照片悬挂在廊架中留念,使居民在社区共建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沉淀场所记忆。在社区中营造代际传承的共生空间是延续社区文脉与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可供不同代人群共同参与的活动是社区共建的纽带,其既需要借助场地实现,也需要积极的社区运营与维护。
  5结语
  代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代际融合式全龄社区具有中立与兼容的属性,营建了促进不同代人群交流沟通、互助互利的公共空间。在横向层面上,其提供了满足各年龄段需求的空间场域,创造了代际共同活动的条件;在纵向层面上,其实现了不同代人的互益互补与文脉传承。本文对应提出了细分代际差异、整合场地功能的包容性设计策略,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场景和运营维护模式的社区共生策略,使全年龄段群体通过共享空间增加代际互动,参与社区建设治理,促进代际融合。   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李俏,马修·卡普兰. 老龄化背景下的代际策略及其社会实践——兼论中国的可能与未来[J]. 国外社会科学,2017(4):54-63.
  [2]刘凌雯,沈丽君,吕晓. “全龄化”养老社区规划布局探索[J]. 规划师,2016,32(10):99-102.
  [3]李小云. 国外老年友好社区研究进展述评[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7):14-19.
  [4]沈瑶,刘晓艳,云华杰,等. 走向儿童友好的住区空间——中国城市化语境下儿童友好社区空间设计理论解析[J]. 城市建筑,2018(34):40-43.
  [5]颜玉凡,叶南客. 大都市社区公共文化需求的代际差异与治理对策[J]. 南京社会科学,2016(3):52-58.
  [6]温芳. 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5.
  [7]姚栋,袁正,李凌枫. 促进代际融合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德国“多代屋”的经验[J]. 城市建筑,2018(34):31-34.
  [8]章迎庆,孟君君. 基于“共享”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探究——以上海市贵州西里弄社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20,27(8):89-93.
  [9]魏方,余孟韩,李怡啸,等. 基于战术都市主义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一种促进景观公平的实践路径[J]. 风景园林,2020,27(9):102-108.
  [10]侯晓蕾. 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为例[J]. 中国园林,2019,35(12):23-27.
  [11]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19,26(6):13-17.
  [12]李昕阳,洪再生,袁逸倩,等. 城市老人、儿童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5):104-111.
  [13]余美瑛,贾淑颖. 新加坡全龄适老化社区营造经验借鉴[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10-122.
  [14]田中涼子. 施設における地域交流,世代間交流による生きがい支援(シンポジウム1 輝く老いを拓く老年看護実践,日本老年看護学会第18回学術集会I)[J]. 老年看護学:日本老年看護学会誌,2013,18(1):16-19.
  [15]杨舸.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居住模式——以上海、浙江、福建的调查为例[J]. 人口学刊,2017,39(2):5-17.
  [16] Inclusive Design for Getting Outdoors[EB/OL].(2011-07-22)[2021-01-12]. http://www.idgo.ac.uk/index.htm.
  [17]李正阳.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城市综合公园休闲活动空间包容性设计研究 [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8]李小云. 包容性设计——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27-31.
  [19]谭欣妍. 广州市城市绿地公用设施包容性设计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0]张文英,冯希亮. 包容性设计对老龄化社会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J]. 中国园林,2012,28(10):30-35.
  [21]李学勇. 当代中国的代际文化和谐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22] CLARKSON P J,COLEMAN R. History of Inclusive Design in the UK[J].Applied Ergonomics,2015,46:235-247.
  [23]閆红曦. 基于现有家庭结构的既有社区老幼复合型设施设计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8.
  [24]温芳. 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5.
  [25]宋岭,张少伟,李志民. 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城市住宅空间模式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1):113-119.
  [26]党行.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需求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27]王毅. 论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D].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刘春雁/1984年生/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人/本科/中海地产华南区域公司(广州 510000)/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柴弋霞/1993年生/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信作者)杨杨/1974年生/男/广东广州人/本科/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高级工程师/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 904777920@qq.com
其他文献
语言学视阈下茶叶产品说明书翻译是指通过适当的、简洁的、严谨性的语言翻译,帮助消费者更好的理解茶叶产品,防止因英译错误,造成对消费者误导的现象发生,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茶叶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问题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保障翻译准确是当前阶段相关人员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也将重点探讨语言学视阈下如何对茶叶产品进行更好的说明书英译,保障茶叶说明书的准确性。
摘要:广州作为一个高速扩张的城市,旧城区的更新换代却相对缓慢,因此存在了大量历史风貌和居住问题兼具的老旧小区。“微改造”模式自广州市于2015年提出以来,在多个老旧小区都完成了相应的实践。以广州市4个老旧社区为案例,在梳理了其改造前存在的问题,总结改造的措施,并通过问卷形式在居民中调查改造后的居住体验后,总结出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的策略:建筑内部的修复、公共环境的优化、基础设施升级与补充、历史文脉的
通过在长汀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南山镇开展百香果种植试验,总结长汀县水土流失区百香果育苗、选地、种植、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有力推动了长汀县百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活动,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园林景观的外在形式,推动我国园林景观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具体探讨了应怎样融合茶文化元素,将其引用到园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早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和三餐睡眠一样,是日常基本活动之一,茶的用途遍布在各行各业中,而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更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受宗教的影响,等级森严,重视礼仪和秩序,而茶就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形式和活动来展现其精神内涵,展现其精神品质,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通过祭天、行礼、祭祀等宗法形式来展现的,既是一种礼仪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茶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载体,历史悠久,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物质
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茶文化作为我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与各个产业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活动更加关注学生获得的体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阅读文本的构建。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分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对教学和教师自身发展的价值,并依据实际教学情况,从三个层面阐述初中语文在群文阅读中角色的转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的借鉴和参考。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属于我们民族的根,这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天赋。中华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同样,传统体育在中国也同时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在本文对传统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文化特征共性作出了一定的阐释,文化特征共性有以传统美德为中心,地方性特色浓郁,利于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利于建设和谐社区和文化交流等。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认同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以及教育内容。为了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功能与价值,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弘扬和发展茶文化,一是进一步确定茶文化的教育目标与价值,二是创新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育内容与方法,三是提升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四是加强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以此实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广州花地湾,既承载着文人雅趣,又充满着市井气息.随着城市化进程,承载着很多老广州人回忆的花地湾花鸟鱼虫市场及其周边也成为城市更新的对象.rn本改造项目范围为荔湾区白鹅
期刊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民族的悠久文明和礼仪。在影视产业的发展中茶元素也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创意,人们通过茶文化也对影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针对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茶元素,本文分析了当代影视作品的发展状况和茶文化的价值内涵,研究了当代影视作品中茶元素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几项关于当代影视与茶元素融合有效方法,仅供相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