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条件。但就我国的教育现状看,学生的听说能力很大程度上落后其读写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常常只注重培养学生读和写能力,而听、说能力的培养则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学生说的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语文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能力的第一关
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缺少培养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讲不好,不如不说。那么,教师就应该激起他们的感情,鼓励他们自尊自信。同时,教师也应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说话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为此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作进一步的体验。
二、丰富“说”的内容
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根本谈不到口头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内,如在讲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想一下“如果于勒认出了哥哥,哥哥会与他相认吗?”并说出理由。课堂上,同学们展开想象,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气氛就会非常活跃。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和完整性,又加深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课外,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多观察、多留意、多动脑,使自己的头脑逐渐充实起来。为使充实的生活实践不致成为过眼烟云,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做到厚积薄发。其次,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间接经验,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就是读书,中学生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拓宽自己的视野,当然读书时也要养成做读书摘抄的好习惯。
三、教给“说”的方法
话虽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说好却很不容易。这里除有内容是否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语文教师应当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口语交际”的安排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为学生所掌握。
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例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可结合该课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性词语来准确解说较复杂的事物、剖析深奥道理这一特点来进行。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是说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最顽强”一词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而又有长期难以制服的特点。“不断”一词则表明人类在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沙漠面前从未停止过斗争。此句中的这两个词如果换成别的词,就不会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讲清这个例子,学生就明白了说话用词要准确的问题。
四、开展“说”的训练
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有了较充实的“说”的内容,掌握了基本的“说”的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长久持续的科学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
1. 口述见闻
将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意义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口述见闻要表达清楚所见所闻的基本情况,语言力求精练准确。形式上可以活泼多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同伴之间交流,也可以在有关座谈会上讲述。
2. 口头辩论
口头辩论的问题,一般是专题性、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拘形式。辩论有利于即兴发挥,提高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学过“奇妙的克隆”一课后,针对世界上有些国家进行克隆人实验的问题,我提出了“你赞同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吗?”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要求全班同学均可参加辩论,并让学生自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同学们兴致很高,踊跃发言。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3. 讲故事或讲演
讲故事有利于形象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讲演有利于逻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讲故事和讲演都是以口语表达为主,兼有其他辅助表达方式的活动。讲的时候,要注意讲话的语度、节奏、频率等,同时辅以手势、表情、姿态等,加强综合表达的效果。比如国庆节、教师节、“五一”劳动节等,布置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又使学生在爱国、爱师、爱劳动等方面受到了深刻教育。
总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演讲训练,不少同学演讲时已能做到挥洒自如、声情并茂,达到了教学预想的目的。所以,唯有把口语训练与书面语教学辩证统一起来,教会学生不但能“写”而且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病树前头万木春”。
(大连市一二五中学)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能力的第一关
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缺少培养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讲不好,不如不说。那么,教师就应该激起他们的感情,鼓励他们自尊自信。同时,教师也应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说话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为此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作进一步的体验。
二、丰富“说”的内容
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根本谈不到口头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内,如在讲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想一下“如果于勒认出了哥哥,哥哥会与他相认吗?”并说出理由。课堂上,同学们展开想象,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气氛就会非常活跃。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和完整性,又加深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课外,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多观察、多留意、多动脑,使自己的头脑逐渐充实起来。为使充实的生活实践不致成为过眼烟云,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做到厚积薄发。其次,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间接经验,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就是读书,中学生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拓宽自己的视野,当然读书时也要养成做读书摘抄的好习惯。
三、教给“说”的方法
话虽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说好却很不容易。这里除有内容是否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语文教师应当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口语交际”的安排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为学生所掌握。
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例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可结合该课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性词语来准确解说较复杂的事物、剖析深奥道理这一特点来进行。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是说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最顽强”一词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而又有长期难以制服的特点。“不断”一词则表明人类在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沙漠面前从未停止过斗争。此句中的这两个词如果换成别的词,就不会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讲清这个例子,学生就明白了说话用词要准确的问题。
四、开展“说”的训练
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有了较充实的“说”的内容,掌握了基本的“说”的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长久持续的科学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
1. 口述见闻
将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意义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口述见闻要表达清楚所见所闻的基本情况,语言力求精练准确。形式上可以活泼多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同伴之间交流,也可以在有关座谈会上讲述。
2. 口头辩论
口头辩论的问题,一般是专题性、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拘形式。辩论有利于即兴发挥,提高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学过“奇妙的克隆”一课后,针对世界上有些国家进行克隆人实验的问题,我提出了“你赞同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吗?”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要求全班同学均可参加辩论,并让学生自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同学们兴致很高,踊跃发言。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3. 讲故事或讲演
讲故事有利于形象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讲演有利于逻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讲故事和讲演都是以口语表达为主,兼有其他辅助表达方式的活动。讲的时候,要注意讲话的语度、节奏、频率等,同时辅以手势、表情、姿态等,加强综合表达的效果。比如国庆节、教师节、“五一”劳动节等,布置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又使学生在爱国、爱师、爱劳动等方面受到了深刻教育。
总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演讲训练,不少同学演讲时已能做到挥洒自如、声情并茂,达到了教学预想的目的。所以,唯有把口语训练与书面语教学辩证统一起来,教会学生不但能“写”而且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病树前头万木春”。
(大连市一二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