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前途,还关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前景。面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和高校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视当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创新观念,积极建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共赢,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实现河南省城镇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强大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50-03
随着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大批量、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据赵一鹏等统计,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6.9%稳步增长到2009年的22.02%[1];省教育厅发布通报: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66%[2]。以上数据表明,河南省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18~22岁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15%以下)到大众化教育(18~22岁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23%)的转变。张治理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也为高校发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就业形势严峻[3]。
另外,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模式慢慢转变成“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就业机制市场化。一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迅速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另一面是社会就业模式的转变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的不适感,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本文拟通过调查数据从分析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入手,剖析影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诸因素。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呈下滑趋势
本表为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近7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2006年-2012年期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2.3倍,年平均涨幅20.9%。虽然每年的就业人数是保持在稳步增加的状态,但总体就业率(本文中统计的就业率是指就业、升学、创业、出国的人数与毕业生人数的比值)却下降了近7%。此外,单看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除2008年高出2006年10%以及2011年略高于2006年的就业率外,其它4年中的就业率均低于2006年的原始水平,2012年最低。由此得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总体就业率呈下滑趋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考研和考公务员人数激增
近年来,研究生入学和公务员考试相当火爆,势头有增无减。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人数首次突破12万,比2011年增加了9306人[4];2012年报考河南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的考生数量达25.8万[5],以上两个数据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三)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虽然河南省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数量还很少。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河南省的更低,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如此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观念的束缚,导致缺乏创业理念和创业胆识。
二、影响因素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根源是供需矛盾: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与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毕业生对社会的期待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待间存在矛盾,比如某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要求与期待过高,与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不符,进一步导致有业不就现象[6]。因此,要解决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难题,需要我们切实从其影响因素出发,把准脉、把好脉,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和对策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当前社会就业环境
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为社会提供80万-1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河南省现阶段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因素都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们还需正视河南省的现阶段经济状况: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另外,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导致就业需求与岗位的变化,总体就业矛盾不断加剧。在全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河南省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是其中一个战略。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劳动力队伍。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改革和减员增效,不能像以前一样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高校内部原因
1.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专业陈旧,与就业市场不协调。高校设置的专业长期按照原教育体制下的设置要求,多年不变,其调整周期远远长于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周期,不能依照市场进行调节。按要求,高校应每年经过市场调查再决定招生的数量,但是此项工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所以,某些高校的专业不顾市场的需求状况,每年招生数量固定,这就致使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量囤积,并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矛盾。比如,几年前还是万人期待的热门专业,于是各高校纷纷开设这类相关专业(如英语、计算机、法律等),然而短短几年后却变成了冷门专业,专修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导致此类专业的就业市场饱和,毕业生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存在弊端。毕业生的就业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素质,继而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水平。随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高校并未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一套课程设置能反复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每年只是按部就班地开设这些课程,教师也是按部就班地使用多年的老教案。然而,这种陈旧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是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模式也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果是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系统。某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内容零散,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的非专业教师,主要是一些就业教育管理者、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辅导员,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培训。尽管河南省各高校都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课程,但也大都流于形式,并未深刻分析当今社会现状,也未对学生的求职观、职业道德等进行专业指导,以上因素都致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不尽人意。
(三)毕业生自身原因
1.主观愿望与现实社会供给错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和就业观念相对陈旧。毕业生个人素质和社会机遇固然影响其就业,但个人期望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刚迈出大学校门,大都年轻气盛、乐观自信、自我评价较高且有较高的抱负,因此在求职中往往期望值偏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把薪资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黄宪伟概括当代大学生对工作薪酬的要求为“四个一点”,即工资高一点,奖金多一点,工作少一点,路程近一点[6]。另一方面,过分看重单位的医疗、住房公积金、保险和养老保障制度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都把目标锁定在福利和保障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思想上对那些民营和私有企业等存在抵触情绪,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高校毕业生求职期望值过高,其结果不是因脱离社会现实需求而四处碰壁,就是侥幸就业后因自身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工作需要。毕业生不切实际的就业期待无疑会限制其就业视野,影响其合理的就业定位,增加就业难度。
2.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职业能力不足。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目前,广大招聘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在逐年提高,不但有较好的知识能力储备,如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人文知识涵养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还要同时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但高校毕业生求职中表现的突出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能力不高(尤其表现为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等,有些专家指出,中国大学生的总量表面上看起来是过剩了,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7]。
另外,招聘单位希望招聘的人员能够对业务很快上手,而不是对其进行再培训教育,与之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理论强而实践能力较低和社会适应性差的现状,这无疑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不利因素。2010年3月3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一文,报道了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与农民工趋同的现象,这种趋同现象虽然只是由于一些企业不愿意储备人才的短期行为所致,但也指出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不足,昭示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总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大众化就业的发展,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面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和高校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关乎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并认真对待此问题;与此同时,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当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创新观念,积极建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共赢,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实现河南省城镇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一鹏,陈锋正,宰波.2011-20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84-87.
〔2〕20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66% [DB/OL].(2012-12-01)[2011-02-11].http:// www.zynews.com/news/2011-02/11/content_ 803768.htm.
〔3〕张治理.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79-80.
〔4〕上周末河南省12万人考研 比去年增加近一万人[DB/OL].(2012-12-02)[2012-01-09]. http://www.pxto.com.cn/news/zz/5ff3ca04c8f 5bcc9.html.
〔5〕河南公务员2012年报考人数统计[DB/OL].(2012-12-02)[2012-09-10].http://www.51edu. com/gongwuyuan/henan/zxzx/2799244.html.
〔6〕黄宪伟.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机制创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12):53-54.
〔7〕夏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6):183-18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50-03
随着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大批量、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据赵一鹏等统计,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6.9%稳步增长到2009年的22.02%[1];省教育厅发布通报: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66%[2]。以上数据表明,河南省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18~22岁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15%以下)到大众化教育(18~22岁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23%)的转变。张治理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也为高校发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就业形势严峻[3]。
另外,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模式慢慢转变成“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就业机制市场化。一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迅速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另一面是社会就业模式的转变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的不适感,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本文拟通过调查数据从分析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入手,剖析影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诸因素。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呈下滑趋势
本表为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近7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2006年-2012年期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2.3倍,年平均涨幅20.9%。虽然每年的就业人数是保持在稳步增加的状态,但总体就业率(本文中统计的就业率是指就业、升学、创业、出国的人数与毕业生人数的比值)却下降了近7%。此外,单看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除2008年高出2006年10%以及2011年略高于2006年的就业率外,其它4年中的就业率均低于2006年的原始水平,2012年最低。由此得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总体就业率呈下滑趋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考研和考公务员人数激增
近年来,研究生入学和公务员考试相当火爆,势头有增无减。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人数首次突破12万,比2011年增加了9306人[4];2012年报考河南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的考生数量达25.8万[5],以上两个数据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三)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虽然河南省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数量还很少。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河南省的更低,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如此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观念的束缚,导致缺乏创业理念和创业胆识。
二、影响因素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根源是供需矛盾: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与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毕业生对社会的期待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待间存在矛盾,比如某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要求与期待过高,与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不符,进一步导致有业不就现象[6]。因此,要解决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难题,需要我们切实从其影响因素出发,把准脉、把好脉,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和对策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当前社会就业环境
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为社会提供80万-1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河南省现阶段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因素都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们还需正视河南省的现阶段经济状况: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另外,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导致就业需求与岗位的变化,总体就业矛盾不断加剧。在全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河南省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是其中一个战略。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劳动力队伍。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改革和减员增效,不能像以前一样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高校内部原因
1.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专业陈旧,与就业市场不协调。高校设置的专业长期按照原教育体制下的设置要求,多年不变,其调整周期远远长于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周期,不能依照市场进行调节。按要求,高校应每年经过市场调查再决定招生的数量,但是此项工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所以,某些高校的专业不顾市场的需求状况,每年招生数量固定,这就致使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量囤积,并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矛盾。比如,几年前还是万人期待的热门专业,于是各高校纷纷开设这类相关专业(如英语、计算机、法律等),然而短短几年后却变成了冷门专业,专修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导致此类专业的就业市场饱和,毕业生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存在弊端。毕业生的就业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素质,继而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水平。随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高校并未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一套课程设置能反复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每年只是按部就班地开设这些课程,教师也是按部就班地使用多年的老教案。然而,这种陈旧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是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模式也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果是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系统。某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内容零散,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的非专业教师,主要是一些就业教育管理者、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辅导员,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培训。尽管河南省各高校都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课程,但也大都流于形式,并未深刻分析当今社会现状,也未对学生的求职观、职业道德等进行专业指导,以上因素都致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不尽人意。
(三)毕业生自身原因
1.主观愿望与现实社会供给错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和就业观念相对陈旧。毕业生个人素质和社会机遇固然影响其就业,但个人期望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刚迈出大学校门,大都年轻气盛、乐观自信、自我评价较高且有较高的抱负,因此在求职中往往期望值偏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把薪资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黄宪伟概括当代大学生对工作薪酬的要求为“四个一点”,即工资高一点,奖金多一点,工作少一点,路程近一点[6]。另一方面,过分看重单位的医疗、住房公积金、保险和养老保障制度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都把目标锁定在福利和保障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思想上对那些民营和私有企业等存在抵触情绪,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高校毕业生求职期望值过高,其结果不是因脱离社会现实需求而四处碰壁,就是侥幸就业后因自身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工作需要。毕业生不切实际的就业期待无疑会限制其就业视野,影响其合理的就业定位,增加就业难度。
2.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职业能力不足。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目前,广大招聘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在逐年提高,不但有较好的知识能力储备,如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人文知识涵养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还要同时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但高校毕业生求职中表现的突出问题是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能力不高(尤其表现为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等,有些专家指出,中国大学生的总量表面上看起来是过剩了,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7]。
另外,招聘单位希望招聘的人员能够对业务很快上手,而不是对其进行再培训教育,与之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理论强而实践能力较低和社会适应性差的现状,这无疑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不利因素。2010年3月3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一文,报道了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与农民工趋同的现象,这种趋同现象虽然只是由于一些企业不愿意储备人才的短期行为所致,但也指出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不足,昭示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总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大众化就业的发展,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面对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和高校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关乎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并认真对待此问题;与此同时,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当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创新观念,积极建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共赢,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实现河南省城镇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一鹏,陈锋正,宰波.2011-20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84-87.
〔2〕20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66% [DB/OL].(2012-12-01)[2011-02-11].http:// www.zynews.com/news/2011-02/11/content_ 803768.htm.
〔3〕张治理.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79-80.
〔4〕上周末河南省12万人考研 比去年增加近一万人[DB/OL].(2012-12-02)[2012-01-09]. http://www.pxto.com.cn/news/zz/5ff3ca04c8f 5bcc9.html.
〔5〕河南公务员2012年报考人数统计[DB/OL].(2012-12-02)[2012-09-10].http://www.51edu. com/gongwuyuan/henan/zxzx/2799244.html.
〔6〕黄宪伟.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机制创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12):53-54.
〔7〕夏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6):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