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音乐的当代困境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由上海音乐学院蓝汉成教授和几位青年教师发起的 ELA 友人室内乐社即将举行他们的“彼时当代·此时现代”系列的第六场音乐会。他们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推广室内乐、中国当代音乐,以及挖掘那些已被历史湮没的优秀室内乐作品。这是一支水准极高职业的室内乐组合。包括蓝汉成教授在内的室内乐社成员,均有长期海外在顶尖院校的留学或执教经历,并均有职业的室内乐经验——这在国内的室内乐组合中并不多见。更难得的是,同一些知名演奏家的临时组合不同,几位音乐家长期合作,演奏默契合一,又富有时代感,如果称他们是中国最好的室内乐,绝不为过。
  早在2013年,我便听过他们的演奏,他们对艺术的执著和严谨终究带来了极高的品质。但有些遗憾,听完音乐会,回头一数,台下观众并不多,甚至塞不满本就不大的贺绿汀音乐厅的三分之一。极高的艺术质量,却如此缺乏知音,实为憾事。再想到如今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盛况,此时冷遇与盛况并存情景,颇耐人思量。几年以来,中国的古典音乐市场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由于西方古典音乐的颓势,诸多国外知名音乐团体争先恐后地进入中国演出。仅在今年5月8日,上海同时有包括圣彼得堡交响乐团、瑞典 Art Nova 合唱等四个国外知名音乐家或团体同时在不同场馆演出。音乐会集体撞车景象,让乐迷们面对诸多选择,甚难抉择之感油然而生。也不时听闻有爱乐者不惜代价,坐着飞机全世界听音乐会,疯狂程度让欧洲人都为之侧目。这一切好像都值得欣喜,也难怪西方人无不惊讶地说:“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但另一面,乏人问津也不是个案,几个月前,中国知名女指挥张弦率领上海交响乐团上演了极为精彩的音乐会,也同样是上座率惨淡。一面是一票难求或者选择苦难,另一面是我们错过了诸多精彩的艺术家的演绎。我愈发感到,我们的听众,在如今情景里,纵抱热爱艺术之心,也在种种迷惑之中无法选择地进入当下音乐的困境之中,被迫在一个狭隘的音乐世界中打转。作为一支立足听众,立足中国的职业室内乐团,ELA具有一种引导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LA 是小众的,因为他们选择面对音乐在这个时代里的重大困境。同国外诸多职业当代乐团相似,作为一支学院内的团体,ELA 成员不仅是演奏家,更充满艺术家的问题意识。他们演奏优秀的当代音乐作品,但更注重那些在历史上被湮没的室内乐作品。“彼时当代,此时现代”,似乎能够表明他们面对当下音乐会极端保守的态度。西方音乐的历史上,公共音乐会的欣赏恐怕从没有经历一个如此保守的时代。一百年前,音乐会上演奏的是当代的浪漫主义音乐,一百年后的今天,当代音乐从战后时代走进新浪漫主义时代,经历极端与复归传统的动荡,但主流的公众舞台却无动于衷。更为狭隘的是,在历史上浩瀚数量的音乐作品中,能够登上公众音乐会舞台的作品数量微乎其微,音乐会不断重复上演的舞台更像是一个保守的圈套。2015年是西贝柳斯纪念年,乐界掀起了大量纪念这位芬兰作曲家的音乐活动。在ELA 即将于6月举行的“彼时当代,此时现代”系列音乐会之六上,与西贝柳斯同时代的丹麦作曲家尼尔森(今年也是他诞辰150周年)的作品将与西贝柳斯弦乐四重奏“亲密之声”一并献演,这位北欧作曲家的音乐价值并不在西贝柳斯之下,这似乎表明一种态度:主流古典音乐界每纪念一个作曲家都促使人遗忘或阻止人知晓更多有价值的作曲家,但却都牺牲在主流乐界垄断的狭隘视界中。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是愿意真正立足于中国的艺术家,正视所有中国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化传统与当代美学的关系。除去演奏西方创作,ELA 更加重视推广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他们演奏、委约了包括谭盾、杨立青、许舒亚、郭文景等诸多中国当代音乐家的作品,在6月即将举行的音乐会上,他们将演奏委约于陈晓勇的室内乐作品。


  对于听众来说,这些问题乍看上去似乎并不重要。但是,真正卓越的艺术作品会让人感知到这些问题的伟大意义。艺术家与听众的关系有些像史蒂夫·乔布斯对待他的产品的态度:其实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除去贝多芬、巴赫这类能够穿越时空的伟大人物,浪漫主义散发出来的更像是与现实生活毫无联系的煽情。人们需要这些,但总要为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留下空间。因为的确,要理解音乐并不容易。但对那些真诚执着于音乐本身的听众们来说,同样真诚的一群音乐家正以一种当代的方式,等待彼此在音乐中的共融与相知。
其他文献
在交响乐的衬托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自画像和蓝色星空在巨型屏幕上流动。在梵高去世125周年的特别日子里,“凯迪拉克 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湖上3000多平方米的艺术城堡揭开面纱。  去之前已经知道了,没有梵高的真迹,并没有特别的期待。以这样放低的心态到了现场,不料反而多了一份惊喜。  前经纪人自立门户策大展  35分钟的感映体验之旅从现场35幅巨幕上的梵高自画像开始。伴随着亨德尔
期刊
直至清代中期,国人对本土的艺术还相当自信,在17世纪初便已风行国内的西画,并未得到上层社会完全认同。尽管皇帝大多非常欣赏西方绘画,但并不喜欢其明暗对比强烈的人物画,所以对传教士画家的创作经常干预。宫廷里的洋画家为迎合皇帝的趣味,只得“抛弃平生所学,而另为新体,以曲阿皇上之意旨”。  明清文人士大夫和专业画家对洋画的评价更差,清代著名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讽其“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期刊
艺术曾经是很宽泛的概念。古代中国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六项技能,与其相似,古希腊的艺术(art)指农艺、建筑、纺织、木工、雕塑、医术等“有用的技巧”(useful skill)。直至近代,艺术才被分化为三种:一是旨在引起愉快的“美的艺术”(the fain arts,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二是旨在满足使用的制造活动,三是兼有实用价值和愉悦价
期刊
看了几十年画,愈发觉得现在的画家都太能画了。各种技术、风格、流派层出不穷,搞传统的玩当代的都在施展各自本领拼命折腾,大家都想在这艺术的独木桥上挤到彼岸,创出一条独属自己的高地。也不知看了多少琳琅满目的画,越看越乏味、越看越无聊,总感觉这些作品缺失了什么?!  直到有一天在网络上看到了邵妈妈的画,一下子被她那充满童趣和略带诙谐的画风所吸引。久违的朴素、生命的温暖、真挚的生活态度充盈在画中,能让人通过
期刊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看过一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特蕾西·雪弗兰的同名小说改编,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亲自站在这幅画前让那摄人心魄的回眸攻击一次。《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维梅尔最伟大的作品,与达·芬奇《蒙娜丽莎》齐名。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  这
期刊
在今年年中即将投入运营的上海中心,不仅刷新了申城天际线的新高度,更以各类齐全的文化配套设施,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艺术地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位于37层上海观复博物馆中的“空中花园”——半亩园。  半亩园其实是一处建于清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作为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位于北京东城黄米胡同,如今仅存遗迹。据记载,园内“垒石成山,引水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旷;结构曲折、陈设古雅,富丽而不失书卷
期刊
苏州耦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原为清初陆锦涉园。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于此始构涉园,一名小郁林。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同治十三年左右,归按察使湖州沈秉成,聘画家顾沄主持,重修扩建如今。因一宅而有两园,遂称耦园,并寓夫妇偕隐双栖之意。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
期刊
同样是一枚鸡蛋,可以打匀了拿去蒸,也可以把蛋清分出来裹在肉丝上爆炒,可以放在恒定温度的水里变成晃晃悠悠的温泉蛋。同样是那一碗蒸蛋,可以点入酱油变成深色的蛋羹,也可以蒸的时候加一点猪油撒一点胡椒面看香滑程度能否提升一个数量级。这是知识?是技能?不,这是好奇,就像看看一颗鸡蛋能变出多少种花样来。生活的各种瞬间亦可以捕捉到一点点小小光芒,对于我来说,或许人生只是瞬间。  我有一个特殊的癖好,比如说最近被
期刊
你有闺蜜吗?怎么从来不见你在朋友圈晒出来?  我真的不太清楚闺蜜的定义,我的朋友圈几乎没有我跟女性朋友的自拍照,我没有时代姐妹花那样轰轰烈烈的闺蜜情,至今为止没有体会过失恋后跟闺蜜一起哭一起闹,酩酊大醉时,相互拥着回家。  我知道你没有闺蜜的原因。因为你太有腔调了。漂亮的外表,令人羡慕的身材,加上自己喜欢的事业,这些元素对于其他普通女性来讲就是一种威胁,有时甚至是危害。据我观察,女性一般只会找那些
期刊
早在2014年4月美国CNBC电视台网站就用《中国人买下曼哈顿》为标题形容中国投资客对曼哈顿房产大举买入的行为。美国《福布斯》杂志也曾报道,去年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在与好莱坞影星布拉德·皮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一名沙特王子的抢房大战中告捷,以总价2600万美元成功将一套曼哈顿豪宅收归囊中……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凭借近年来楼市上涨的良好态势,作为中国买家的首选地位不可撼动。据美国房地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