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式德育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产生主观性的感觉、情感和意识的过程,是把外求和内求有机结合的德育形态。体验,对于一个人来讲,是一种生命历程,是一个人在其一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是一种真实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因为真实,因为实践过,所以才能在人的长期记忆系统里占有一席之地,久久不能遗忘。教育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因此,它应当是一种情境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已有认知,创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和感悟中获得体验,习得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也是合乎生命的本性需求的。
【关键词】体验式 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6-01
第一,以生为本,促进发展。成尚荣先生说过:世界有两个,一个是成人世界,一个是儿童世界。教师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取决于是否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与众不同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等特点。体验式德育的核心词应该是“以生为本”。它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听到了学生成长的脚步声。学生亲历德育实践活动,在不经意中获得生命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形成品质态度,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高尚行为。
第二,遵守规则,强化活动。柯尔伯格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一些并非有意的失误,引导他去总结,有利于提高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体验德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活动进程,关系到其他孩子活动的介入能力,关系到团队的协作能力。量化评价是强化规则的有效手段。我认为加分制既能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又能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验式德育活动中来。但是也不要不敢扣分!一旦学生违反了活动的规则与要求,教师作为活动的旁观者应该客观地适当地扣分。允许孩子犯错,但是原则性的错误,需要通过适当的合理的惩戒来影响、感化学生。正如同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班主任有责任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对规则的认同,真正形成“我们”的归属感,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第三,关注生活,精心策划。英国哲学家威尔逊曾在分析家庭满足学生道德教育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应参照家庭模式进行教育。这种做法不现实却并非毫无道理;“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故事启发我们去寻求社会、家庭道德情境与学校道德情境的共同之处,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喜爱在这种氛围中获得道德生活体验,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在心灵震撼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
(1)关注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道德体验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把为教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如把当“一天班主任”、“一日班长”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组织活动、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项工作的重要性,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师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体验分歧和争论,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以及合作态度和竞争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中体验优良文化和传统的熏陶,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关注交往生活。当代独生子女多,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多元化的生活世界要求学生具备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此学校体验教育要积极创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另外,我们更要增强活动和交往的探索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方法,陶行知也强调“做即是学,学即是做”。这种体验式德育活动,使学生成为“责、权、利”的完整统一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动活泼的体验式德育能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体验着,在体验中自觉地实践着,演绎着“心与心的碰撞,性与情的交融”。体验式德育是一个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体验式德育是活的教育,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成长。因此,我们只有必须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去构建以“体验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为全新教育理念的新的德育模式,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刻苦铭心,才能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教育目标才能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滨滨.回归生活实践的学校德育[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关键词】体验式 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6-01
第一,以生为本,促进发展。成尚荣先生说过:世界有两个,一个是成人世界,一个是儿童世界。教师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取决于是否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与众不同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等特点。体验式德育的核心词应该是“以生为本”。它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听到了学生成长的脚步声。学生亲历德育实践活动,在不经意中获得生命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形成品质态度,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高尚行为。
第二,遵守规则,强化活动。柯尔伯格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一些并非有意的失误,引导他去总结,有利于提高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体验德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活动进程,关系到其他孩子活动的介入能力,关系到团队的协作能力。量化评价是强化规则的有效手段。我认为加分制既能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又能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验式德育活动中来。但是也不要不敢扣分!一旦学生违反了活动的规则与要求,教师作为活动的旁观者应该客观地适当地扣分。允许孩子犯错,但是原则性的错误,需要通过适当的合理的惩戒来影响、感化学生。正如同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班主任有责任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对规则的认同,真正形成“我们”的归属感,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第三,关注生活,精心策划。英国哲学家威尔逊曾在分析家庭满足学生道德教育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应参照家庭模式进行教育。这种做法不现实却并非毫无道理;“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故事启发我们去寻求社会、家庭道德情境与学校道德情境的共同之处,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喜爱在这种氛围中获得道德生活体验,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在心灵震撼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
(1)关注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道德体验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把为教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如把当“一天班主任”、“一日班长”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组织活动、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项工作的重要性,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师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体验分歧和争论,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以及合作态度和竞争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中体验优良文化和传统的熏陶,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关注交往生活。当代独生子女多,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多元化的生活世界要求学生具备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此学校体验教育要积极创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另外,我们更要增强活动和交往的探索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方法,陶行知也强调“做即是学,学即是做”。这种体验式德育活动,使学生成为“责、权、利”的完整统一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动活泼的体验式德育能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体验着,在体验中自觉地实践着,演绎着“心与心的碰撞,性与情的交融”。体验式德育是一个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体验式德育是活的教育,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成长。因此,我们只有必须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去构建以“体验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为全新教育理念的新的德育模式,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刻苦铭心,才能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教育目标才能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滨滨.回归生活实践的学校德育[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