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相互作用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相互作用。

方法

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30):布托啡诺组(B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布托啡诺混合舒芬太尼组(BS1组)。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B组、S组初始剂量分别0.5 mg、5 μg,剂量调整梯度分别是0.1 mg、1 μg。BS1组按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的等效剂量2∶1配伍,初始剂量布托啡诺0.25 mg+舒芬太尼2.5 μg,剂量调整梯度是布托啡诺0.05 mg+舒芬太尼0.5 μg。给药后15 min内NRS评分≤3分或降低幅度超过50%为镇痛有效。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药物的ED50及95%可信区间(CI)。采用等辐射分析法判断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相互作用。根据本研究中B组、S组实际测得的ED50,若发现两药的等效剂量与BS1组参考的等效剂量差别较大时,那么按实际等效剂量1∶1设置BS2组(n=30):起始剂量布托啡诺0.4 mg+舒芬太尼1.8 μg,剂量变化梯度为布托啡诺0.1 mg+舒芬太尼0.45 μg。

结果

布托啡诺ED50 0.80 mg(95%CI 0.74~0.87 mg),舒芬太尼ED50 3.68 μg(95%CI 3.07~4.41 μg),BS1组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ED50分别为0.28 mg(95%CI 0.25~0.32 mg)和2.82 μg(95%CI 2.52~3.16 μg)。BS2组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ED50分别为0.38 mg(95%CI 0.33~0.43 mg)和1.7 μg(95%CI 1.5~1.9 μg)。等辐射分析法显示两药以2∶1或1∶1复合应用时镇痛效应均为相加作用。

结论

按2∶1和1∶1等效剂量配伍时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的镇痛效应为相加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用于患儿术后父母控制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术的患儿75例,性别不限,年龄2~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舒芬太尼组(S组,n=38)和氢吗啡酮组(H组,n=37)。术后48 h内进行父母控制静脉镇痛,S组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H组配方为氢吗啡酮200 μg/kg,均加生理盐水混合至100 ml,输注速度2 ml/h,单次剂量0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麻醉和七氟醚复合麻醉对代谢综合征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骨科或胃肠外科手术的代谢综合征病人94例,年龄65~80岁,体重60~95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47):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静脉输注异丙酚4~6 mg·kg-1·h-1维持麻醉;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吸入1%~2%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
期刊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猪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白猪28头,体重33~41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7):假手术组(S组)、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组(CA-CPR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LDP组)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HDP组)。采用电刺激法诱发室颤8 min,心肺复苏5 min的方法制备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于复苏成功后5 min时,LDP组经股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小板活性的变化。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和髋关节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DM组)和非糖尿病患者22例(NDM组),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20~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于入室(T0)、全麻苏醒(T1)和术后24 h(T2)时采集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P-选择素(CD62P)阳性细胞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
目的筛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40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根据患者术中至术后48 h内是否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医生年手术量、合并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术前红细胞压积(Hct)、左心室射血分数、动脉血氧分压、肝功能、手术时间和术中连续心排量监测、呼气末正压通气、
麻醉学主要关注患者安全问题,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麻醉医生都将"无一例患者受到麻醉伤害"作为奋力追求的终极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患者麻醉安全发展史及经验和思路,通过抛砖引玉,引发中国麻醉医生进一步思考和关注麻醉患者安全问题,从而有益于患者围术期转归和麻醉学科发展。本文主要围绕5个方面展开述评:阐述美国麻醉学界如何深刻认识患者安全的重要性;介绍有利于麻醉患者安全的措施;介绍近期美国及其他地区有关麻醉
期刊
目的评价机械牵张诱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黏附能力增强时内皮素-1(ET-1)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MVECs以0.5×105个/m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2 ml/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4):正常对照组(C组)、机械牵张组(MS组)、机械牵张+PI3K特异性抑制剂L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