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流行、诊断和防控

来源 :现代畜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流感(AI)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以呼吸系统病症,伴有精神沉郁、饮水和食欲降低、产蛋量下降等为特征。禽流感病毒毒株数量众多,一般可分为低致病性禽流感毒株(LPAI)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HPAI)两类,前者不引起或引起轻微临床症状,后者则能够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禽鸟大量死亡。现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对禽流感进行了阐释。
其他文献
2021年9月3日,国际著名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分区大类一区,IF 2020=8.528)在线发表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张小宁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Feeding silkworms with HPMC dispersed MoO 2 NPs:An efficient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supercapacitance performance of carbonized silk”。该工作是课题组继2020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对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并行超声检查的71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71例患者共有75个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病灶,其中单侧67例(右侧36例,左侧31例),双侧4例。超声检出71个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病灶,其中诊断为卵巢畸胎瘤58个,未定性9个,误诊4个,另有4个漏诊。超声检出率94.7%,诊断准确率77.3%,漏诊率5.3%,误诊率5.3%。结论:彩色多普
谷子是我国北方旱作区传统的粮饲兼用作物,具有耐瘠薄、耐旱、适应性广的特点。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不断扩大,饲草谷子作为一种优良饲草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并在内蒙古、河北大面积种植。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合饲草谷子生长,大力发展饲草谷子对调整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基于本课题组多年试验研究,现将饲草谷子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为黑龙江省饲草谷子种植提供参考。
应用瓦里安机器性能检测(MPC)晨检工具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性能状态进行长期检测,通过每日加速器性能检测,精确监控加速器性能状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排除两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潜在故障,在确保加速器高性能状态的同时,避免了更严重的故障发生。
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叫做红眼病,是由于感染多种致病菌而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结膜发炎。病牛临床上主要症状是害怕强光照射,眼睑肿胀,流泪增多,眼结膜充血,角膜出现溃疡。在每年夏秋季节的大风、尘土飞扬等天气,会促使该病快速传播流行。尽管该病具有较低死亡率,但发病后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容易导致病牛完全失明,使其无法正常采食。现概述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16世纪以来,随着全国市场网络的形成,广西桂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至少在清前期,黄、周、廖等姓渔户逐渐垄断桂江捕鱼和水面权利,形成州县-蛋户首-渔民的层级结构。清中期,这一格局有所改变,雍正年间,地方官府承认刘姓拥有相应河道埠头的合法权利。嘉庆年间,桂江渔户对捕鱼界址的争夺又日益加剧,经过地方官府的调解,进一步明确了桂江流域诸姓渔户水面权利河道埠头的格局,也重塑了桂江水域社会秩序。本文的探讨,进一步推进了明清时期广西桂江流域河道管理与水域社会秩序的研究。
情绪障碍亦称“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是指正常情感反应的夸张、混乱或减退,常见的有焦虑、恐怖、抑郁等精神症状。前庭功能障碍与情绪调节障碍常同时出现,即前庭功能障碍与精神症状在某些疾病中的表现具有高度一致性,如: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病患者的精神共病患病率可达65%和57%[1]。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经典,虽成就卓绝,但由于政治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文化等时代背景和立场视域不同,对其攻伐指摘的学者可以说代不乏人,其中以金人王若虚最为犀利辛辣,以致认为司马迁《史记》“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王若虚掊击迁史有其学术渊源,主要受班固、刘知几、苏轼、朱熹等不喜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其特点是继承并融合各家指责迁史之一端而更加不遗余力。我们通过比较诸家不喜迁史之同异以见王若虚掊击迁史在“史记学”史上的关键链条作用,同时结合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并放在宋、金、元这一广阔的多朝代多民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为目前有效解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主要手段,但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个体康复效果也差异巨大[1]。其影响因素复杂,相关机制不清,目前的研究无法对其作出全面完美的解释和预测[2~4]。大多数患者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最大的感知性能[5],提示听觉皮层发育与可塑性可能是患者植入术后效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