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自然能源无限度的开采与利用,现在已经造成了自然能源的严重匮乏,在建筑施工中实施节能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其具有的意义也是较为深远的。而建筑节能也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标准来规范建筑节能市场。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很多,除了建筑设计要符合国家的节能标准外,施工中严格按照要求控制节能工程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目前,我国对于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作为造福子孙后代、利国利民的建筑节能性建筑要作为一项政策矢志不移的坚持下去。各地方政府应安排专项基金,支持建筑节能技术进步并制订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发展规划,组织建筑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研究发展前景良好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并建立我国节能建筑的评定体系。唯有这样,才能为节能型建筑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就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借以推动我国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和谐、全面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施工,进而有效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因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不仅对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很大的推动,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能源的节约利用,而是尽量多的应用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无污染的可循环资源,这也就无形中减少了人造建筑材料的利用,自然也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投入,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也是极为重要的。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技术类型比较多,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知识与理论,并且相互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绝不是单一技术种类的表现,而是引起发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他技术种类集体爆发的一个起点,其具有连结与带动的意义和作用。总体来说,我国工民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主体上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的融合和交汇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基本满足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但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切不可固步自封,而是要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对现有的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二、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
1. 建筑工程中太阳能技术的运用
众所周知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源头,是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之一,目前它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技术上。建筑工程中运用到太阳能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将散热、遮阳与太阳能收集一体化等功能向太阳能混合型技术发展,使用阳光反射设备为建筑施工提供热量和光照,达到节能目的。虽说太阳能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地域差异等,要想进一步完善太阳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就需要科技人员不断创新不断试验。
2. 建筑工程中风能技术的运用
风能也是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既环保又方便。一般所说风能的运用主要是把风能通过设备转换成电能然后投放到其他电能单位上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相比,各有千秋可以互补不足。如阴雨天气,阳光不足可以使用风能,晴天则选择太阳能,如此交替使用便能保障建筑工程正常有序的不间断进行。
3. 建筑工程中物体表面采光技术的运用
建筑施工中物体表面采光技术的运用也是非常常见的,主要是利用自然光线,目前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是采光技术常见的两种方式。建筑工程中最注重的是光线的间接利用,间接利用的优势有最大范围的为建筑工程提供自然光照,光照的质量高、视觉舒适度高,并且直接有效的减少了建筑工程所需热能。直接利用相对少用,因为它主要是普通的侧面采光,这种方式采光空间有很大局限性。
4.建筑工程中地面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
地面节能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工程中。地面节能施工技术不仅要求地面的整体构造有一定的抗压能力预防踩压破坏保温材料,还要求地面有保温防潮的功能。另外,认真做好地面干燥、防水处理才是真正的节能,一味的更换建筑材料只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地面节能技术施工详见图1)。
5. 建筑工程中屋顶节能技术的运用
屋顶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住宅房都会安装太阳能熱水器,房顶又是接受太阳直射最多的一部分,尖顶的房屋不利于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混凝土铸造的房顶保温功能又相对较差,夏热冬冷现象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房顶节能技术就不可或缺,一般都会在房顶安装保温层来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在房顶上种些植物美化建筑,人与自然地关系进一步拉近,这项节能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房顶。
三、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1、节能降耗政策问题。一是缺乏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二是经济调控政策措施上有待强化。三是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四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2、节能降耗管理问题。管理不善造成巨大浪费,一个节能建筑或节能系统,前期的设计、施工、调试只是开始,在其今后的整个漫长生命周期中,运行管理对于节能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不善造成能源浪费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3、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缺失,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相关配套政策不足。
四、应重点发展的节能技术分析
1、建筑围护结衔,能成套技术。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节能墙体、屋顶以及门窗,特点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和高效节能窗技术,包括用粘贴、钉挂、浇人和涂抹等方法固定高效保温材料的多种外墙外保温技术,以及采用中空密封玻璃、低辐射玻璃、充惰性气体玻璃以及断桥合金窗框、复合塑料窗框和活动外遮阳帘等多种符能窗技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高性能建筑玻璃及其应用技术。
2、高效率的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对供热厂、热力站、锅炉房和供热管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结合供热体制改革,开发和应用采暖温度控制与采用温控阀、热量表、热量分配计的双管或单管采暖系统技术。开发利用多种能源、不同规模的集中式供冷系统。发展燃气空调及热电冷联产联供。
3、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适用技术。根据既有建筑不同的建筑构造和使用条件,开发对其墙体、门窗、屋面和采暖空调照明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的多种技术。
4、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关键是处理好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关系,并积极推广应用。
5、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技术。关键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热制冷成套技术。水热泵地源热泵供热制冷技术等。
【结 语】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具有很强的突破性,不论节能施工技术发展到那个阶段都应该具备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的特点,切合科学发展观,联系我国实际国情并广泛推广运用到更多的建筑单位中。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运用不仅是人类在建筑工程事业上一个新的突破,同时也是人类建设和谐自然,创建绿色家园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卫鹏.小议建筑节能技术[J].科学时代,2010(8).
[2]翟天德.工民建中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目前,我国对于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作为造福子孙后代、利国利民的建筑节能性建筑要作为一项政策矢志不移的坚持下去。各地方政府应安排专项基金,支持建筑节能技术进步并制订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发展规划,组织建筑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研究发展前景良好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并建立我国节能建筑的评定体系。唯有这样,才能为节能型建筑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就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借以推动我国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和谐、全面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施工,进而有效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因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不仅对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很大的推动,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能源的节约利用,而是尽量多的应用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无污染的可循环资源,这也就无形中减少了人造建筑材料的利用,自然也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投入,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也是极为重要的。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技术类型比较多,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知识与理论,并且相互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绝不是单一技术种类的表现,而是引起发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他技术种类集体爆发的一个起点,其具有连结与带动的意义和作用。总体来说,我国工民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主体上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的融合和交汇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基本满足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但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切不可固步自封,而是要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对现有的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二、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
1. 建筑工程中太阳能技术的运用
众所周知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源头,是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之一,目前它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技术上。建筑工程中运用到太阳能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将散热、遮阳与太阳能收集一体化等功能向太阳能混合型技术发展,使用阳光反射设备为建筑施工提供热量和光照,达到节能目的。虽说太阳能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地域差异等,要想进一步完善太阳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就需要科技人员不断创新不断试验。
2. 建筑工程中风能技术的运用
风能也是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既环保又方便。一般所说风能的运用主要是把风能通过设备转换成电能然后投放到其他电能单位上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相比,各有千秋可以互补不足。如阴雨天气,阳光不足可以使用风能,晴天则选择太阳能,如此交替使用便能保障建筑工程正常有序的不间断进行。
3. 建筑工程中物体表面采光技术的运用
建筑施工中物体表面采光技术的运用也是非常常见的,主要是利用自然光线,目前间接利用和直接利用是采光技术常见的两种方式。建筑工程中最注重的是光线的间接利用,间接利用的优势有最大范围的为建筑工程提供自然光照,光照的质量高、视觉舒适度高,并且直接有效的减少了建筑工程所需热能。直接利用相对少用,因为它主要是普通的侧面采光,这种方式采光空间有很大局限性。
4.建筑工程中地面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
地面节能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工程中。地面节能施工技术不仅要求地面的整体构造有一定的抗压能力预防踩压破坏保温材料,还要求地面有保温防潮的功能。另外,认真做好地面干燥、防水处理才是真正的节能,一味的更换建筑材料只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地面节能技术施工详见图1)。
5. 建筑工程中屋顶节能技术的运用
屋顶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住宅房都会安装太阳能熱水器,房顶又是接受太阳直射最多的一部分,尖顶的房屋不利于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混凝土铸造的房顶保温功能又相对较差,夏热冬冷现象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房顶节能技术就不可或缺,一般都会在房顶安装保温层来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在房顶上种些植物美化建筑,人与自然地关系进一步拉近,这项节能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房顶。
三、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1、节能降耗政策问题。一是缺乏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二是经济调控政策措施上有待强化。三是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四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2、节能降耗管理问题。管理不善造成巨大浪费,一个节能建筑或节能系统,前期的设计、施工、调试只是开始,在其今后的整个漫长生命周期中,运行管理对于节能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不善造成能源浪费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3、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缺失,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相关配套政策不足。
四、应重点发展的节能技术分析
1、建筑围护结衔,能成套技术。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节能墙体、屋顶以及门窗,特点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和高效节能窗技术,包括用粘贴、钉挂、浇人和涂抹等方法固定高效保温材料的多种外墙外保温技术,以及采用中空密封玻璃、低辐射玻璃、充惰性气体玻璃以及断桥合金窗框、复合塑料窗框和活动外遮阳帘等多种符能窗技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高性能建筑玻璃及其应用技术。
2、高效率的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对供热厂、热力站、锅炉房和供热管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结合供热体制改革,开发和应用采暖温度控制与采用温控阀、热量表、热量分配计的双管或单管采暖系统技术。开发利用多种能源、不同规模的集中式供冷系统。发展燃气空调及热电冷联产联供。
3、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适用技术。根据既有建筑不同的建筑构造和使用条件,开发对其墙体、门窗、屋面和采暖空调照明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的多种技术。
4、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关键是处理好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关系,并积极推广应用。
5、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技术。关键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热制冷成套技术。水热泵地源热泵供热制冷技术等。
【结 语】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具有很强的突破性,不论节能施工技术发展到那个阶段都应该具备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的特点,切合科学发展观,联系我国实际国情并广泛推广运用到更多的建筑单位中。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运用不仅是人类在建筑工程事业上一个新的突破,同时也是人类建设和谐自然,创建绿色家园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卫鹏.小议建筑节能技术[J].科学时代,2010(8).
[2]翟天德.工民建中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