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为200年前秦岭地区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佛坪厅故城曾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但现今佛坪厅故城城内原有建筑、城墙和城门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佛坪厅故城的历史演谛中也启示了我们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字】:佛坪厅故城破坏保护
概述
周至县佛坪厅故城(又称老县城)位于秦岭南北分界岭以南,太白山东岭下龙洞湾5公里处古傥骆道的一侧,距今周至县城约107公里,距西安市约18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7°45′,北纬33°48′,海拔高度1737.2米。此处四面环山,渭水河从城北侧流经。
人类对秦岭的开发是从浅山区逐渐波及到深山区的。先是靠近关中的秦岭山头上的树木被砍伐,到明清时期,傥骆道的行人逐渐稀少的时候,人们又开始了大规模砍伐秦岭深山的木材了,据明清《乡土志丛编》记载,乾隆年间,秦岭厢运业兴起,每年有成千上万伐木工人进入秦岭深山伐木。嘉庆五年,清政府将周至洋县的深山地区划出,在袁家庄设洋县丞管理,辖佛坪,属西安府。
嘉庆十八年(1813年)周至黑河上游两岸厢客(伐木工人)不堪繁重的劳动和简陋的生活条件,揭竿起义。20天内,义军发展到2000人,声势浩大的义军占领了厚畛子、佛爷坪等地。加上秦岭山区原来流民甚多,匪患频繁,治安混乱,为了应对义军,安置流民,维持治安,道光清廷派出驻军,在佛爷坪设立了隶属汉中府的佛坪厅。据光绪年间编纂的《十一朝东华录详节》记载,“道光四年,添设陕西佛坪抚民同知,巡检各一”,管辖秦岭深山地区,道光五年(1825年),首任同知景梁在佛爷坪修筑城墙,建成佛坪厅城,维护治安,抚民垦荒。于是,“都督门,二郎坝,厚畛子,八斗河,板房子等处有居民三千余家,仅老县城一带就有上万人”。佛坪厅最兴盛时期,常住人口曾达到3万余人。
佛坪厅故城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民国二年(1913)改为县治,民国十四年(1925)遭遇匪患,民国十五年(1926)县治迁至袁家庄,也就是现今的佛坪县政府所在地,之后故城逐渐废弃。1996年6月l2日,周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l2月16日,陕西省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佛坪厅故城古建筑现状
佛坪厅故城城墙是城市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内现存古建筑基址有寺庙、宫殿、衙署、住宅等,它们作为点状或者面状元素在城市的空间格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墙作为线状的元素,在城市的空间格局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佛坪厅故城城墙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它的存在,使得佛坪厅在历年争战中得以幸存。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佛坪厅故城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于佛坪厅故城的保护迫在眉睫。
故城城墙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呈东南部外凸的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墙基为汉白玉石条砌筑,墙体白灰沙土混合夯筑,外包砌大卵石。城墙设有三座城门,东城门(景阳门)、西城门(丰乐门)、南城门(延熏门)。据叶广岑考证,佛坪厅故城的城门原来有谯楼,有瓮城。三座城门曾经残破不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仅南城门额石匾上刻的“延”字依稀可辨。西城门上长出了高高的灌丛和草丛,城门拱的青砖努力地支撑着,泥泞的道路从城门下穿过,站在城门下,从坍塌的瓮城垛口可以看见蓝天。东城门则已经崩塌废弃,人们从南侧卵石城墙崩塌的缺口进出,城里只有几户人家,说是县城,其实是乡村,农人在城墙内的田里扶犁耕作。
佛坪厅故城的城门也曾有过辉煌的日子,在19世纪初,佛坪厅故城刚刚建成时,那时的城门比现在的要高大雄伟的多。当时小小的佛坪厅故城虽然只有八九公顷的面积,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已经发育成典型的小社会,城内建有同知署、守备署、把总署、司狱署、学署、常平库、营房、书院、文庙,城外有接官亭、城隍庙、土地庙、火神庙、社稷坛、先农坛、龙王祠、关帝庙、演武场和集市,小城市中百姓汇集,众生芸芸,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佛坪厅是当时秦岭深山区的一处行政、商贸、文化、通讯中枢,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佛坪厅就设立了邮递代办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佛坪厅就设立了巡警局。
如今,经过对三座城门修缮,尽可能恢复建筑的原貌,通过保护修缮等多种手段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远远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城墙,三座城门均用青砖砌筑,西门那座残破的城门不见了,登上东城门,人们可以俯瞰整个老县城。
从1825年佛坪厅建城至今,180多年过去了,老县城的历史比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历史略短,然而在剑桥和牛津,人们保留了城市过去的格局,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也修缮了一些古建筑,这些保护,即保持了那些建筑原有的风格,又使古建筑发挥了实用的功能,而在此地,古老的城池,城内原有的古建筑,城门原来的格局,在也看不到了。
3.、给我们的警示
著名作家叶广岑跑遍了秦岭的山山水水,他在周至县挂职期间,更深入的了解了老县城的过去和现在。21世纪初,叶广岑推出的一本新作《老县城》,使得老县城的声明远播。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更打破了地理隔离,人们不但读到了老县城的文字说明,还从网络上看到了老县城的山水、野生动物、城门、城墙......被历史遗忘的老县城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起。
从佛坪厅故城的历史演谛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创造,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的建筑。因为建筑可以生动的表征文化,证明文化的存在(意识里的文化是看不见的) 。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实体形像十分直接的感知和认同于自己的文化。而早期文明的出现也完全是基于城市的建立。正是由于文化的易于流失性,人类通过建造比人类寿命长很多的建筑和地标来记载曾经发生过的文明与文化。这种记载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动的意义。因为人们可以在古建筑的环境中体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字的记载往往是抽象而具体的。但是建筑却可以盛载文化的灵魂。这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所以,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古建筑是反映一个历史時期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它不单纯是一个建筑,而是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风貌与习俗。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古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反映,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等都视古建筑为至宝。佛坪厅故城所包括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清代晚期中国北方山区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因鉴于古建筑的重要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等相关文件。这对我们研究历史,开创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商林艳,蔡丽蓉,古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山西建筑,2010年10月第36卷第29期。
[2]蒋志刚,自然的轮回——佛坪老县城由盛而衰、由衰而复苏,维普资讯。
[3]赵倩,田伟丽,古城墙的保护方法探析,山西建筑,2010年8月第36卷第24期。
【关键字】:佛坪厅故城破坏保护
概述
周至县佛坪厅故城(又称老县城)位于秦岭南北分界岭以南,太白山东岭下龙洞湾5公里处古傥骆道的一侧,距今周至县城约107公里,距西安市约18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7°45′,北纬33°48′,海拔高度1737.2米。此处四面环山,渭水河从城北侧流经。
人类对秦岭的开发是从浅山区逐渐波及到深山区的。先是靠近关中的秦岭山头上的树木被砍伐,到明清时期,傥骆道的行人逐渐稀少的时候,人们又开始了大规模砍伐秦岭深山的木材了,据明清《乡土志丛编》记载,乾隆年间,秦岭厢运业兴起,每年有成千上万伐木工人进入秦岭深山伐木。嘉庆五年,清政府将周至洋县的深山地区划出,在袁家庄设洋县丞管理,辖佛坪,属西安府。
嘉庆十八年(1813年)周至黑河上游两岸厢客(伐木工人)不堪繁重的劳动和简陋的生活条件,揭竿起义。20天内,义军发展到2000人,声势浩大的义军占领了厚畛子、佛爷坪等地。加上秦岭山区原来流民甚多,匪患频繁,治安混乱,为了应对义军,安置流民,维持治安,道光清廷派出驻军,在佛爷坪设立了隶属汉中府的佛坪厅。据光绪年间编纂的《十一朝东华录详节》记载,“道光四年,添设陕西佛坪抚民同知,巡检各一”,管辖秦岭深山地区,道光五年(1825年),首任同知景梁在佛爷坪修筑城墙,建成佛坪厅城,维护治安,抚民垦荒。于是,“都督门,二郎坝,厚畛子,八斗河,板房子等处有居民三千余家,仅老县城一带就有上万人”。佛坪厅最兴盛时期,常住人口曾达到3万余人。
佛坪厅故城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民国二年(1913)改为县治,民国十四年(1925)遭遇匪患,民国十五年(1926)县治迁至袁家庄,也就是现今的佛坪县政府所在地,之后故城逐渐废弃。1996年6月l2日,周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l2月16日,陕西省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佛坪厅故城古建筑现状
佛坪厅故城城墙是城市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内现存古建筑基址有寺庙、宫殿、衙署、住宅等,它们作为点状或者面状元素在城市的空间格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墙作为线状的元素,在城市的空间格局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佛坪厅故城城墙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它的存在,使得佛坪厅在历年争战中得以幸存。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佛坪厅故城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于佛坪厅故城的保护迫在眉睫。
故城城墙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呈东南部外凸的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墙基为汉白玉石条砌筑,墙体白灰沙土混合夯筑,外包砌大卵石。城墙设有三座城门,东城门(景阳门)、西城门(丰乐门)、南城门(延熏门)。据叶广岑考证,佛坪厅故城的城门原来有谯楼,有瓮城。三座城门曾经残破不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仅南城门额石匾上刻的“延”字依稀可辨。西城门上长出了高高的灌丛和草丛,城门拱的青砖努力地支撑着,泥泞的道路从城门下穿过,站在城门下,从坍塌的瓮城垛口可以看见蓝天。东城门则已经崩塌废弃,人们从南侧卵石城墙崩塌的缺口进出,城里只有几户人家,说是县城,其实是乡村,农人在城墙内的田里扶犁耕作。
佛坪厅故城的城门也曾有过辉煌的日子,在19世纪初,佛坪厅故城刚刚建成时,那时的城门比现在的要高大雄伟的多。当时小小的佛坪厅故城虽然只有八九公顷的面积,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已经发育成典型的小社会,城内建有同知署、守备署、把总署、司狱署、学署、常平库、营房、书院、文庙,城外有接官亭、城隍庙、土地庙、火神庙、社稷坛、先农坛、龙王祠、关帝庙、演武场和集市,小城市中百姓汇集,众生芸芸,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佛坪厅是当时秦岭深山区的一处行政、商贸、文化、通讯中枢,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佛坪厅就设立了邮递代办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佛坪厅就设立了巡警局。
如今,经过对三座城门修缮,尽可能恢复建筑的原貌,通过保护修缮等多种手段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远远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城墙,三座城门均用青砖砌筑,西门那座残破的城门不见了,登上东城门,人们可以俯瞰整个老县城。
从1825年佛坪厅建城至今,180多年过去了,老县城的历史比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历史略短,然而在剑桥和牛津,人们保留了城市过去的格局,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也修缮了一些古建筑,这些保护,即保持了那些建筑原有的风格,又使古建筑发挥了实用的功能,而在此地,古老的城池,城内原有的古建筑,城门原来的格局,在也看不到了。
3.、给我们的警示
著名作家叶广岑跑遍了秦岭的山山水水,他在周至县挂职期间,更深入的了解了老县城的过去和现在。21世纪初,叶广岑推出的一本新作《老县城》,使得老县城的声明远播。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更打破了地理隔离,人们不但读到了老县城的文字说明,还从网络上看到了老县城的山水、野生动物、城门、城墙......被历史遗忘的老县城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起。
从佛坪厅故城的历史演谛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创造,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的建筑。因为建筑可以生动的表征文化,证明文化的存在(意识里的文化是看不见的) 。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实体形像十分直接的感知和认同于自己的文化。而早期文明的出现也完全是基于城市的建立。正是由于文化的易于流失性,人类通过建造比人类寿命长很多的建筑和地标来记载曾经发生过的文明与文化。这种记载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动的意义。因为人们可以在古建筑的环境中体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字的记载往往是抽象而具体的。但是建筑却可以盛载文化的灵魂。这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所以,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古建筑是反映一个历史時期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它不单纯是一个建筑,而是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风貌与习俗。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古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反映,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等都视古建筑为至宝。佛坪厅故城所包括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清代晚期中国北方山区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因鉴于古建筑的重要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等相关文件。这对我们研究历史,开创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商林艳,蔡丽蓉,古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山西建筑,2010年10月第36卷第29期。
[2]蒋志刚,自然的轮回——佛坪老县城由盛而衰、由衰而复苏,维普资讯。
[3]赵倩,田伟丽,古城墙的保护方法探析,山西建筑,2010年8月第36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