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数学课堂教学面临重大变化,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成为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谈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6-01
《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数学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当前,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并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应从学生角度思考,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的教案,引导学生去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在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数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世界,并结合数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新理念指导下,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正弦定理”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现实生活中测绘问题,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正弦定理的猜想;③学生分组探究,设计证明思路;④⑤运用化归、分类等思想方法合作探讨完成定理证明;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空间几何体》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涌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贴近生活,优化数学课程资源
新教材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数列》以趣味话题:“国王对国际象棋棋盘发明者奖励的麦粒数 ”的计算作为章头序言,激发学习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教材的编排上,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又附以插图增强直观形象性、趣味性。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
高中数学的各章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都恰当的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如用“不同重量信件的邮资问题”表示分段函数,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在教学中应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数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
五、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许多教科书面向现实,数学知识的引入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出现。这些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各异,图文并茂,有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有让人着迷的数学史,有发人深思的悬念,也有尚未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还有现代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等。教科书中每节后,还安排大量与现实世界结合并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和实践,并对每一问题在题首注明数学知识被应用的领域(例如天文、建筑、管理、经济、物理、化学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56-01
《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数学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当前,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并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应从学生角度思考,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的教案,引导学生去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在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数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世界,并结合数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新理念指导下,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正弦定理”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现实生活中测绘问题,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正弦定理的猜想;③学生分组探究,设计证明思路;④⑤运用化归、分类等思想方法合作探讨完成定理证明;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空间几何体》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涌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贴近生活,优化数学课程资源
新教材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数列》以趣味话题:“国王对国际象棋棋盘发明者奖励的麦粒数 ”的计算作为章头序言,激发学习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教材的编排上,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又附以插图增强直观形象性、趣味性。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
高中数学的各章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都恰当的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如用“不同重量信件的邮资问题”表示分段函数,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在教学中应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数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
五、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许多教科书面向现实,数学知识的引入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出现。这些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各异,图文并茂,有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有让人着迷的数学史,有发人深思的悬念,也有尚未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还有现代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等。教科书中每节后,还安排大量与现实世界结合并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和实践,并对每一问题在题首注明数学知识被应用的领域(例如天文、建筑、管理、经济、物理、化学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