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x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辛亥革命;家国情怀;渗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含五个方面。它们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不同方面的要求。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分别有一节精心设计的活动课,分别为“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重视。的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夸张一点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育的高层次追求,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就显得日益重要。
   黄牧航教授把家国情怀素养分为三类:“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家乡、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感情”和“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第二个层次更容易渗透和培养。接下来,以《辛亥革命》为例,谈谈有关方面的体会和感受。
   一、《辛亥革命》授课中“家国情怀”的渗透
   教学导入:首先展示电影《辛亥革命》人物剧照。
   问题1:成龙说这是一部他不参与会遗憾终生的影片,也是成龙从影以来的第100部影片。请问这是哪一部电影?
   讲解:大家知道,成龙是国际影星,也是著名的爱国艺人。从他把自己的第100部影片奉献给《辛亥革命》,可以看出他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拳拳赤子之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入手,意在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身上浓烈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中,在讲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时,向学生展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与父书》:
   《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与父书》: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问题2:从这两份感人的遗书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讲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和国家进步,有志青年人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敢于牺牲和奉献,值得青年人一直敬仰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革命志士在家庭責任和国家担当发生冲突时所做的选择,体会他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在讲述南北议和、清帝退位时,我采用了当时国内外各方的反映及清帝退位诏书原文。
   材料一:(列强)“中国目前的战争如果继续进行,不仅使该国本身,而且也使外国人的重要利益和安全,容易遭到严重的危险”,因此“吁请双方代表团注意,必须尽快达成一项协议,以便停止目前的冲突。”
   ——《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材料二:令人诧异的是,这时绝大多数革命党人认为袁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只有他才能使国家免于内战及迫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并不主张妥协,但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只要能推翻清室,坚守共和原则,他并不在乎是由他还是由袁出任总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务宜设法和平了结,早息一日兵争,地方百姓,早安静一日。否则,势必兵连祸结,不但荼毒生灵,糜费巨款,迨至日久息事,则我国已成不可收拾之国矣。”
   ——袁世凯
   设问:如果你是袁世凯,面对当时的局势,你会如何处理?
   讲解:我们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很多人包括革命党人都对袁世凯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只有他才能使国家免于内战及迫使清帝退位。这可以看出,革命党人希望用较小的流血代价推翻帝制。袁世凯也表示拥护革命,他希望早日结束南北两个政府对峙状态,早日恢复和平。所以他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迫使孙中山让位。我们可以用一张示意图来展示当时的形势:
   讲解:从图中我们看出,袁世凯上台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材料四: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帝退位诏书(1912.2.12)
   问题3:从清帝退位诏书中,我们能看出清政府的什么态度?
   讲解:我们从清帝退位诏书中能看出清政府主动退让、理性抉择、顾全大局的精神。1912年3月,孙中山遵守承诺,主动退位。这不是妥协,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智慧。退位后的孙中山继续为国奔命,想在中国实现他的三民主义,让全中国人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孙中山先生襟怀坦荡、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这些精神值得我们穷尽一生来学习。
   在结尾时,我采用了梁启超先生的话: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前者叫民族精神的自觉,后者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诸君啊,我们年年双十节纪念,纪念什么呢?就是纪念这个意义。
   ——梁启超
   讲解:我们从这段话中,看出梁启超先生对后辈们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今天,我们在讨论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落到了你们青年学子的头上。老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用梁启超的话语做结尾,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升华教育。
   二、反思与总结:在教学中怎样渗透“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五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更是如此。
   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说几句空话和套话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历史情境的构建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所以,教师首先得复原历史事件的特殊时空,使学生深入历史,深切体会历史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才能深切地理解历史人物所做出的选择,而不是高高在上、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例如,笔者在讲授《辛亥革命》中南北议和、清帝退位时,就复原国际、国内各方势力的反应,让学生理解袁世凯上台有一个特殊的时空前提的存在。
   2.重視多元化史料的使用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性,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更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史料可以为学生认识历史构建“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接近历史真相。特别是在进行历史背景教学时,史料所提供的信息,比教师单纯地讲授会更有优势,也更容易渗透情感教育。
   因为篇幅的限制,教材几乎都是主干知识,过于公式化、结论化。教师如果只利用教材,强行地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基于此,教师得时常阅读,搜集史料,还得整合教材和各种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元史料丰富历史事件,为主干知识添枝加叶,构建一些历史细节。例如,在《辛亥革命》这节课中,我就添加了孙中山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
   通过添枝加叶,构建历史细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还能构建有温度的历史,进而激起学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3.注重寓理与育情的统一
   在历史情境和历史细节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渗透。在引导和渗透时,切忌生拉硬拽,应该注意寓理与育情的统一。只有理论,则显得苍白;只有感情,则没有高度。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的意义及近代思想解放时,借用学者的话语:“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也是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始终以国家主义为核心。”为何会如此?学生结合所学,能归纳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压倒了一切个人自由;同时意识到只有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历史教学中,不是每个历史事件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需要教师利用时机。笔者之所以选择《辛亥革命》,是有意识地把历史和现实进行结合。2021年是辛亥革命发生110周年,带领学生重温志士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感情,会对他们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讲述历史人物、设置历史情境和丰富历史细节,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到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参考文献:
   黄牧航,张庆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例析[J].历史教学,2019(15):10.
   作者简介:迟香花,中学一级教师,深圳市宝安中学高中部历史教师,主要研究高中历史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数形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将其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深入理解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价值出发,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形结合;应用价值  数量和图形是组成数学的两个要素,而且这两个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1]。数形结合,就是利用数量的精确性,表达图形的某些属性;或根据图形的几何直观性,表达数量之间的关联。初中数学教
摘要:初中是学生正确三观养成、良好道德素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以及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十分有益。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僵化的教学方法都会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就需要初中教师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情境教学法的融入,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应
摘 要: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策略,即“三读”法,具体来讲,就是速读了解,判读价值;细读梳理,深入文本;赏读品悟,分享收获。   关键词:阅读策略;“三读”法;《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曹文轩教授认为,阅读短幅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可见读整本书之必要。整本书阅读是部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中高年级教材还设有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
摘 要:深度学习是教师想要带领学生进入的一种学习状态,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能力不足、注意力没法长时间集中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深度学习的实现。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将思维导图巧妙地运用起来,可以实现深度学习。鉴于此,从思维过程、品味语言、创新思维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巧借思维导图 实现深度学习——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母鸡》为例。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思维导图;深度学习   思维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呈现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且个人认知程度与社会经验尚不丰富,因此,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通过兴趣教学法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性个人素养。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小学体育;游戏活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力培养
摘 要:文章以临洮县小学“教育联盟”以及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内涵为切入,从教育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以及借助互联网科技打造个性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送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有效送教;残疾儿童;教育联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和临洮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精神,临洮县依托城区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组建成立“教育联盟”,引领带动农村
摘要:语文新课标倡导中学生阅读整本书,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深远。在教学实践中,中学生读整本书与写作读后感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在阅读方法、写作技巧、读写过程等方面给予指导,精心安排阅读实践过程,切实指导中学生阅读整本书,写作高质量的读后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读后感;写作   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多数情况
摘 要:数学知识贵在理论分析,但同时也应该建立在直观、生动的动手实验之上,这样的分析才更加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发现和探索精神。另外,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也曾提出,教师要精选学生今后发展必备的能力进行培养,而动手实验能力显然就是学生今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结合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动手操作体验教学,希望可以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是教室里所有人的共同朝向!生命在场,有孩子,也有我。重视“一个”“每一个”“又一个”,让每一个生命美丽地绽放,守候每一个生命幸福地成长,创造生命传奇,缔造完美教室。   关键词:完美教室;幸福生活;缔造方法   在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中,不光学生收获了幸福,教者也从被动接受到乐于探索,从新教育的小学生到新教育战线的教育人。基于以上考虑与新教育宗旨,与“过
摘 要: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当前教育理念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教学探索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具体的培养途径,以期提高初中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的质疑能力指的是其在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