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文针对于新课标背景下计算教学出现的部分问题,着重从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基础知识掌握进行描述。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35.3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0-01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人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通过计算来落实。同时明确知道,几何知识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来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三、夯实基础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和训练计算题的解答。首先须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公式等。能否理解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如四则混合运算,就应当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如95+5×(1-0.5),学生就应当了解到先乘除后加减,先计算括号的运算等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确保计算不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同学,高年级基础知识就更加丰富了。计算教学更应当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从已学的基础知识整理出发,进行迁移训练。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就应当从加法、分数单位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单位不同,是否可以直接相加?进而指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将问题转化为已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口算作为计算能力的基础,是仅依靠思维计算,快速得出计算结果的数学技能。口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畴,对于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有直接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尤其应坚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教学原则。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等都应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对于学生口算方法的长期熟悉和巩固,教师要适时地推动学生计算方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转化为基本数学技能。增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四、自主探索。应在教师主导下经历算法探索过程对数学知识抽象逻辑的理解是学习活动与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注意使学生在行为、表象与符号操作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深入理解算理紧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刺激正迁移的形成。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可是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进入算理理解的新层次。如两位数相加的进位加法算术中,教师就可通过17+18=?,12+9=?之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比较两位数相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之间的算法联系,即相同数位上数的加减,满十进一。当学生把握后新旧知识关联后,教师还应在掌控课堂的前提下,在对比分析两者联系后,引导学生认清本质。
避免负迁移的发生。简单的如大数的口算。700+500=900.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7+5=12,这时教师就应强调7代表的数学内涵——7个百,这些问题在高年级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幼稚,但对于数学基础技能的培养却是不容忽视的。
算法交流。保证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倾听、质疑、体验、比较与评价。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互动教学中对话的“度”与其中蕴含的反馈信息,避免出现挤占课时的情况。我们可考虑从以下几句话着手:
如“你是怎么想的?”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算法时,教师还应就学生算法中所反映的思维水平。适度地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教学设计 “大家对于现在所学的计算法则有什么总结吗?”
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概括错误情况的出现。通过师生共同的补充、归纳,得出正确的计算法则。并在巩固练习使学生得到更深入地理解。如1000—234,教师就可在学生们的踊跃回答后。总结出一般规律: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退位点变为9,其他数字点相应减1,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学生对于算法规律的普遍掌握。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35.3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0-01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人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通过计算来落实。同时明确知道,几何知识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来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三、夯实基础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和训练计算题的解答。首先须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公式等。能否理解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如四则混合运算,就应当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如95+5×(1-0.5),学生就应当了解到先乘除后加减,先计算括号的运算等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确保计算不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同学,高年级基础知识就更加丰富了。计算教学更应当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从已学的基础知识整理出发,进行迁移训练。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就应当从加法、分数单位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单位不同,是否可以直接相加?进而指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将问题转化为已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口算作为计算能力的基础,是仅依靠思维计算,快速得出计算结果的数学技能。口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畴,对于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有直接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尤其应坚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教学原则。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等都应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对于学生口算方法的长期熟悉和巩固,教师要适时地推动学生计算方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转化为基本数学技能。增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四、自主探索。应在教师主导下经历算法探索过程对数学知识抽象逻辑的理解是学习活动与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注意使学生在行为、表象与符号操作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深入理解算理紧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刺激正迁移的形成。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可是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进入算理理解的新层次。如两位数相加的进位加法算术中,教师就可通过17+18=?,12+9=?之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比较两位数相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之间的算法联系,即相同数位上数的加减,满十进一。当学生把握后新旧知识关联后,教师还应在掌控课堂的前提下,在对比分析两者联系后,引导学生认清本质。
避免负迁移的发生。简单的如大数的口算。700+500=900.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7+5=12,这时教师就应强调7代表的数学内涵——7个百,这些问题在高年级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幼稚,但对于数学基础技能的培养却是不容忽视的。
算法交流。保证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倾听、质疑、体验、比较与评价。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互动教学中对话的“度”与其中蕴含的反馈信息,避免出现挤占课时的情况。我们可考虑从以下几句话着手:
如“你是怎么想的?”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算法时,教师还应就学生算法中所反映的思维水平。适度地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教学设计 “大家对于现在所学的计算法则有什么总结吗?”
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概括错误情况的出现。通过师生共同的补充、归纳,得出正确的计算法则。并在巩固练习使学生得到更深入地理解。如1000—234,教师就可在学生们的踊跃回答后。总结出一般规律: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退位点变为9,其他数字点相应减1,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学生对于算法规律的普遍掌握。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