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式教育之终结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千年来,中国的教育被科举制度主导,教育成为获得特权的门槛。今天,随着市场逐渐发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科举化教育传统终结的迹象终于越来越明显了,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将有何种影响?
  
  科举制度乃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科举的核心是把教育与选官捆绑为一体,接受官方教育、参加官方科举考试,成为获得权力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因而,科举制度开启了历史学家所说的中国式平民政治,给了每个人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让人们在忍受权力的肆无忌惮之时,又时刻幻想着自己通过这场智力游戏进入权力圈子。
  如此以来,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必然异乎寻常。人民普遍的信念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教育可以一夜之间改变个人及家族命运的想象,让整个社会把教育变成了一种拜物教。
  这种教育崇拜一直持续到当代。高考制度就是科举制度的现代翻版。尤其是在1990年代之前,国家控制全部资源,国家雇佣全部大学毕业生,大学成为国家干部预备学校,毕业后即可进入国家机关和国有部门。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这些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实际收入远远高于非现代性部门。如此美好前景激励着家长、孩子投入激竞惨烈的高考竞赛中。
  中国的教育崇拜传统与西方的历史有巨大差异。在西方历史上,教育由教会控制,经常表示出反对君主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君主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一套科层官僚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治理,也就不可能以考试选官。不过,这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格局,从而使近代自由宪政和资本主义有发生、发展的可能。
  相反,科举制度是以权力中心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在这里,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乃是最优的人生选择,各种次优选择,比如经商,与读书做官的收益极悬殊。而接受过科举教育的士大夫成为社会的枢纽,但这一集团是纯粹消耗性的,需由国家财政供养。因此,科举式教育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受到分享特权之预期的激励,人们把大量资源投入教育,挤入士绅集团。但一旦该群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超出国家财政的承受范围,导致社会危机。
  其实,这也正是8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不得不改革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根源,因为,政府再也无力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国有部门的就业岗位和国家福利,只能让他们进入市场自谋出路。这样,读书与做官之间出现断裂,干部科举制度即将崩溃。
  正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读书无用论”几度浮现。
  这种变化在沿海一些私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最为明显,在这里,国有部门的收入相对下降,而通过个人创业、出国打工、从事商贸活动所获得的收入相当高。面对着人生的多元前景,读书当干部已不再是人生最优选择,青少年和家庭多了一份选择的从容,上大学只是出路之一。由此,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规划中相对下降了。
  娱乐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教育迷信冲击也很大。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赶不上三流足球运动员的收入,教授的收入赶不上二流影视明星的收入。丁俊晖、王军霞更是对书本知识迷信直接发起了挑战。
  另一方面,大学扩招后果的初步显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花了很多钱培养孩子上大学,但国家却不再提供地位高尚、收入丰厚、分享特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农民,不得不开始理性地计算教育的成本—收益,尽管高考-上大学-当干部的想象,仍然驱动很多人不计成本地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但种种现象促使人们换一只眼看教育,教育拜物教逐渐褪色。
  在干部科举制度下,人们看到过很多为了供养孩子上大学而砸锅卖铁的传奇故事。这样的故事固然感人,但终究是教育拜物教下的悲剧。观念的转变,或许可以让很多家庭绕开教育、尤其是高考的致命陷阱,更为理性地安排孩子和家庭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干部科举制度瓦解,教育拜物教倒塌,开启了社会健全发育的可能性。
  一个健全的社会必然是一种“多中心秩序”。权力、财富、知识、道德等等都是治理所需要的。在这样的社会,公共治理以民主为基础,辅之以行政部门的科层制,社会治理以自治为本,经济、娱乐活动则通过市场机制组织。民主、自治、市场等机制共同治理社会,并各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以知识为惟一标准的。
  大体上,民主和自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机制,自治领袖依靠个人道德声望脱颖而出,民主代表和行政长官则由民众通过投票选举产生:在这两个选择过程中,候选人的知识水准并非是那么紧要的问题。
  在市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家精神,这种企业家精神不是教育可以传授的。像盖茨那样的辍学生完全可以因其天赋的企业家才能而成为首富。现代发展经济学宣称,教育投入积累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当然没有太大错误,但它却转移了问题的焦点所在。归根到底,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竞争,效率来自竞争之下每个人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包括组织创新、工艺创新,它更多地依赖于“窍门”,而不是教育所传授的书本知识。
  因而,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教育及由此所获得的书本知识,与个人的成功之间没有直通车,对于社会治理来说,知识也不是多重要的力量,更不是惟一的力量。在中国,人们之所以重视教育,仅仅因为,社会各个领域都由权力组织,权力的命令—服从机制取代了民主、自治和市场机制。这样的社会是高度不平等的,它只能采取一种以知识替代民意的战略,靠一种貌似公平的形式理性来维持其生存,即通过科举式考试自上而下地选拔官员,通过量化的考核指标——比如GDP指标——自上而下地奖惩官员。这样,在教育、尤其是科举考试、在高考,与异常丰厚的收益之间,有了一条直通车,这诱导人们对教育畸形地重视。
  今天,人们总算看到一些社会结构良性变化的迹象:市场的发育最为迅速,虽然问题多多,但许多人已经在私人企业中生活;民主在基层发育,自治也在乡村和城市社区艰难推进。这些领域的分配机制与是否上过大学、考试成绩是多少,没有直接联系。这些领域的进入不那么看重学历门槛,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人们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也不再那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确实“无用”了,也即,读书不再有当官、当国家干部之用,此种读书无用论,乃是在社会趋向多元化过程中教育回归常态的拨乱反正之论。
  如果有一天,很多青年、家长自愿选择不上大学,而去经商、从事社会服务、做技工学徒,那时,我们的社会就基本走出科举时代,像一个正常的社会。随着教育拜物教褪色,社会趋向多中心治理秩序,教育才有可能回归其正常状态。
  
其他文献
祖国大陆的人士到台湾访问,远没有台湾居民到大陆那样顺畅。从北京出发,到入住台北酒店,当经历了近12个小时的旅程后,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应台湾《中国时报》邀请,中国新闻社新闻参访团对台湾进行了9天的访问,用“走马观花”来形容这次访问毫不为过。尽管是“走马”,但媒体人手中的相机却捕捉到不少值得记忆的镜头,而来自本刊特约记者、荷赛大奖获得者王瑶拍摄的照片自有不同的味道。  不过,镜头还是不能完全容
民主制度本身是理性的,那建立、健全民主制度的过程本身也必须是理性的、明智的互动过程    民主再度升温。  民主一直在细微处生长。不过,学术理论圈的辩论,使其成为事件。最初的一炮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打响的,他将、一篇旧文重新发表,尽管内容相当中庸,但题目十分醒目:《民主是个好东西》。  此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关注。主要以退休党政官员为读者为对象的《炎黄春秋》杂志随后跟进,2月号发表
最近,一个德国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文学性、故事性、小说架构等“技术”问题不是他在乎的关键,他不满的恰是一个作家和文学的最根本——语言    3月26日晚,在人民大学举行的一场名为“汉学视野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更像是一场辩论会。一切争论的焦点,都围绕在德国汉学家顾彬身上。不久前,他所说“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言论,被中国媒体广为传播,并由此引发轩然大波。  事
——专访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梅丽莎弗莱明    3月1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一行七人抵达平壤,这是自2003年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首次踏上朝鲜的土地。虽然此访没有达成任何具体协议,而且无缘得见金桂冠,巴拉迪还是高调评价朝鲜之行“非常有用”。  3月16日,与巴拉迪一同访朝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此次访问的新闻发言人梅丽莎弗莱明女士在北京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中国
中国人在当代同美国才丁交道中,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美国国会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负面作用)是在1995年。那一年的5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多弗向时任中国外长的钱其琛传达了一个信息:克林顿政府承诺不为台湾“总统”李登辉对其母校康奈尔大学作“私人访问”发放签证。但不久,美国众、参两院分别以360:0和97:1的票数,通过了要求总统准许李登辉访问美国的非限制性决议。在国会的压力下,克林顿
瑜伽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安全、舒缓、温和的运动,但美国科研人员在最近出版的《健美与运动疗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卻提示,和所有运动一样,瑜伽运动不当,也会造成身体伤害。  研究人员对354名瑜伽爱好者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了解受试者的年龄、练习瑜伽的经历、每周练习瑜伽的时间、是否出现疼痛和伤病等情况,一年以后再次对受试者进行回访。结果发现,瑜伽会导致10%的人肌肉、骨骼疼痛,
对于生在70年代的知识分子而言,鲁迅不再是偶像,甚至不是偶像的黄昏。想到他,已经觉得遥远。晦涩难懂的课文,不过是学生时代的折磨。只有网络上“拍砖”时候的激烈语言,才引起对他的微茫记忆  梁文道  在香港文化界,36 岁的梁文道被称为“教父”。他喜穿黑衣黑裤,永远的一头板寸。在香港,他的声名远比在内地大得多。他做主持、办社团、写专栏、开书院,无所不及。  年轻时的梁文道更是恃才傲物,言语表达激烈而猛
收藏的人常常相信人与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缘分。聚或散,皆有定数    说到术业专攻有成,常会莫名联想到《闻香识女人》。老戏骨艾尔帕西诺在里面饰演一位没落贵族般的军官,可以靠鼻子闻出一个女人的身高、发色以及眸子里涵蕴的那万种风情。  这种本事,搞收藏的人中倒不鲜见。不过识的不是女人,古玩字画罢了。面对一件珍品,收藏鉴赏的人总像是开了天眼,看的方式特别,看出的内容也与众不同。  见过天津收藏家张连志识瓷器
尽管阿拉伯国家的民用核计划引发中东地区核竞赛的担忧,但国际社会普遍对其采取温和的态度    去年底,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政经周刊《中东经济文摘》披露,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至少6个中东国家有意发展民用核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谷口富裕在接受该杂志专访时透露,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和这些中东国家政府展开了磋商,并且将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帮助这些国家建造核设施。  此前不久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国家联
普京指出,造成俄美关系摩擦不断的深刻原因是美方的冷战思维作祟。当前,虽然俄美关系出现问题,但美国仍将问题定位在“沟通不良、缺乏互信”的范畴之内    新年刚过不久,普京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的一个长篇发言,再次吸引国际舆论的关注。纵观普京讲话全文不难看出,这是一篇有关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现状的发言。尽管俄罗斯有媒体认为,普京的讲话还有为2008年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定调,以保证俄罗斯大政方针连续性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