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爱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21年12月26日,凯恩斯收到一名俄罗斯舞女的来信。信很短,只有一句话:
  “亲爱的凯恩斯先生,如蒙赏光,请于明天下午五点半到寒舍喝下午茶,如何?”
  这名舞女叫莉迪娅。在这之前,凯恩斯只看过她的几场演出,二人一起吃过一次午饭。但心高气傲的凯恩斯突然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苦恼,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莉迪娅。他跟一位朋友说,莉迪娅“在每个方面都是完美的”。刚刚和莉迪娅喝完下午茶,凯恩斯就拉着朋友,紧张地诉说:“我该如何是好?我已深感恐惧。”那位朋友说:“千万不要娶她,不管她有多么迷人。她会很快退出舞台,变成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太太。最好只把她当作情妇。”
  无论怎么看,凯恩斯这场迟到的恋爱都好像注定要变成一个美丽的错误。凯恩斯出生在贵族知识分子之家,从伊顿公学到剑桥大学,一路接受的是上流阶层的教育。当时,凯恩斯38岁,却早已因写出《和约的经济后果》而成为闻名世界的著名学者。凯恩斯是一个同性恋者。除了几次短暂而不成功的恋爱,凯恩斯对女人几乎再无经验,更何况是像莉迪娅这样的女人。
  莉迪娅比凯恩斯小8岁。她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就学习芭蕾舞,在圣彼得堡的帝国芭蕾学校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但她是个独立而不安分的女孩,孤身一人离开祖国,到伦敦跳舞。之后的生活更加漂泊,她去过美国,到过巴黎,一度还想去西班牙或意大利闯荡。她曾经和天才的芭蕾舞演员尼金斯基同台演出,毕加索为她画过好几幅画像,《彼得·潘》的作者、苏格兰作家巴利为她写过剧本。她有过好几个情人,其中包括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当凯恩斯最初见到莉迪娅的时候,莉迪娅已经跟剧团的一位年轻经理结婚了。
  爱情是盲目的,凯恩斯的理性似乎被燃烧的激情烧成了灰烬。凯恩斯迅速地掉进了情网,和莉迪娅见面不到两周,凯恩斯就成了她的情人;不到7周,凯恩斯就让莉迪娅搬到自己住的房子旁邊,离他的住所只隔了3个门牌号。
  凯恩斯住在伦敦的布鲁姆斯伯利。布鲁姆斯伯利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且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精英小群体的象征。从1905年到“二战”期间,一批年轻的剑桥大学毕业生聚居在这里,他们中有文学家、艺术家,也有像凯恩斯这样的学者。写《到灯塔去》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的画家姐姐瓦内萨·贝尔,写《印度之行》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福斯特,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斯特拉奇,都是布鲁姆斯伯利的成员。布鲁姆斯伯利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得超过了一般的朋友,他们之间有着自由而散漫的爱情关系。这个小圈子的成员个个自视甚高、桀骜不驯,号称有“无限的才华、无限的傲慢、无限的激情”。当凯恩斯把一个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陌生女子带进来之后,布鲁姆斯伯利成员打心底不能接受这个“外来物种”。
  凯恩斯的好友斯特拉奇说,莉迪娅是个“半傻子”。克莱夫·贝尔嘲笑她,说伍尔沃斯(一家大型商场)是莉迪娅的“精神家园”。布鲁姆斯伯利的女才子们更是掩饰不住自己的敌意,弗吉尼亚·伍尔夫恶毒地写道:“莉迪娅的灵魂是一只松鼠。她坐在那里,用前爪不停地两边擦鼻子。可怜的小东西,掉进了布鲁姆斯伯利的陷阱里。她在这里能做的唯一事情也只有用心默诵莎士比亚了。看到她坐下来读《李尔王》,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没有一个布鲁姆斯伯利成员觉得凯恩斯和莉迪娅的爱情能天长地久。他们觉得凯恩斯娶莉迪娅,就是对组织的背叛。但1925年,等莉迪娅解除了婚约之后,两个人真的结婚了。在这之后20多年的婚姻生活里,凯恩斯和莉迪娅相亲相爱,生活得非常幸福、满足。
  凯恩斯在莉迪娅的身上,发现了一种常人难以察觉的光芒。他喜欢莉迪娅的天真烂漫、生机勃勃、聪明睿智。莉迪娅在公共场合也喜欢吸引众人的注意,有时候会故意高声说话,但凯恩斯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的爱人,觉得这一切非常有趣。莉迪娅的英语说得不流利,但凯恩斯说,她的魅力之一就是“能用最会意而到位的方式使用英语单词”。伍尔夫等布鲁姆斯伯利成员刻意追求的是那种无拘无束的波希米亚风格,但莉迪娅天生具有真正的波希米亚风格。难怪布鲁姆斯伯利成员如此痛恨莉迪娅。


凯恩斯与莉迪娅

  凯恩斯和父母的关系很好,每周都会去看看父母。莉迪娅和凯恩斯的父母相处得非常好。凯恩斯心里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的,他的文章在报纸上一发表,莉迪娅就找来津津有味地阅读,她对凯恩斯说:“读你的东西让我感到自己更加高大。”她甚至把凯恩斯的《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都读了。她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评价是:“像巴赫一样优美。”尽管布鲁姆斯伯利成员对莉迪娅刻薄挖苦,甚至曾经让莉迪娅绝望到要离开凯恩斯的地步,但她知道凯恩斯离不开他的朋友们,她从来没有对凯恩斯说过抱怨布鲁姆斯伯利成员的话。凯恩斯的同性恋倾向非常严重,他一生都对年轻的漂亮男性充满渴慕,但和莉迪娅结婚之后,他没有做过出轨的事情,为的是守住这份珍贵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凯恩斯和莉迪娅,两个看似完全不一样的人,找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凯恩斯有一次问莉迪娅:“亲爱的,你在想什么呀?”莉迪娅说:“我什么也没想。”凯恩斯哈哈笑起来,说:“我要是也能这样就好了。”
  1937年,凯恩斯得了一次严重的心脏病,身体每况愈下。莉迪娅成了的凯恩斯的专职护士,一直照顾着他。目睹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满目疮痍,凯恩斯心急如焚,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珍惜的西方文明从此灰飞烟灭。过度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1946年复活节那一天,凯恩斯不幸去世。莉迪娅的心都碎了,她说:“现在我没有了他,只剩下孤孤单单一个人。光芒都已消失。我悲伤,我哭泣。”
  凯恩斯去世之后,莉迪娅过着隐居的生活。她拒绝见记者,不写回忆录,不谈凯恩斯,也不关心芭蕾舞。她只在乡下莳花弄草,头上顶着篮子去买菜,几乎一丝不挂地在院子里晒太阳。有一次,一群访客执意要来见她。莉迪娅看了看一屋子的人,开始用俄语自说自话。有人提醒她,来的人没有一个懂俄语。莉迪娅漠然地看着窗外,轻声说:“我懂。”
  (心香一瓣摘自中信出版社《先放一把火》一书)
其他文献
要跟人吵起来,用不了一分钟。  但要让人心服口服,可得花上十年、二十年。  做得不好,甚至一辈子都无法使人折服。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言不合就可能立刻吵起来。然而,要让对方心服口服,却需要相当扎实而持久的努力。  譬如,当与侮辱自己的人争论时,要隐藏自己的情绪,仔细听取对方所言并表示敬佩。接着,温言软语地陈述自己的意見。下次有机会,便再次表示对对方的佩服,但同时仍保留自己的意见。再下一次,则主张
期刊
于是之1  很小的时候看是之老师演戏,开始并不懂,一直到我六十岁了,慢慢就觉出他棒、他厉害。  学《茶馆》的时候看录像,后来从林兆华版(新版)的《茶馆》又恢复回来了,说还是得按老人儿那么演,还是得按焦先生的排法排。那次,宋丹丹说“是之老师真是伟大”。伟大在哪儿?她没说旁人(旁人当然也很棒),单就说第一幕,每个人上场都光彩照人。是之老人演王利发,每场戏并不都以他为主,但他是串,就跟扦子似的,穿着糖葫
期刊
每次去一位朋友家,她80余歲的老母亲总是定定地望着我,然后伸手和我相握,用浓重的乡音说:“你坐,你坐。”吃饭时,她就殷殷招呼我:“你吃,你吃。”  朋友告诉我,她母亲的眼睛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一片,耳朵也只能听到隐隐约约的声音。但是,我看她跟客人打招呼,好像耳聪目明得很,因为她非常喜欢女儿的朋友来。  我们在楼下起居室观看京剧录影带,朋友生怕我膝头冷,就拿了一块五彩缤纷的毛线大毯子给我盖上。朋友对我
期刊
我丈夫是个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听上去总是像个好人,这点真滑稽。鲍勃的一双手十分灵巧。我们俩刚结婚时,鲍勃亲手打造了一些家具。那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在我们手头不宽裕的时候,这个爱好很有用。  后来,鲍勃变得更加雄心勃勃,决定要亲手打造一艘船。船的动力工程部分他做不了,于是他买了一个有瑕疵的船壳,装了一台新引擎。但他对船进行了改装。他喜欢制作鸠尾榫时的挑战。之后的许多个晚上,他经常在家里绘制图纸,
期刊
一只蝗虫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但一场蝗灾会摧毁整片土地。  一只蜜蜂采不到多少蜜,但一箱蜜蜂采到的蜜能裝满很多罐子。  一只牛羚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成千上万只牛羚迁徙却是非洲最壮观的景象之一。  一次行动并不能让你接近你的目标,也不会特别引人注目。  孤立地来看,这似乎不值得付出努力。但是,如果把一个行动和几十个、几千个持续不断的行动相加,你就可能改变世界。  (小米粒摘自《羊城晚报》2019
期刊
在科技更加发达的今天,站在病毒面前的我们,更安全了吗?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2018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健康与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应对全球灾难性生物风险的技术》。报告的作者之一、该中心传染病学专家阿米什·阿达加说,人类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灾难性生物风险事件频发的时期。  这个判断不断被印证。2019年9月,由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共同召集建立的全球防范工作监测委员
期刊
我寻找你,我弯曲的睡眠  我的呼吸鼓荡夜的海岸  我的星辰藏于晨雾  我想你总是能找到我  我悄声呼唤你  我透过时日向你低語  唤你所有的名字,我的阴影之耳  我想你总是能听见我  我等候我们相约的那一天  再一次属于我的时间,回家的时间  我会在你等我的地方  我时时刻刻想着你的等待  (素 月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天狼星的阴影》一书)〔苏格兰〕兰·莱德沃德 水彩
期刊
病痛缠身的晚年如此纠结  透过《告别的仪式》这扇窗,我惊讶地发现:萨特的晚年竟如此纠结——他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可面对角色中内置的冲突,又感到无所适从。在媒体面前,萨特会装潇洒,表示对自己的一生很满意,感到“幸福”;可在私下场合,他又常呈现出孩子式的脆弱。  击垮萨特的,是不被他重视的肉体——比如视力丧失(近乎全盲)。  1974年,69岁的萨特已经几乎无法阅读和写作,这让他陷入焦虑中,以至于“平
期刊
1591年4月21日。雨。  这天,千利休以切腹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  日本史上最伟大的茶人,手执一柄短刀,决绝地刺向身体。  像历史上那些最具悲剧色彩的布道者一样,他用生命换取了对信仰的追求。  电影《寻访千利休》里的这个镜头,将极致的悲壮之美推向高潮。  恰如冈仓天心所言:“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如此他们此生其他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一  茶本产自中国,初时作为药用,后来才成饮品
期刊
意图吓跑瘟疫的“鸟嘴”  公元1275年,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旅行至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情款待。在宫廷宴席上,他看到侍奉饮食的侍从一律用蚕丝和黄金丝织成的“绢布”遮住口鼻,经询问得知,这是为了防止侍从呼出的浊气污染食物。这段有趣的经历,被他记录于《马可·波罗游记》中:“在元朝的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大汗饮食之物。”尽管“绢布”所用的蚕丝和黄金丝现在看来足够奢侈,但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