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辱母案”看正当防卫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s8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当防卫制度是刑事立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刑法确立正当防卫制度,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制止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呼唤正义,倡导见义勇为的今天,防卫权的行使及其法律保障,尤为社会公众所关注。本文将从一个社会热点事件——辱母案来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关键词:辱母案;正当防卫;比较
  正当防卫在国内多次成为舆论焦点,近日“母亲欠债遭11人凌辱,儿子目睹后刺死1人被判无期”的新闻,又一次引发热议。无论是法律人还是普通民众,几乎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愤怒者多。但司法裁判终究还要回归到案件事实和证据,回归到刑法规定中来。于欢的行为如何定性,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便是这个案件的核心和焦点。
  现在看一下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中是如何规定的。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过当,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中国刑法通说认为,构成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以下几项:
  ①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起因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②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当中。
  ③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识。即防卫人要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且其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④对象条件,即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的。
  ⑤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制止侵害的必要限度,否则构成防卫过当。
  而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关键点或者说争议点有三,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也往往造成了在实际案件处理中的巨大差异,引发罪与非罪之争:
  一、如何理解“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于欢案中,于欢与其母亲等人被非法拘禁,而非法拘禁本身是持续犯,长达6小时的拘禁,并且伴有污辱和殴打,表明不法侵害在长时间内存续,对于欢母子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极大刺激。最后的防卫也是在于欢要离开接待室,死者等人暴力阻止的情况下发生的,应当认为是符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一说的。而实务中往往对“正在进行”作狭义理解,多数认为不法侵害行为正在实施中才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在实际中,不法侵害人在特定的空间,时间里已经对被告或者其亲人构成真切的威胁和恐惧,但不法侵害行为并未具体实施,被告人如不及时制止,等到不法侵害人具体实施了伤害行为时,被告人便没有了反抗的机会。于欢案便是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下被告人的行为在实务处理中往往存在较大争议。
  我国刑法对“正在进行”的规定过于笼统,实务中法官多不敢作宽泛解释,往往局限于不法侵害行为的具体实施,而忽视了不法侵害人在特定空间里对被告人的威胁。为了更好地打击不法侵害行为,鼓励人们敢于对不法侵害亮剑,树立社会正气,建议立法部门对此作细化,宽泛的司法解释。
  二、如何理解“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要求“正当防卫”目的必须是“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也就是说,正当防卫不是主动发起一个攻击,而是针对不法侵害所做的防卫。如于欢案中,死者等人恶意讨要高利贷,采取了非法拘禁,污辱,殴打等非法行为,虽然没有致人伤亡的意图与行为,但已经严重地侵害了于欢母子的人身权利,属于不法侵害行为。如果制止了不法侵害后出于愤怒等情绪继续攻击不法侵害人,便违背了防卫的目的,继续攻击的行为便不再是正当防卫了。
  三、如何理解“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这同样是实务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防卫行为的连贯性,目的性等来判断,不能局限于用防卫行为带来的结果来判断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在于欢案中,死者一方有近十人,足以控制局面,于欢处于劣势。经过六个小時的辱骂折磨,于欢精神处于崩溃边缘。尤其是民警到场以后未能有效制止不法侵害即行离去,是于欢感到公力救济无望,而死者等人步步紧逼。在于欢要摆脱拘禁,死者等人殴打阻挡的情况下,于欢就地取材用桌子上的水果刀对死者等人乱捅,并且事先有警告,死者等人仍然一拥而上。在这种情况下的防卫行为,是为了解除不法侵害。防卫行为造成的死伤后果即使对必要限度有所超越,但并没有明显地超过必要限度。
  只要防卫行为是连贯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卫行为导致的实际结果是轻还是重,不能苛刻地要求被告人在防卫是理性判断。
  四、结语
  正当防卫是我国公民为了防止国家利益,本人财产,他人财产,本人人身,他人人身,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对侵害人可能造成损害或者造成损害的制止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该制度震慑不法侵害人,为防卫人保驾护航的积极功能,避免受害者成为侵害者,让更多人真正得到法律的保护。
其他文献
6月16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这一天是北京育达高级职业学校全体师生的节日。首届250名毕业生,在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他们有生以来最隆重的一次毕业典礼。上午9点30分,毕业典礼在学校
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习是一个高度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不断有信息交流,活动交往,甚至角色交换。只有在教学互动、互促过程中,才能达到有预定而又不确定的目标。
1993年,曹勇安和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机电学院的72名教职工,与工厂签订经济分离合同,脱离公办体制,成立黑龙江东亚大学,走上“自主办学,自担经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1998年,黑龙江东亚
普高学生为什么会转学入职校 经过不懈努力,我校招生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去年秋季期招生比2000年增长68.8%。今年春季期有49位学生从普高转学我校。通过对这49位学生调查,我们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基层图书室,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如何更好地为基层读者们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是在立足基层图书管理的基础上,就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基层图书管理;问题;创新对策  一、基层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拾物不还入刑”仅成为遗失人的激愤之词,不仅未增强遗失人对拾得人的控诉底气,而且在之后的调解中被化为无形。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悬空表明,重新审视失物法律关系,探讨如何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如果说不作为犯是刑法理论中的一座冰山,那么真正的不作为犯只
1986年,“七五”开局第一年。7月2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劳动人事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
超级电容单体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其串级连接的可靠与否是其能量管理系统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无有效直接测量可靠连接的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串级连接的可靠性问题,即实时监测单体电压,不可靠连接的单体在充电过程中存在瞬时压升、压降和总压升数据异常.基于上述方法,以某有轨电车的超级电容管理系统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了对不可靠连接单体的故障识别,降低了维修的强度,提升了能量管理系
在刑法理论体系中,刑法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指导和推动刑事治理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国策,中国的刑法理念在近代刑法上对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