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但是随着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其内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相关题材的收藏品更是成为了收藏市场的热点。
民俗引爆“香”文化
端午熏香是传统民俗,而“香”文化在我国更是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薰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薰香而设计的。香薰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起初只是为了薰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汉代以后,香薰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其用途也从一种实用器物,开始转变成为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清代香薰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的大殿、书房、内寝都陈设着高达三四尺的巨大薰炉,形如金钟鸟笼,多为掐丝珐琅等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着皇家豪华高贵的气派。在2007年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对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估价300万至400万港元,成交价则达到了3392万港元,器呈方壶形,折沿口,口沿施矾红彩描金回纹,细长颈,折肩,肩、颈各饰描金矾红彩螭龙耳,肩以下渐敛,方足外撇,足沿施矾红彩描金回纹。底足矾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器腹燃烧香料,香烟缭绕于四面镂空处,仿如人间仙境。此器装饰繁复创新,尽显乾隆帝的风格,甚为珍罕。
在民间,文人雅士的书案上也喜欢陈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薰,以营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其间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方寸之间刻有戏曲人物、楼台亭阁、花鸟景致。雕工精巧,形象逼真。在2002年中国嘉德秋拍的时候,就推出过一件清乾隆·象牙透雕葫芦香薰,这只高仅为8.3厘米的香薰,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7.48万元。香薰雕作葫芦形,上腹和下腹中部镂刻回纹,上下相交可活动,其余雕夔纹和蝙蝠纹。葫芦内部有一根活动主链与盖相连,主链下有三根链,分别缀以葫芦、花篮和铃铛。采用圆雕、浮雕和镂空技法雕成,体壁薄透,刻工细腻,活环长链细如蓖丝,环环相套,真可谓鬼斧神工之作。除了象牙之外,拍卖场上玉、竹质的香薰,也都是以雕工来赢得市场的“芳心”。
驱邪避凶有绝招
从古沿袭至今的传统节日中,花卉总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春节时在家中厅堂摆放“岁朝清供”瓶花,选用寓意吉祥的花卉,表现十全十美的主题;清明时除祭礼外,踏青归来,还将郊外的春花春草带回了家:中秋节时则插上各色菊花及用糖腌制桂花等。在端午节时则要插菖蒲和艾草,有驱邪毒、避凶瘟的含义。
之所以要在端午节“驱邪毒、避凶瘟”,是因为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因此从农历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像任伯年就曾绘制过一幅《端午图》,上面的主角就是菖蒲和艾草,上面的题跋为“清任伯年先生兼善人物花卉多种画,此写端午节礼俗清供图真迹,晚年墨妙不可多见者”。除了用菖蒲和艾草之外许多人还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代画家黄慎就曾创作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立轴。明代以前民间的钟馗像主要用于岁末,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明清以来,钟馗逐渐取代张天师开始驱赶五毒,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有钟馗,旁边还放置了菖蒲和艾草,很好地诠释了“驱邪毒、避凶瘟”的主题。
古代对于皇家来说,过端午节讲究更多。皇帝用膳时,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过端午节宫中还有许多活动,再有端阳赏赐及各地所进的“端阳贡”也是端午活动的一种,放置这些礼品的器物也非常有特色,如五毒八方盖盒等。在民间,把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统称五毒,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的时间,初五则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是五月这个不吉利之月的不吉利之日。于是,端午这天,要想尽各种办法驱除害虫入侵,像五毒八方盖盒上,就使用仙草、仙桃等“驱除”蛇、螟蚣、蝎子、蜘蛛和蟾蜍等“五毒”。
端午龙舟看点多
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屈原。其实,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只是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龙舟竞渡”是最主要的习俗。赛龙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瘟疫。每逢端午,往往村村出动,水推龙舟,岸涌人流,场面颇为壮观。可惜的是,古时竞舟场面,早已成为了历史。
在绘画方面,元代画家吴廷晖曾经绘制过一幅《龙舟夺标》的作品,其中展现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的场面,主龙船装饰华丽,前后两舟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目前这幅作品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宋到清,比较著名的画还有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宋人《龙舟图》,元人王振鹏《龙舟竞渡图》等。在2001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龙舟夺标图》成扇,估价12万至15万港元,成交价达到了46.575万港元。图绘楼台魏巍,湖水环绕,拱桥横跨,众多龙舟奋力竞渡夺标的生动情景。场面宏大壮观,人、船众多,旌旗招展,鼓乐齐奏,一片观乐紧张气氛。全画用笔工整严谨,楼台、龙舟俯仰曲折,细人毫端,人物虽小,然各尽其态,引人入胜。
在官窑瓷器中,婴戏龙舟图案自乾隆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而在乾隆瓷器中的“婴戏龙舟”图最为罕见。水面上两只龙舟竞赛,岸上儿童摇旗呐喊,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场面十分热闹。小童们手中分别持有萱草、佛手、寿桃、铜铃、爆竹、铜磬等物,一对“婴戏龙舟”图扁壶在2007年英国的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拍卖行上,以76万英镑(约合912万元人民币)成交,此次成交无疑将类似的题材的艺术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到了2008年,这对扁壶的成交价则超过了3000万港元。
民俗引爆“香”文化
端午熏香是传统民俗,而“香”文化在我国更是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薰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薰香而设计的。香薰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起初只是为了薰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汉代以后,香薰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其用途也从一种实用器物,开始转变成为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清代香薰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的大殿、书房、内寝都陈设着高达三四尺的巨大薰炉,形如金钟鸟笼,多为掐丝珐琅等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着皇家豪华高贵的气派。在2007年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对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估价300万至400万港元,成交价则达到了3392万港元,器呈方壶形,折沿口,口沿施矾红彩描金回纹,细长颈,折肩,肩、颈各饰描金矾红彩螭龙耳,肩以下渐敛,方足外撇,足沿施矾红彩描金回纹。底足矾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器腹燃烧香料,香烟缭绕于四面镂空处,仿如人间仙境。此器装饰繁复创新,尽显乾隆帝的风格,甚为珍罕。
在民间,文人雅士的书案上也喜欢陈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薰,以营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其间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方寸之间刻有戏曲人物、楼台亭阁、花鸟景致。雕工精巧,形象逼真。在2002年中国嘉德秋拍的时候,就推出过一件清乾隆·象牙透雕葫芦香薰,这只高仅为8.3厘米的香薰,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7.48万元。香薰雕作葫芦形,上腹和下腹中部镂刻回纹,上下相交可活动,其余雕夔纹和蝙蝠纹。葫芦内部有一根活动主链与盖相连,主链下有三根链,分别缀以葫芦、花篮和铃铛。采用圆雕、浮雕和镂空技法雕成,体壁薄透,刻工细腻,活环长链细如蓖丝,环环相套,真可谓鬼斧神工之作。除了象牙之外,拍卖场上玉、竹质的香薰,也都是以雕工来赢得市场的“芳心”。
驱邪避凶有绝招
从古沿袭至今的传统节日中,花卉总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春节时在家中厅堂摆放“岁朝清供”瓶花,选用寓意吉祥的花卉,表现十全十美的主题;清明时除祭礼外,踏青归来,还将郊外的春花春草带回了家:中秋节时则插上各色菊花及用糖腌制桂花等。在端午节时则要插菖蒲和艾草,有驱邪毒、避凶瘟的含义。
之所以要在端午节“驱邪毒、避凶瘟”,是因为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因此从农历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像任伯年就曾绘制过一幅《端午图》,上面的主角就是菖蒲和艾草,上面的题跋为“清任伯年先生兼善人物花卉多种画,此写端午节礼俗清供图真迹,晚年墨妙不可多见者”。除了用菖蒲和艾草之外许多人还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代画家黄慎就曾创作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立轴。明代以前民间的钟馗像主要用于岁末,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明清以来,钟馗逐渐取代张天师开始驱赶五毒,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有钟馗,旁边还放置了菖蒲和艾草,很好地诠释了“驱邪毒、避凶瘟”的主题。
古代对于皇家来说,过端午节讲究更多。皇帝用膳时,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过端午节宫中还有许多活动,再有端阳赏赐及各地所进的“端阳贡”也是端午活动的一种,放置这些礼品的器物也非常有特色,如五毒八方盖盒等。在民间,把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统称五毒,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的时间,初五则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是五月这个不吉利之月的不吉利之日。于是,端午这天,要想尽各种办法驱除害虫入侵,像五毒八方盖盒上,就使用仙草、仙桃等“驱除”蛇、螟蚣、蝎子、蜘蛛和蟾蜍等“五毒”。
端午龙舟看点多
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屈原。其实,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只是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龙舟竞渡”是最主要的习俗。赛龙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瘟疫。每逢端午,往往村村出动,水推龙舟,岸涌人流,场面颇为壮观。可惜的是,古时竞舟场面,早已成为了历史。
在绘画方面,元代画家吴廷晖曾经绘制过一幅《龙舟夺标》的作品,其中展现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的场面,主龙船装饰华丽,前后两舟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目前这幅作品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宋到清,比较著名的画还有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宋人《龙舟图》,元人王振鹏《龙舟竞渡图》等。在2001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龙舟夺标图》成扇,估价12万至15万港元,成交价达到了46.575万港元。图绘楼台魏巍,湖水环绕,拱桥横跨,众多龙舟奋力竞渡夺标的生动情景。场面宏大壮观,人、船众多,旌旗招展,鼓乐齐奏,一片观乐紧张气氛。全画用笔工整严谨,楼台、龙舟俯仰曲折,细人毫端,人物虽小,然各尽其态,引人入胜。
在官窑瓷器中,婴戏龙舟图案自乾隆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而在乾隆瓷器中的“婴戏龙舟”图最为罕见。水面上两只龙舟竞赛,岸上儿童摇旗呐喊,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场面十分热闹。小童们手中分别持有萱草、佛手、寿桃、铜铃、爆竹、铜磬等物,一对“婴戏龙舟”图扁壶在2007年英国的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拍卖行上,以76万英镑(约合912万元人民币)成交,此次成交无疑将类似的题材的艺术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到了2008年,这对扁壶的成交价则超过了3000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