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麦可思公司对河北医科大学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评价数据,对比医学类非“211”本科同期数据。分析河北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结果反哺当前就业工作,发现学生的就业困境,尝试寻求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高校麦可思调查当前,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均衡,学校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走向不了解。我校通过调查问卷发放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短期的就业状态和能力的测量。面向13~15届本科毕业生,调研其1年至3年后的月收入涨幅、晋升状况、工作稳定性、职业行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状况,衡量他们短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了解毕业生就业能力在中期职业中的表现及职业升迁路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动态的就业数据库。进而反映出我校的就业现状、发现就业服务中的问题。锁定毕业生最亟待改进的能力,促进整体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数据总体情况说明
我校13~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84人、2056人、1935人。本次调研,3届毕业生样本回收率分别为:42.7%、48.1%、47.2%。对比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的样本回收率,我校毕业生反馈积极,答题率较高,样本比例优秀。
二、数据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我校13~15届毕业生在月收入、专业相关度、就业率及校友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下面具体就每一项指标展开分析。
(一)就业率
参与调研的13~15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6.2%,略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其中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口腔医学的就业率均达到100%。绝大多数的同学就业去向清晰。所以我校就业服务的工作重点,应当在于稳定就业去向,提高就业质量。
从毕业去向分布上看,我校读研留学率高达50%以上,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2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学生的眼光较高,一大部分同学将眼光锁定在了三甲、二甲医院上,较高的准入门槛导致了较高的升学愿望。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促使了大批量的同学走向了读研的道路。
从就业服务工作上看,因为我校的同学就业去向差异较大,有半数的同学考研,另有半数的同学选择就业。所以应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就业服务路径,有的同学可能就是奔着就业去的,而有的同学刚入校的时候学历期待就更高一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月收入
纵观13~15届毕业生的统计数据。学生的平均月收入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1000余元,且根据毕业时长,月收入在持续稳定的增长中。医学类专业具有初始工资较低的行业特色,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行业优势将会逐渐显现,所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长期的跟踪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业相关度
专业相关度较高,展示出一位毕业生的专业信心较强。对专业相关职业的认知度较高,对于职业的了解和掌握较高。
(四)求职服务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流向于继续深造的占50%以上,剩余的学生中将近40%参与过我校举办的招聘会。这40%的同学中,84%认为参加招聘会有效,学生感受较好。除此之外,互联网(网站 微信)宣传的有效性也高达92%。所以我校的招聘会及线上宣传平台建设工作有效性较高,应当继续坚持和完善。
三、医学生就业特点与困境
(一)医学生就业特点
1.工作强度大。我校毕业生跟踪反馈报告,明显看出医学类毕业生对于现状满意度较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作强度较大、节假日或双休日经常加班。劳动强度大,病人多,工作属于被迫性劳累。由于医学知识更新快,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还要看专业书籍、文献、写论文,等等。
2.职业风险较高。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协会的调查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患者们对医生不信任,担心医生多开药、多检查。虽然激烈的医疗事件总是少数,但这一部分“少数”正在深入影响着医生的职业感受。
3.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和身体素质,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团队协作,需要对医患纠纷有防范之心等。
要求毕业生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和丰富多样的沟通技巧。
(二)医学生就业困境
1.升学人数较多。纵观我校13~15届毕业生去向,考研比例高达50%以上,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考研率更是高达70%左右。浏览一下近两年的三甲、二甲医院的招聘要求,很明显就能发现,硕士已经是最低配的门槛,更有一些医院只招博士。本科毕业生受迫于现状的压力,大批量的选择读研。最终造成小型医院、基层医院招本科生招不上,而众多研究生挤大医院又挤不进去,供需失衡。
2.一次性就業率较低。一次就业率较低,多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第一,考研失利的同学,选择暂缓就业,再考一年。第二,部分同学求职目标单位过于单一,一年没能达成目标,也多选择再试一年。如此的现状,加上本来就是五年制医学教育,导致大多数的毕业生现状满意度较差。有一种投资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挫败感。
3.眼光较高,选择空间窄。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求职危机感较弱的特点,内心存在着就业的优越感,只看好大城市、大医院、热门科室,造成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可是长远来看,大城市大医院的人才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竞争压力大,入职要求较高,职业发展竞争激烈。如此一来,学生为了顺应大医院的人才要求,多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延缓就业,造成择业难的现象。
4.流向固定单一,服务基层意识薄弱。毕业生择业时多看重医院规模、等级、地理位置,宁愿扎堆在已经面临饱和或者超编的大城市医院,也不愿意去求贤若渴的基层医疗单位。相比之下,社区医疗是我国目前卫生事业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他们对全科医生有着较大的需求,发展前景较好。毕业生多被传统择业观念限制,再加上服务基层意识薄弱,仍旧选择单一的就业流向,导致就业困难。
四、高校就业服务措施探索
1.增加职业成熟度教育,增强学生对于现实职场的抗压能力,主动分享行业内职业发展的优秀案例,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
2.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就业辅导路径,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3.继续加强招聘会的召开质量,建立系统性的招聘会开展体系。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宣传就业政策、发布用人信息,搭建学生和用人单位顺利沟通的平台。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及早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发挥作用。
5.继续坚持毕业生跟踪评价,通过结果反哺就业工作,使就业工作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高校麦可思调查当前,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均衡,学校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走向不了解。我校通过调查问卷发放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短期的就业状态和能力的测量。面向13~15届本科毕业生,调研其1年至3年后的月收入涨幅、晋升状况、工作稳定性、职业行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状况,衡量他们短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了解毕业生就业能力在中期职业中的表现及职业升迁路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动态的就业数据库。进而反映出我校的就业现状、发现就业服务中的问题。锁定毕业生最亟待改进的能力,促进整体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数据总体情况说明
我校13~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84人、2056人、1935人。本次调研,3届毕业生样本回收率分别为:42.7%、48.1%、47.2%。对比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的样本回收率,我校毕业生反馈积极,答题率较高,样本比例优秀。
二、数据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我校13~15届毕业生在月收入、专业相关度、就业率及校友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下面具体就每一项指标展开分析。
(一)就业率
参与调研的13~15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6.2%,略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其中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口腔医学的就业率均达到100%。绝大多数的同学就业去向清晰。所以我校就业服务的工作重点,应当在于稳定就业去向,提高就业质量。
从毕业去向分布上看,我校读研留学率高达50%以上,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院校2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学生的眼光较高,一大部分同学将眼光锁定在了三甲、二甲医院上,较高的准入门槛导致了较高的升学愿望。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促使了大批量的同学走向了读研的道路。
从就业服务工作上看,因为我校的同学就业去向差异较大,有半数的同学考研,另有半数的同学选择就业。所以应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就业服务路径,有的同学可能就是奔着就业去的,而有的同学刚入校的时候学历期待就更高一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月收入
纵观13~15届毕业生的统计数据。学生的平均月收入高于医学类非“211”本科1000余元,且根据毕业时长,月收入在持续稳定的增长中。医学类专业具有初始工资较低的行业特色,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行业优势将会逐渐显现,所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长期的跟踪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业相关度
专业相关度较高,展示出一位毕业生的专业信心较强。对专业相关职业的认知度较高,对于职业的了解和掌握较高。
(四)求职服务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流向于继续深造的占50%以上,剩余的学生中将近40%参与过我校举办的招聘会。这40%的同学中,84%认为参加招聘会有效,学生感受较好。除此之外,互联网(网站 微信)宣传的有效性也高达92%。所以我校的招聘会及线上宣传平台建设工作有效性较高,应当继续坚持和完善。
三、医学生就业特点与困境
(一)医学生就业特点
1.工作强度大。我校毕业生跟踪反馈报告,明显看出医学类毕业生对于现状满意度较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作强度较大、节假日或双休日经常加班。劳动强度大,病人多,工作属于被迫性劳累。由于医学知识更新快,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还要看专业书籍、文献、写论文,等等。
2.职业风险较高。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协会的调查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患者们对医生不信任,担心医生多开药、多检查。虽然激烈的医疗事件总是少数,但这一部分“少数”正在深入影响着医生的职业感受。
3.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和身体素质,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团队协作,需要对医患纠纷有防范之心等。
要求毕业生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和丰富多样的沟通技巧。
(二)医学生就业困境
1.升学人数较多。纵观我校13~15届毕业生去向,考研比例高达50%以上,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考研率更是高达70%左右。浏览一下近两年的三甲、二甲医院的招聘要求,很明显就能发现,硕士已经是最低配的门槛,更有一些医院只招博士。本科毕业生受迫于现状的压力,大批量的选择读研。最终造成小型医院、基层医院招本科生招不上,而众多研究生挤大医院又挤不进去,供需失衡。
2.一次性就業率较低。一次就业率较低,多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第一,考研失利的同学,选择暂缓就业,再考一年。第二,部分同学求职目标单位过于单一,一年没能达成目标,也多选择再试一年。如此的现状,加上本来就是五年制医学教育,导致大多数的毕业生现状满意度较差。有一种投资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挫败感。
3.眼光较高,选择空间窄。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求职危机感较弱的特点,内心存在着就业的优越感,只看好大城市、大医院、热门科室,造成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可是长远来看,大城市大医院的人才已经趋于饱和状态,竞争压力大,入职要求较高,职业发展竞争激烈。如此一来,学生为了顺应大医院的人才要求,多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延缓就业,造成择业难的现象。
4.流向固定单一,服务基层意识薄弱。毕业生择业时多看重医院规模、等级、地理位置,宁愿扎堆在已经面临饱和或者超编的大城市医院,也不愿意去求贤若渴的基层医疗单位。相比之下,社区医疗是我国目前卫生事业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他们对全科医生有着较大的需求,发展前景较好。毕业生多被传统择业观念限制,再加上服务基层意识薄弱,仍旧选择单一的就业流向,导致就业困难。
四、高校就业服务措施探索
1.增加职业成熟度教育,增强学生对于现实职场的抗压能力,主动分享行业内职业发展的优秀案例,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
2.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就业辅导路径,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3.继续加强招聘会的召开质量,建立系统性的招聘会开展体系。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宣传就业政策、发布用人信息,搭建学生和用人单位顺利沟通的平台。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及早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发挥作用。
5.继续坚持毕业生跟踪评价,通过结果反哺就业工作,使就业工作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